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许丙泉︱孔子和儒家的音乐传统

 花间一酒壶 2023-06-02 发布于浙江

在周公的礼乐文化中,音乐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发挥独特作用,陶冶人们性情,维护社会和谐。孔子继承和弘扬礼乐文化,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有很高的音乐演奏和欣赏的水平,以及非常丰富深刻的音乐思想。后世儒家学者也重视音乐,不断阐明更多道理,应用于生活实践,促进社会和谐,激发生命活力。

一、周代文化中的“乐”

周代建国初期,周公“制礼作乐”,这是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关于周公制礼作乐,先秦典籍多有提及。如《左传·文公十八年》:“先君周公制周礼。”《礼记·明堂位》:“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周取代商,社会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从崇奉神灵转变为尊重人的力量。因为历史的发展变化让周人明白,神灵并不保佑暴虐无“德”的商纣王,而是保佑有“德”的周人。《尚书·泰誓》中记有周武王的话:“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受(纣王)有数以亿兆计的平民,都离心离德;我有能治理国家的大臣十人,都同心同德。纣王虽有至亲近戚围在身边,却比不上我有仁人辅佐。《礼记·表记》中说:“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图片
周武王画像

周人不是盲目依赖神灵,而是“同心同德”,依靠“仁人”,推翻商纣王的统治。所以与《大夏》《大濩》等乐舞相比,《大武》给人更多美感享受。《大武》颂扬有“仁德”的领袖,少了神魂颠倒的神秘意味,更多的是表现人的精神内涵。在《大武》中,人们更加看清自己的形象,认识到自己的聪明智慧,以及改变世界、开创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周公“制礼作乐”,用“礼”和“乐”来建立新的人间秩序,使中国成为“礼仪之邦”,言语举止、仪表行为,处处有美的呈现。如庄严肃穆的祭祀活动,特别是许多日常典礼仪式活动,种类繁多,规定严谨,程式完备,细节周详,如冠、昏(婚)、射、相见、燕(宴)、飨、饮酒、聘、觐、丧,等等。与礼相配合的有音乐、歌舞,在典雅悠扬的钟鼓琴瑟音乐和轻歌曼舞之中,周人维护社会统治,等级分明,尊卑有序,同时又表达思想情感,营造出一种和谐安乐的气氛,让社会阶级、成员之间减少隔阂、对立和矛盾,增添一种温馨安宁的感情。如《礼记·乐记》中说:“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礼仪确立,贵贱等级就分明了;乐曲和谐,上下关系就和睦了。“乐者为同,礼者为异”,音乐是从内心中产生的,礼是从外表反映的。而且礼乐不仅体现人间秩序,更和最高的信仰——天地联系起来:“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大乐与天地相和谐,大礼有和天地一样的节度。因为和谐,所以万物不失本性;因为有节度,所以祭祀天地。

图片

故宫博物院藏西周士父钟

在周代,音乐受到重视,有崇高地位。周人建立一套完备的音乐机构,以大司乐为大乐正,乐师为小乐正,下设大胥、小胥、大师、小师、瞽矇、眡瞭、典同、磬师、钟师、笙师、镈师等。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如大司乐总体负责音乐教育、重大祭祀礼乐、大射之仪,乐师负责各种仪典的乐舞、乐仪、乐政,大师掌管音律歌诗,小师掌管打击吹奏,各种乐器也有专人负责。

与商代载歌载舞的巫师相比,周代乐官的神秘色彩已经淡化。周代音乐的作用也不再是愉悦神灵祈求保佑,而是维护人间秩序,宣扬周人的“德”,表达“敬天保民”的思想。所以周代音乐和人心相通,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让人们心情愉悦,精神振奋,抒发愿望理想,获得心灵的皈依和慰藉。通过感受、欣赏这些美的音乐,人们身心和谐,和他人、社会乃至世界关系和谐,充满生机活力,远离痛苦和烦恼。这正如《周礼·大司乐》中的话:“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图片,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悦)远人,以作动物。”这样的音乐能够使各国亲睦,民众和谐,宾客安定,远人悦服,动物繁生,这自然是美的音乐。

