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钟磬箫管间:韶乐和“和”/中国文化报

 棋中王 2019-04-23

   钟磬箫管间:韶乐和“和”

 周梦蝶

    相传,舜制作出一种叫箫的乐器,形状与凤的羽翼相似,长二尺,声音委婉悦耳。后来,他又与名为夔的乐师创作了乐曲《箫韶》,用箫吹奏,声音清扬婉约,像天上的百鸟歌唱,连凤凰都会飞来翩翩起舞。

    传位给大禹后,舜仅带几个随从南巡,途中被世居南方的苗民围攻。舜不慌不忙,坐地奏起韶乐。随着音乐声,鸟飞来了,凤凰飞来了,苗民放下了刀枪……

    孔子有言:“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礼乐礼乐,所谓礼是夏之时、殷之辂、周之冕,乐则是舜帝南巡时所奏的韶乐。

    可惜的是,这曲让孔子听后“三月不知肉味”的韶乐在隋唐之后逐渐失佚。所幸,近年来经过韶关学者的努力,对韶乐的复原研究已经取得丰富的成果。如今,他们也将韶乐列为具有韶关地域特色的韶文化的一部分。

    “乐之初,击柷以作之。”随着乐师敲击“柷”这种中国传统宫廷乐器,韶乐悠扬奏起。

    在“韶文化研究丛书”中,韶关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院长宋会群教授与韶关学院音乐学院讲师梁李婷合著的《韶乐研究》系统地还原了九章韶乐的乐理、乐章、乐器组成、乐谱、舞蹈、服饰等,让这一曲韶乐不再流于文献记载,而有了实际演奏的可能。

    九章韶乐,能让孔子食不知味的,除了歌舞,还有它所叙述的关于人类的过去,也就是它背后的政治含义和文化内涵。

    宋会群认为,每个时代的韶乐都具备着不同的特征。三代以前,韶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宫廷化弱,民俗性强、乐器舞蹈简单明快;庙舞祭祖、等级宴飨性弱,崇拜四方神祇、颂扬舜帝即文化先进性强。反映了'以文治国’,以文明成果对野蛮民族进行教化”。

    春秋韶乐的特点是“初步程序化和标准化,反映了礼乐的等级制度”。汉魏韶乐则已“完全程序化、标准化,功能增多,等级制度严格”。

    所谓礼乐,其实就是治国和维系国家权威的秩序。“夫礼乐者,为治之大本也”。所以荀子会说:“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韶乐的钟磬箫管间,圣人得以移风易俗,教化人伦,“君臣莫不致敬”“长幼无不从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