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德立身三部曲

 丁小悟典 2020-05-18

我读《论语》(174)

泰伯篇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修德立身三部曲

孔子之学是成人之学,他培养弟子重在培养德性,修身是为了立德,立德是为了立身。他教育弟子修德立身分三部:

第一部,“兴于诗”。兴,起也,开始。诗,《诗经》。修德先从学习《诗经》开始。

其一,“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西周时期的社会生活,以四言为主,语言朴实优美。周朝时期,上流社会以引用诗经中的诗句为时尚,孔子把它列为语言科的教材。

其二,“诗言志”(《尚书·舜典》)。《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思想有正邪之分,而“诗无邪”(《论语·为政》),《诗经》满满都是正能量,能够纯洁人的思想,对人能够起到正确的教育引导作用。

其三,表达感情恰当。诗是情感的抒发,可以是愉悦的,也可以是悲伤的,但是《诗经》中的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发乎情,而止乎礼,既可以使人的情绪得以舒解,又不让人陷入过度的狂喜或者悲伤之中,发而皆中节,符合礼的要求。

其四,具有社会功能。《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诗可以抒发情感,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结交朋友,可以怨刺不平之事。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

第二部,“立于礼”。立,立身。学了礼,才能在社会上立身。

其一,礼是立足社会的基础。礼是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规范,涵盖了道德、法规,人行走在社会上,必须守规矩,否则寸步难行,难以立足。《荀子·修身篇》:“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义才真正是既适宜于显达时立身处世,又有利于穷困中立身处世。人们的衣食住行、进退举止按照礼去做,就会通达文雅,生活符合规矩,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生活正常运行,国家治理有序运转,人能在社会上生存,办事容易成功,国家安定祥和。

其二,“约之以礼”(《论语·雍也》)。礼是行为规则,对人们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使人们的行为更符合社会要求,不受礼的约束,本来是好的品德却出现了偏差。“恭而无礼则葸,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只有在礼的指导下,恭、慎、勇、直这些品质才能好品质,否则就会走向反面,出现劳、葸、乱、绞这些不好的行为,就不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其三,“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礼记·曲礼篇》)。学礼懂礼,凡事都会有原则,有规矩,有节度,有利于道德的养成,所以,孔子强调“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不知礼,无以立”(《论语·尧曰》)。

其四,礼规定了社会秩序。《礼记·乐礼》:“礼者天地之序也。”礼规定尊卑贵贱应遵循的各种要求,使社会按照一定的秩序运转,不遵守礼规定的社会秩序,就是犯上作乱,就是乱臣贼子,是社会所不容的。

第三部,“成于乐”。成,成就;乐,音乐。受音乐的熏陶而成就完美的人格。

其一,音乐陶冶性情。音乐很抽象,不像诗给人鲜明的形象,容易解读,但让人精神愉悦,从而有了更大的解读空间。《礼记·乐礼》:“乐者天地之和也”,“乐至则无怨”。音乐是情感的抒发,听音乐,心情舒缓,因而陶冶性情,提高人的品格。

其二,音乐有雅淫之分。孔子所说的雅乐就是韶乐,古称韶为舜乐,认为韶尽美又尽善。“郑声淫”(《论语·卫灵公》),郑国的音乐淫靡,使听者心惑,沉溺而忘返。提倡听雅乐,陶冶情操,反对听淫靡之乐。

其三,乐舞是礼的一种表现形式。古代举行重要的礼的仪式,都配以歌舞,礼做得到不到位,就要看礼乐做得到不到位。《礼记·乐记》:“礼节民心,乐和民声。”邢昺疏:“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讓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礼崩与乐坏是相连的,孔子从乐舞的形式上发现僭越礼的现象,“八佾舞于庭”(《论语·八佾》)。“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制作礼乐本来由天子作主决定,礼崩乐坏后,制作礼乐却由诸侯作主决定。

孔子认为,修德先从学习《诗经》开始,使人能辨别善恶,思想纯正;然后学习礼,懂得社会规范,自觉遵守社会规矩,在社会上立身;最后,通过音乐熏陶性情,完善人格,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