周代的音乐表现出婉转柔和、雍容典雅的审美风格。这正是等级分明、尊卑有序而又上下和睦的“礼仪之邦”的社会文化在音乐方面的表现。推翻商纣王疯狂残暴的统治,“同心同德”的周人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尊重人的力量,特别是内心中“仁德”的力量。周代的音乐也就以人为本,表达人们追求和平安宁生活的愿望,人们对自己心灵的体验,对新的社会秩序的体验,对一个新世界的体验。周人也自觉追求和保持这种美的状态,表现在音乐方面,《周礼·春官·宗伯》中说:“凡建国,禁其淫声、过声、凶声、慢声。”这些刺激、狂放、野蛮或萎靡的声音,对人的生活和性情产生不好的影响,必须被禁止。

周代的音乐现在已无法听到,但周代的这种和谐婉转、雍容典雅的音乐之美被记录在典籍之中。如《诗经·周颂·有瞽》是成王举行祭祀祖先典礼的乐歌,其中提到对音乐的感受,有“喤喤厥声,肃雍和鸣”的句子,表现出声音庄重典雅、雍容和谐的效果。

图片
故宫博物院藏西周兽面纹铃

《诗经》中保留了一些周人典礼仪式中所唱的歌,《左传》记载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请观于周乐”,并发表了评论。季札的评论虽然偏于诗歌内容和总体风貌,但也可以从中感受周代音乐的特点。“为之歌《颂》”,季札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正直而不傲慢,委婉而不曲折,相距而不离析……五声和谐,八音协调;节拍有法度,先后有顺序。这是拥有大德大行的人共有的品格啊!音乐平和有序,张弛有度,温婉动听,又恢弘盛大,振奋人心。

周朝是“礼仪之邦”,也是音乐繁荣的时代。孔子继承和发扬了周代的礼乐文化,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他以周公为榜样,晚年曾无比感慨地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在音乐方面,孔子身体力行,使周代的音乐之美更加深入人心,对后世影响深远,培养了中国人的性情,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品格。

二、孔子的音乐造诣

周公“制礼作乐”,为的是维护统治秩序,使社会和谐稳定,也是表达尊崇“仁德”的思想,培养人们富有“仁德”的心灵,怡情养性,身心健康,生活和谐。孔子的思想核心正是“仁”,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认为,“孔子通由仁而开始塑造一个文化心理结构体,如说得耸人听闻一点,也就是在制造中国人的心灵”。大致来说,仁是内心充满爱的情感,是努力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实现自我价值,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天人合一。音乐最能感动人心,所以孔子儒家重视音乐教育,弘扬周公以来的音乐之美。

孔子喜爱音乐,是一位技艺精湛的音乐家。《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勤奋练习,精益求精,深入感受体会乐曲,从“习其曲”“习其数”“习其志”一直到似乎看到乐曲作者的模样,“得其为人……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非常佩服,“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师襄子离开座席,连行两次拜礼,告诉孔子:我的老师说这首琴曲叫《文王操》。

图片

《圣迹图·学琴师襄》

孔子的生活中充满音乐之美。《论语》中有多处记载与音乐有关。如孔子沉醉在音乐之中:“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孔子常和别人一起探讨音乐之美:“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有时音乐成为孔子表达自己态度的一种特殊方式:“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论语·阳货》)孔子有时借音乐排遣自己的思想感情:“子击磬于卫。”(《论语·宪问》)在周游列国途中的危难之际,孔子也没有离开音乐。孔子师徒被围困于“陈蔡之间”,“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也创作歌曲,表达自己的心声,他离开鲁国的时候,满怀悲伤与无奈,对鲁国的乐师唱出这样的歌曲:“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孔子去世之前,子贡去看望他,孔子非常感慨,不由唱出诗歌:“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晚年整理音乐,为继承和发展周代礼乐文化做出贡献:“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孔子深入理解礼乐文化的精髓,维护音乐的典雅纯正,认为音乐能养成健康和谐的心灵,所以孔子“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论语·阳货》)。

