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否知否,我爹应是“皇伯”还是“皇考”?谈宋朝的“濮议”事件

 思明居士 2019-04-23

最近,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正在热播。抛开小说不谈,电视剧版本《知否》的背景是宋朝。剧中,禹州团练使赵宗实在男主顾廷烨的帮助下,平定叛乱,被宋仁宗赵祯立为太子,进而成为了新皇帝。历史上是没有什么叛乱的,赵宗实其实是宋仁宗的养子,在仁宗驾崩后顺利继承了皇位,改名赵曙,这就是历史上的宋英宗。近日,《知否》最新集,出现了以下镜头:

知否知否,我爹应是“皇伯”还是“皇考”?谈宋朝的“濮议”事件

宋英宗

提出这个问题的是谁呢?从剧中可知,是韩相公。韩相公的原型,就是历史上,英宗朝著名的宰相,号称“文人中的武人,武人中的文人”的韩琦。为何韩琦会向宋英宗提出,要尊称其生父为“皇考”呢?“皇考”又是什么呢?其实,最新剧集中的这一幕,是宋代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这件事有个专门的名字,叫“濮议”。《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也是少有的将宋代“濮议”搬上荧屏的电视剧。下面,就由杜少来给大家讲一讲,宋英宗一朝的“濮议”事件。

知否知否,我爹应是“皇伯”还是“皇考”?谈宋朝的“濮议”事件

宰相韩琦

一.幸运的赵宗实

历史上的宋英宗赵宗实,是宋太宗赵光义之重孙,商王赵元份之孙,濮安懿王赵允让(追封濮王,生前是汝南郡王)之子。这里重点说说这个濮王赵允让。赵允让作为旁支宗室,若无大功本不可封王。但是大宋第三代皇帝宋真宗赵恒早年无子,遂从弟弟赵元份的儿子中挑了一人入宫抚养,作为养子,这个孩子就是赵允让。后来,宋仁宗赵祯出生,赵允让就被送出宫去。可以看到,其实到了赵允让这一代,其血缘关系较宋仁宗已经很远,属于宗室疏属,如无大功,能封个公爵就不错了。但是由于当过真宗养子这段特殊的经历,使得赵允让被加封为汝南郡王,死后追封为濮王,这一支在商王赵元份的后代中较为显赫。多说一点,这一支其实到了宋高宗赵构建炎南渡时候还有不少跟着去了南方。

知否知否,我爹应是“皇伯”还是“皇考”?谈宋朝的“濮议”事件

宗室支系

我们回到宋仁宗时代。没想到的是,大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赵祯跟他爹一样,三个儿子全部早夭,为了应变突发意外,也要从宗室子弟中选养子。仁宗的处境还不如其父真宗,因为仁宗没有亲兄弟,只能从堂兄弟的后代中选择。宋太宗赵光义子嗣众多,到了仁宗这一代,堂兄弟多如牛毛。这可怎么选择啊?于是,宋仁宗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亲兄弟”,汝南郡王即后来的濮王赵允让。

经过挑选后,赵允让之子赵宗实,于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被领入宫中,交给曹皇后抚养,作为预备皇储。不凑巧的是,仅仅过了四年,宋仁宗又生出了一个儿子,即豫王赵昕。赵宗实如同当年其父一样,被送出宫去。又过了四年,豫王赵昕再次夭折,之后仁宗再也没有生出儿子。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赵宗实再次被接进宫,改名赵曙,先收为皇子,再被立为皇太子。这距离他第一次被接进宫,已经过去了27年。

嘉佑八年,赵曙继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宋英宗。

知否知否,我爹应是“皇伯”还是“皇考”?谈宋朝的“濮议”事件

宋英宗赵曙像

二.所谓“濮议”,就是我应该管我亲爹叫爹?没有这么简单

也许是父子两代作为皇位备胎,这种漫长的被动等待让人焦躁的变了心智。也许是曾经被送出宫又被接了回来,让赵宗实有了情绪从而乱了心智。总之,一向有贤明名声的太子赵宗实在宋仁宗葬礼上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仁宗下葬的时候,赵宗实却不到场,而是“令宗正卿摄事”。之后,在知谏院司马光的要求下,勉强去了现场,却一滴眼泪都不留。宋英宗赵光实此举大失人心。之后,英宗公开不尊敬养母曹太后,逼得名相富弼威逼英宗道“伊尹之事,臣可为之”,暗指自己可以废了英宗。英宗这才对曹太后尊敬一些。

知否知否,我爹应是“皇伯”还是“皇考”?谈宋朝的“濮议”事件

仁宗朝曹皇后,英宗朝曹太后像

就在仁宗尸骨未寒之际,宰相韩琦、欧阳修提出了一个新问题:“新皇应称生父为皇考”。满朝哗然,显然,韩琦、欧阳修是受了英宗的指使提出此事。英宗将此事交给太常礼院审议,两制(翰林学士受皇帝之命,起草诏令,称为内制。中书舍人与他官加知制诰头衔者为中书门下撰拟诏令,称为外制。二者合称两制)以上官员讨论。一场持续18个月的大讨论就此开始。

何为“皇考”?“皇考”这个称呼,是对皇帝对自己大宗祖先的称呼,一般可称曾祖父、祖父、父亲。《礼记 曲礼下》记载,“父曰皇考,母曰皇妣”。因此,此处韩琦、欧阳修指的“皇考”,就是濮王赵允让。这就是“濮议”名字的由来。那么新皇管生父叫什么,真的有这么重要,要让朝廷一起公议?

