“女娲补天”的神话,在中国是妇孺皆知的。 然而,这个“神话”,真的是个神话吗? 没有知识的人,才会把她当成是“神话”。 有知识的,如我老曹这些,还会把她当成“神话”吗? 首先,我们来看7000年前:在东北辽西,有赵宝沟文化;在甘陕晋地区,有仰韶文化;在中原地区,有裴李岗文化;在山东地区,有北辛文化。 然后,我们注意:7000年前,只有东北辽西的赵宝沟文化崇拜龙;甘陕晋地区的仰韶文化,崇拜的是鱼;中原地区的裴李岗文化,崇拜的是龟;山东地区的北辛文化,崇拜的是海鸟。 然后,到6500年前,河南濮阳西水坡文化遗址中的一个“天盖墓”里,就出现了龙。这是表明,至少是在6500年前,东北辽西的赵宝沟文化,就来到了中原。 再然后,河南濮阳西水坡有龙的那个“天盖墓”,就被仰韶文化覆盖了。这又是表明,仰韶文化继赵宝沟文化之后,也从甘陕晋地区扩展到了中原。 那么,对于这些考古发现的历史现象,在过去的史籍中,有没有相对应的史籍记载呢? 当然是有。 只是,因为一些人,不懂古人的文化风俗和语言习惯,对祖先们代代流传下来的历史记载,读不懂,所以,就把这些严肃认真的历史记载,当成了神话。 我们来看《三皇本纪》对于伏羲氏的介绍:“太皞庖犧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犧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犧氏。养犧牲以庖厨,故曰庖犧。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木德王,注春令,月令孟春,其帝太皞是也。都于陈,东封太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按皇甫谧,伏犧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阳高平之西也”。 还有《三皇本纪》对于女娲氏的介绍:“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犧立,号曰女希氏。无革造,惟作笙簧。不承五运,一曰,亦木德王。盖宓犧之后,已经数世,金木轮环,周而复始,特举女娲,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故频木王也。当其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承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鼇足以立四极,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 先介绍一下这里面的人物关系: 在渔猎时代,我们的始祖们,作为一个部落,“履大人迹于雷泽”,辗转到达了今天的甘肃天水。因为渔猎生产不能足以保障生活,所以,他们就努力地探索各种改善生存状况的路子。比如:研究植物开花结果的规律与习性,尝试着人工栽培。这就是他们华胥氏这个名号的由来。到后来,他们终于发明出了渔网,靠织渔网来与其他部落交换物品而改善生活。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所以,他们这时候的名号,就变成了宓犧氏。他们所居住的地方,也因此而被命名为成纪。宓犧氏继续进行各种探索,又发展出了农业生产。这时候,他们就分成了两拨。一波继续留在成纪当地,从事农业生产,这就是女娲氏。另一波到了蒙古大草原从事畜牧业生产,他们就是庖犧氏。庖犧氏后来流浪到今天的东北辽西,又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这就有了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赵宝沟文化南下中原,也就是庖犧氏南下中原,征服了中原地区的原居民。他们成为统治者,剥夺了中原地区原居民们的祭祀权,只准他们自己享有祭祀权。所以,他们这时候就叫祝融氏。而相对的,中原地区的原居民们,就叫共工氏。祝融氏后来被其它几个部族联合打败,而他们的退路又被共工氏给截断,所以,他们就只好向南,逃到了湖南。他们以埋伏躲藏的方式摆脱敌人的追击,一路气喘吁吁,所以,他们这时候就叫伏羲氏。 这样的介绍,应该是把前面《三皇本纪》里面的人物关系,说清楚了吧。 好吧,说清楚了人物关系,我们还要再说说,古人的文化风俗。 除了他们各自的图腾崇拜物之外,古人当时的一个最重要的意识形态,就是《五行图》意识。 而当时的《五行图》,与我们现在的《五行图》,也有些不同。 当时的《五行图》里面,是没有“金”的。 当时的《五行图》里面,“金”是用“石”来代替的。 也就是说,当时的《五行图》里,是“石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石;石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石”。 这下,我们能不能够想到,女娲氏“炼石补天”是怎么回事?我们能不能够想到,女娲氏是怎么样“炼五色石以补天”的呢? 当然,《五行图》并不只有“五行生克”这么简单,里面还有“德运”与方位及季节的对应。 具体就是:“木居于东,运气于春;火居于南,运气于夏;土居于中,运气于长夏;石居于西,运气于秋;水居于北,运气于冬”。 正是这个《五行图》中的“木居于东,运气于春”,才让祝融氏铤而走险,在没有足够把握的情况下,贸然去进攻山东,从而招致大败。 因为,祝融氏是在农业社会形成以来,第一个称霸中原的,所以,他们就自认为,他们部族的德运“属木”,自己部族的王,就是“木德王”,应该居于东方,把握住一年四季中的第一季春季的运气。 这是他们“注春令,月令孟春,其帝太皞”的原因;也是他们“都于陈,东封太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的原因。 “陈”就是现在的河南淮阳。 祝融氏“都于陈”的目的,就是要从这里去进攻山东,然后“东封泰山”。 但是,山东地区北辛文化的主人们,没有中原地区裴李岗文化的主人们那么好对付,他们在山东,和北辛文化的主人们上演了一场“龙马精神海鹤姿”的大戏。 然后,洪水爆发,共工氏部族就“以水承木,乃与祝融战”。 这里的“水”,既是洪水,也是共工氏部族的德运;而木,就是祝融氏部族的德运。 