孔子音乐造诣高深,《论语》多次记载他对音乐的评论。孔子强调音乐与心灵、与“仁”的关系:“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孔子特别喜欢《诗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史记·孔子世家》)。《诗经》不只是诗歌总集,也和音乐关系密切。对《诗经》的美学风格,孔子有精辟的概括:“《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诗经》的内容和音乐是统一的,都表现出健康和谐的特点。如孔子认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孔子鼓励学生学习《诗经》:“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兴观群怨”就是感情的自然兴起和自由抒发,使心理恢复平衡和谐,不至于走向极端,产生激烈的反应,不利于身心健康。这正和《周礼·春官·宗伯》中所说的“禁其淫声、过声、凶声、慢声”相一致。

图片
《史记》书影

对于《韶》乐,孔子认为“尽美矣,又尽善也”,《武》乐则“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孔子欣赏乐师的演奏,评论道:“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论语·泰伯》)孔子描述音乐过程:“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论语·八佾》)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解释说:“起始,众音齐奏。展开后,协调着向前演进,音调纯洁。继之,聚精会神,达到高峰,主题突出,音调响亮。最后,收音落调,余音袅袅,情韵不匮,乐曲在意味隽永里完成。这是多么简约而美妙的描述呀!”

孔子以“六艺”教育学生,许多学生多才多艺。“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六艺”中就有音乐,孔子重视音乐教育,要求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许多学生擅长音乐,《论语》中有多处记载。如子游在武城做官,以礼乐教化民众,“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论语·阳货》)。子路喜欢音乐,到孔子门前鼓瑟,孔子评论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孔子和弟子们坐而论道,抒发志向,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而曾皙的人生理想也和音乐有关:“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在沂水里沐浴,到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儿回家。

《论语》中处处有音乐之美,润物细无声,让读者的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怡情养性,陶铸理想人格。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引用王夫之的话强调音乐对于《论语》的重要性:“《孟子》七篇不言乐,自其不逮处。故大而未化。”和《论语》相比,《孟子》几乎不谈论音乐,所以“大而未化”。

《论语》的语言组织和篇章结构方面也有很多音乐之美的表现。《论语》语言简洁质朴,但又生动自然,流畅自如,抑扬顿挫,铿锵有节,把人带入有声有色的语境之中。再加上语句含蓄蕴藉,境界高远,引人遐思,所以《论语》的许多段落就是诗歌般的语言,令人印象深刻,又余音缭绕,意味悠长,带给人音乐一般的感受。

《论语》的篇章结构也让人感受到音乐之美。每一篇的语句之间的连缀衔接别具匠心,起伏有致;每一篇的开头和结尾也能看出内在的联系,相互呼应,婉转回环。整部《论语》的各篇章之间的安排组织也能让人感受到音乐之美,从轻松愉悦的《学而》开篇到渐次展开的各篇内容,音乐逐渐丰富热烈,再到高远卓越的哲学境界,还有激荡昂扬的人生奋斗,最后的《尧曰》气氛庄重肃穆,意蕴深厚悠长,令人由衷感动。可以说,《论语》本身就是一首恢弘壮阔的伟大乐曲,响彻在中国人的心中。

孔子的音乐成就为后世留下丰富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后世儒家的音乐思想

从周公到孔子,再到孔子弟子,以及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思想家,都论及音乐,有的留下专门音乐论文,形成伟大的儒家音乐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的作品,许多地方论及音乐,特别是其中的《乐记》,是一篇专门的音乐论文,对音乐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涉及音乐的起源、音乐的社会作用、对人生修养的作用等。

对于音乐的产生,《礼记·乐记》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所以音乐和人的心情密切相关:“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图片
周公画像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音乐和社会政治状况有关系:“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如“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

所以,统治者重视音乐的作用,“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礼乐用以教导人民节制欲望、平衡好恶,进而复归于人性的正道。“礼节民心,乐和民声。”人们富有仁心,知道生活的道理,社会也就有了良好秩序:“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礼乐关乎民心、政治,也和天地运行的规律相和谐,表达人们天人合一的信仰。人间礼乐昌明,幽冥中也有鬼神保佑,天地间充满敬和爱的感情:“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