首先,赵宗实如果称亲父为皇考,那么肯定会追封亲父为皇帝。但大宋第四代皇帝只有仁宗,英宗不是自己夺来的天下,而是合法过继给了仁宗当儿子。过继在古代宗法制社会中是大事,一旦过继了,就是别人家的儿子。我们熟知三国历史的一些桥段,比如袁术很瞧不起自己的哥哥袁绍,因为袁绍是庶出,自己是嫡出。但实际上,袁绍早就过继给他大伯了,宗法礼上,袁绍是他大伯的嫡子,袁家这一代的嫡长子,在家族中地位很高的。皇家更是如此,这涉及到皇位合法性的问题。一旦称自己的生父为皇考,这基本上就是不承认自己是过继的。但是,英宗不认仁宗当爹,那又以什么名义继承这锦绣江山,君临天下的?这不仅是英宗“过河拆桥”的问题,这是“国本”问题。

其次,历史上,汉代旁支入大统后,确实有追封亲父为皇的。一般都是统治稳定后才追封,像西汉汉宣帝刘询这种经历巫蛊之乱、流落民间,又被权臣霍光立为皇帝的,是以过继为汉昭帝刘弗陵的后代的形式继承皇位。等其本人掌权后,也只敢追封自己生父为皇,而自己的祖父,汉武帝正经的太子刘据只能追封为“戾太子”。到了魏晋时期,过继就很正规了,根本不能追封生父。魏明帝曹叡明确规定,撺掇过继子孙追封亲父为皇的臣子都不是好臣子,杀无赦。这种传统也一直流传了下来,比如五代时期,后周郭威养子柴荣,一直称郭威为父,而不称甚至不见其亲父。到了宋代,更是如此。所以,“濮议”中,英宗是理亏的那方。

三.濮议过程:台谏官对抗宰执

韩琦、欧阳修,不仅是进士及第,还是宋仁宗一手提拔位列宰执的,为何这次要主动帮着英宗呢?只能说,人都是现实的。二人位列宰辅,自然想在新皇面前立功,便不顾仁宗提拔之恩,只想着在新朝屹立不倒 。二人的算盘是这样的,两人本就在朝中素有威望,一个是平章事(宰相),一个是参知政事(副宰相),又有新皇支持,提议自然会被群臣响应。但是,二人低估了宋代台谏官员的风骨。尤其是宋仁宗是难得的仁慈之君,口碑极好,很多官员深感这位前官家的恩情。宰相又如何?骂的就是你宰相。

知否知否,我爹应是“皇伯”还是“皇考”?谈宋朝的“濮议”事件

欧阳修像

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是翰林学士王圭。他认为,既然过继了,自然以仁宗为父,而濮王只能称“皇伯”。于是,大文豪欧阳修搬出了《礼记》中的典故,说出继之子对继父、亲父都称为父。专管礼仪的太常范镇直接找出《仪礼》中的章节,将欧阳修驳的哑口无言。紧接着,以直言敢谏闻名的台谏官贾黯痛斥韩琦、欧阳修。贾黯曾经在宋仁宗在世时,推荐过韩琦、富弼、范仲淹,并且首论三人可大用。为了“濮议”这件事,贾黯用尽了最后一丝力气,被活活气死了。可以说,几乎整个朝廷都不支持欧阳修的“皇考说”,台谏官、两制官员更是群情激奋。

之后,台谏官员吕诲直接对宋英宗说,现在宰执以外全体官员都认可王珪的“皇伯”说,不认可“皇考”。韩琦等人就是“奸佞小人”,你是皇帝,能分辨忠奸了吧。吕诲说,“观韩琦之才,未如霍光、李德裕、丁谓、曹利用,而骄恣之色过之。”提议罢免韩琦。司马光最后提出了著名的三点论,声讨英宗皇帝:听信谗言,对太后不恭;两府弄权而不查;弃台谏良言于不顾。条条都在戳英宗的心窝子。

四.英宗使诈,最后却草草收场

眼瞅着宰执集团就要失败,这时候却传来了曹太后签押的诏书。诏书上明确写着,尊英宗父亲为皇考,赵允让称“皇”,英宗生母为“后”,立庙以祭祀。舆论哗然,曹太后与英宗关系一直不睦,这次为何会主动退让?又是台谏官吕诲查出了事实真相。原来,皇帝和太后在宫内天章阁宴请群臣,英宗和宰执大臣轮番给太后敬酒,趁太后醉了,将欧阳修拟好的诏书哄骗曹太后盖了印章。吕诲公布真相以后,台谏官、两制官纷纷要求罢免欧阳修、韩琦。而韩琦、欧阳修却底气十足,让英宗选择,“御史既然认为其与臣等难以并立,陛下若认为臣等有罪,即当留御史;若以为臣等无罪,则取圣旨。”

知否知否,我爹应是“皇伯”还是“皇考”?谈宋朝的“濮议”事件

小公爷齐衡的剧照是典型的宋代台谏官形象

最后失败的当然是台谏官。吕诲等御史、两制官员被贬出京师。英宗同时宣布,既然曹太后签字画押同意了(你别管怎么签的,签了是事实),濮安懿王即刻称亲,以茔为园,即园立庙。司马光等台谏官集体请求同被贬斥,甚至英宗没当太子时候的潜邸旧臣都站出来反对。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处,英宗还是胜利了。当然,英宗也是使了手段的,比如拉拢第一个反对的王圭,许以宰相之位。这个王圭后来真的当了16年宰相,却碌碌无为,号“三旨相公”。“三旨相公”也成了专门讽刺庸禄低能的大官的词语。

天不遂人愿,讨论了18个月“濮议”才胜利的英宗,却在继位的第四年病逝。此时还未来得及给濮王上“追封为皇的谥号”。而英宗的太子,未来的神宗皇帝又不愿得罪大臣,所以“濮议”最终不了了之。濮王终究没有被追封为王。这场本就不太合乎情理的闹剧,终以英宗的驾崩而收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