由于祝融氏部族是通过征服共工氏部族而强大起来的,所以,共工氏部族就根据祝融氏部族的德运“为木”,而“水生木”,来推测和信奉自己部族的德运“为水”。 因为“水多木漂”,所以,共工氏部族就乘着洪水爆发,而“以水承木,乃与祝融战”。 正在共工氏“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的时候,女娲氏部族又来“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鼇足以立四极,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 这里的“头触不周山崩”,不是说,真的有哪座山,被共工氏用头给撞倒了;而是说,祝融氏的江山,被共工氏部族的起义,该搞垮了。 然后,就在祝融氏支撑不住的时候,女娲氏又来:“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鼇足以立四极,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 这个“以济冀州”,就是强度激流进入河北。 进入河北干什么? 当然是“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鼇足以立四极,聚蘆灰以止滔水”。 而“炼五色石以补天”,就是通过“火克石”、“石生水”的《五行》原理,或者说是宗教教义,来举行一种“火克石”的宗教仪式,以断绝“石生水”这个“水”的源头,从而制止洪水蔓延。 “聚蘆灰以止滔水”,同样是通过“火生土”、“土克水”的《五行》原理,或者宗教教义,来举行一种“火生土”的宗教仪式,以通过焚烧芦苇变成“土”,实现“土克水”,来化解洪水灾难。 那么,“断鼇足以立四极”又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鼇”,就是“神龟”。 “鼇足”,就是“神龟”的四条腿。 “断鼇足以立四极”,是与“龙马负图,神龟载书”这个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紧密联系的。 传说,伏羲与女娲的那个时代,黄河上出现了一次伏羲氏部族的“神”——“龙马”,应该是一块像“龙马”之形状的石头,上面刻着一幅由黑白点数组成的象数图,就是《河图》。 在洛水上,也出现了一次共工氏部族的“神”——“神龟”,同样应该是一块像龟之形状的石头,上面也刻着另一幅由黑白点数组成的象数图,就是《洛书》。 《河图》、《洛书》的内涵太深,我们且将她们撇过一边。 简单地说,《洛书》中的四个黑色点数二、四、六、八,正对着“神龟”的四条腿,就和“神龟”的四条腿“顶天立地”一样,是象征着天下的“顶天立地”的“四极”。 这个“四极”,具体点说,就是指当时天下正在相互交战的四大部族。 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东北辽西赵宝沟文化所在的部族;甘陕晋地区仰韶文化所在的部族;中原地区裴李岗文化及其他土著文化所在的部族;山东地区北辛文化所在的部族。 四大部族,当时其实是用“四岳”来代表的,就是《史记·五帝本纪》里,尧帝和舜帝口中的“四岳”。 “四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她们是当时天下四大部族的神山。 东岳泰山,代表的是山东地区当时的北辛文化所在的部族。就是后来的蚩尤氏部族的祖先。 西岳华山,代表的是晋、陕、甘地区当时的仰韶文化所在的部族。就是女娲氏部族,后来变成了神农氏炎帝部族。 南岳衡山,代表的是辽西地区当时的赵宝沟文化所在的部族。就是伏羲氏部族,后来变成黄帝部族。 北岳恒山,代表的是中原地区当时的裴李岗文化以及其他本土文化所在的共工氏部族。后来的夸父氏就是其后裔之一。 为什么南岳衡山,在长江以南的湖南,却代表了辽西地区的赵宝沟文化所在的伏羲氏部族呢? 因为,他们的主力部队被赶到了湖南,他们的领导层当时都在湖南,所以,他们就选定湖南的衡山为自己部族的神山,于是,衡山就为“南岳”。 当然,伏羲氏部族的大部分部众,当时其实还是在东北辽西。 女娲氏“断鼇足以立四极“,就是倡导天下的四大部族,要像“神龟”的四条腿一样,相互配合,顶天立地,而不能由着各自的个性,使天下不得安宁。 这就是“四岳并举”,“八方共和”,“天下结盟”。 “四岳并举”,就像今日举足轻重的五个大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具有特别的重要性,也就具有特别的权利。 “八方共和”,就像今日的联合国成员国大会,各个会员国,都可以在这个大会上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而今日的联合国,有秘书长;当年的“天下结盟”,有盟主。 在红山文化遗址和凌家滩文化遗址,都出土了无足玉龟。还有大汶口文化遗址中,也出土完整的龟壳。 这都是显示“断鳌足以立四极”的政治意涵。 无足玉龟,就是代表当时主人的“四岳”岳主之身份。 在湖南汤家岗文化遗址、安徽含山凌家滩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红山文化遗址等许多文化遗址中,都出土了以“八角星纹”为内容的图案或玉器。 这就是对“八方共和”之政治意涵的表达。 女娲氏所倡导的“天下结盟”,其政治结构,比我们现代国际社会的政治机构联合国的政治结构不差。 而他们却相对现代社会的联合国政治结构,提前了6000多年。 正是这个政治结构能够让大家有话好好说,我们的中华民族,才能够源远流长,经久不息。 反观中国之外,一个个现代化的国家与民族,都很年轻啊。 那么,为什么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在那么早的年代,就具有那么优秀的政治思维呢? 这就是由于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让我们这个民族的一些圣贤之人,能够超越自我,去立足于一个更高的境界,而看到天下的格局,看到天下格局的运转,看到天道。 因此,我们这个民族的圣贤者们,能够约束自我、遵循天道,也乐于替天行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