天地间万事万物纷纭各异,四季轮回不断变化,礼乐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所以“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圣人制礼作乐,以配天地运行之道。礼乐制度明确完备,天地的职能也就发挥出来。人间的君臣贵贱来自天地尊卑的秩序,音乐使社会上下和谐,使天地万物协调和顺。所以,大舜制作五弦琴演唱乐曲,“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音乐感人至深,移风易俗,先王尤其重视乐教。“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使得亲疏、贵贱、长幼、男女的区别,都经由音乐表现出来。

“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音乐使人事伦理清明,人耳聪目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安宁。音乐和诗歌、舞蹈结合起来,“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音乐情意深刻而形象显明,气势旺盛变化多端。和谐顺正的精神蓄积于心中,音乐的精华显露出来。唯有音乐是不可以作伪的。对此,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感叹说:“这是多么精神饱满,生活力旺盛的民族表现。'乐’的表现人生是'不可以为伪’,就像数学能够表示自然规律里的真那样,音乐表现生活里的真。”

和《论语》相似,《孔子家语》也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其中有专门论述音乐的《辩乐解》,记载孔子学琴的故事,孔子对子路弹奏音乐的教诲,还有孔子和周宾牟贾关于音乐的讨论。孔子批评子路演奏亡国之音,推崇中庸和谐的音乐:“故君子之音,温柔居中以养生育之气,忧愁之感不加于心也,暴厉之动,不在于体也。夫然者,乃所谓治安之风也。小人之音则不然,亢丽微末,以象杀伐之气。中和之感,不载于心,温和之动,不存于体。夫然者乃所以为乱之风。”

图片
《孔子家语》书影

《孟子》中谈到人们对音乐的喜爱之情,以及古今音乐的不同。孟子崇敬孔子,借音乐之美来表达内心的仰慕向往的感情:“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孟子·万章下》)

《荀子》中有《乐论》篇,从批评墨子出发,阐述音乐对于世道人心的重要性。《乐论》和《乐记》内容基本相似,有很多重复的内容。关于二者孰先孰后,学术界向来有不同看法,这里不做深究。只是强调从孔子以来,儒学的思想家重视音乐,认为音乐是心灵的表现,对于社会人生有重要影响。如荀子指出,音乐乃“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行而民乡方矣。故乐者,治人之盛者也”(《荀子·乐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音乐的喜好是人之常情,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在西方古希腊,人们非常喜欢音乐,形式多样,有歌唱、诗歌吟唱、器乐演奏和有音乐伴奏的戏剧等。古希腊哲学家也对音乐进行思考,如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但和中国先秦时期相比,孔子等儒家圣贤对音乐的思考更加全面深入,成果卓著,为后世留下丰厚的精神财富。

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源远流长。在先秦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历代统治者都尊崇孔子,重视继承和发展儒家音乐传统。每一个朝代兴起,都接续儒家传统,恢复和制定礼乐,让社会尊卑有序,远近和合。在中国人的生活中,音乐是生命活力的表现,是对美好理想的歌颂,是“天人合一”崇高信仰的表达。汉朝、唐朝国力强盛,音乐发达,至今让人魂牵梦绕。

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当代,中国的音乐也更加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积极向上,昂扬奋发,气势豪迈,响彻天地。处处是振兴发展的主旋律,是激动人心的正能量。民族复兴是国富民强的发展,也体现着坚定的信念和高远的理想追求。随着人们对孔子精神的深入理解,中国音乐的发展会更繁盛,人们的生活也会更自由自在,充满活力。

图片
作者简介:
图片
许丙泉,文学博士,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讲师,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已出版著作三部,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

(本文刊载于《走进孔子》2023年第1期。本刊出版版权所有。)

图片


图片

学宗洙泗  道阐尼山

守先待后  与古为新

走进孔子(双月刊),双月28日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 37-1501/C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8455

主 管 单 位:孔子研究院

主 办 单 位:孔子研究院

      山东齐鲁书社出版有限公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