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名臣中,倭仁无疑是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一位,也是最受人们批评的一位,因为他在晚晴大变局中一直是保守派的首领,在洋务运动初期严厉批评办洋务的大臣,甚至说:“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仪为干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保守派。但是,对倭仁这样的认定是不全面的,倭仁能称得上晚清名臣也是有其过人之处的。 倭仁 倭仁(1804—1871年),乌齐格里氏,字艮峰,又字艮斋,蒙古正红旗人,道光九年(1829年)中进士以后进入仕途,历仕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官至文华殿大学士,首辅大臣,是同治皇帝的老师,同时也是著名的理学家,晚晴诸多名臣和理学大家皆出其门下,如曾国藩、张之洞、胡林翼等。 倭仁书法 倭仁是蒙古八旗子弟,家世显赫,但是他并没有依靠蒙古王公的世代承袭或荫典进入仕途,而是刻苦读书,像一般士子那样通过科举踏上仕途。倭仁于道光九年(1829年)中进士,被选为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从此开始一路开挂,历中允、侍讲、侍读、大理寺卿、光禄寺卿、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一直到文华殿大学士,成为同治时期的首辅大臣,并担任同治帝的老师。除了在做官上开挂,在理学方面也是如同开了挂一样,本来他和曾国藩一同拜在晚晴著名理学家唐鉴门下,结果短短几个月,就把曾国藩甩在了后面,最后弄得曾国藩跟着倭仁学习,聆听倭仁的训示。 曾国藩 倭仁当老师也是一把好手,门下出了很多牛人,像叶名琛、何桂清、彭蕴章、朱琦、罗惇衍、袁甲三、胡林翼、张之洞等在晚清政坛呼风唤雨的大佬们都是他的学生。当然啦,最牛的学生还是同治帝,早在咸丰年间,咸丰帝就让倭仁担任同治的老师,后来辛酉政变后,他又受到慈禧太后的信任,担任同治帝的总师傅,成为帝师。倭仁当帝师很有一套,同治帝当时只要一看到倭仁就噤若寒蝉,虽然同治帝很害怕倭仁,但也只是在学习上,在感情上他与倭仁的感情最深,倭仁去世后,同治帝闻信失声痛哭,几度昏厥,准备亲自去倭仁府中祭奠操办倭仁的丧事,被慈禧太后劝阻,只能在宫中遥祭,追赠其为太子太保。 同治帝 倭仁最出名的就是和曾国藩的关系,本来他们两个是好友,也是同学。但是,倭仁学习能力逆天,没多久就甩曾国藩几条街,曾国藩也挺谦虚,居然开始向倭仁求教,虽然没有拜师,但是也差不多。曾国藩善于修身,其实就是跟着倭仁学的。在北京时,曾国藩每天都要跟随倭仁自省,还要写心得体会,交给倭仁批阅,并开始跟着倭仁写日记,被后世称道的曾国藩写日记的好习惯其实就是他和倭仁学的。 曾国藩日记 后来他们两个人因为理学观念和对西方的认识不同,分道扬镳,倭仁成为保守派的领袖,曾国藩成为洋务派的领导者之一。但是,他们并不像李鸿章和翁同龢那样恨不得致对方于死地,倭仁和曾国藩都是不折不扣的君子,政治是政治,私交是私交。1870年,曾国藩奉命处理天津教案,因为处理不当,招致全国上下一片指责,曾国藩四面楚歌,朝廷也想借此除掉曾国藩。在这种人人落井下石的情况下,只有倭仁挺身而出,先是把曾国藩骂了个狗血喷头,然后屡次上书为曾国藩说情,要求清廷对曾国藩多加保全,曾国藩因此得以全身而退。 曾国藩 曾国藩处理完天津教案回到北京,特意去拜访倭仁,倭仁又对他进行了一番教导。第二年,倭仁去世,曾国藩悲痛不已,在吊唁曾国藩的信函中高度评价倭仁的操守,称赞他为“功在社稷,泽及方来”的第一流人物。 曾国藩 倭仁在操守方面以身作则,身为首辅大臣,对于当时奢靡的朝堂风气进行了一番整肃,使得当时的风气为之一变,就连好面子好排场的慈禧太后也收敛了不少。《清史稿》说他:“倭仁晚为两宫所敬礼,际会中兴,辅导冲主,兢兢於君心敬肆之间,当时举朝严惮,风气赖以维持。”当时与他同朝为官的朱兰也说他:“但得先生一日在朝,必有一日之益。”所以,倭仁被誉为“同治中兴”的第一功臣。 慈禧太后 倭仁虽然保守,却不封闭,曾国藩他们搞洋务,镇压农民起义,如果没有倭仁这位当朝第一人的同意和支持,估计也搞不下去,也难怪被当时的军机大臣李棠阶评价为:“海内人士论中兴功,佥外首曾、胡,内推倭、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