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儒家礼乐文化及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昵称42379467 2019-12-18
            摘 要:中国礼乐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礼乐"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建设现代和谐文化,离不开礼乐文化。这就需要我们对古代礼乐文化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创新,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进步。
  关键词:儒家 礼乐文化 和谐社会
  我国素称"中华礼仪之邦"或"礼仪之国",早在汉代,著名学者何休就宣称:"中国者, 礼仪之国也。"[1] "礼乐"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特质。而由于处境的不同,从礼乐之间寻求接近真理的道路是不一样的,完整地把握礼乐文化对当下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与礼乐文化
  自周朝以后,历史上每个朝代兴起后都要有一番"制礼作乐"的活动,或者把前代流传下来的礼乐加以改造,或者根据当时的需要制定新的礼乐,历代史书里面都有一部《礼乐志》。那么,在周代"制礼作乐"至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再到以后每朝每代的"制礼作乐",这中间明显存在着一个断层,是谁将这个断层连接起来的呢?儒家是主要的贡献者,儒家创立者孔子则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一方面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另一方面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在孔子编定的教学科目中,"礼"与"乐"是为首的,两者之间并不是先后的关系,应该是并列相等而互不可分的关系。关于这个问题,早在《乐记・乐论篇》中就有精辟而又精彩的讲解:"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礼乐思想, 是对西周末期至春秋初期所萌生的礼乐思想的继承、发展和系统化。礼乐因为儒家的解释、论述并贯彻于教育实践中,从而蜕去了其政治制度外壳而变成纯文化并流传千古。孔子和孟子都十分重视礼乐在维护正常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孔子曾分析"鸟兽不可与同群"[2] ,而人可以的原因,就在于人创造了礼乐文化,"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3] ,所以礼文化是人性的需要。正如司马迁认为礼是"缘人情而制礼, 依人性而作仪。"[4]一样,孟子也认为"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 [5]在本能上,人与兽差距较小。而礼乐却能激发人的善心,使与人的自然欲望相连的需要符合社会伦理道德及礼的要求。没有了这种伦理道德的规范,社会就会陷入混乱, "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 [6]人的行为因带有礼乐文化色彩而成为一种文明的、有别于一般动物的高级活动。
  二、儒家礼乐文化思想
  1、"和"是儒家学说的最高价值追求,是儒家礼乐文化的精髓,儒家礼乐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7]《论语》中的这句话集中体现了儒家礼乐文化对和谐的重视与追求。"礼"作为最普遍的社会规范和交往形式。它的作用首先表现为"和"。而孔子所说的这种"和", 是指"中和",也就是他提倡的"中庸"之德。所谓"中",是指不偏不倚,无过之,无不及。既不过多,也不不够,而是各适其度,各尽其宜,诚如孔子所言"过犹不及"。孔子用"中庸"的方法来规定和谐的界限,并作为达道与保持和谐的手段。"中庸"将他的持中原则,从"至德"上升到"天下之达道"的境界,强调通过对持中原则的认知与实践,去实现人与人、人道与天道的和谐。
  由此可见, 儒家的"和"理想,有一个一贯的追求,就是力图保持天地万物原有的无限多样性;在一物内部各要素的关系方面,力图保持要素的无限多样性;在君臣关系方面,力图保持君、臣各自的独立性;在人际关系方面,力图保持每个人独特的个性;在天地万物的关系方面,力图保持天地万物的无限多样性。儒家的"和"理想,是对多样性的一种追求,"和"是这种种多样性的一种联合。真正的和谐是包含互补与差异的统一,是融合对立与冲突的平衡。
  2、儒家礼乐文化思想的核心原则是美善相乐。儒家礼乐文化所要达到的目的,不仅体现在政治道德层面,而且更体现在追求"美善相乐"的自由精神境界之层面。在儒家看来,所谓"美善相乐"的精神境界,就是将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美", 与礼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善"相结合,达到美中有善,善中有美,美善合一的完美境界。美作为包括乐在内的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评价标准,善作为以礼为表现形式的道德的最高境界,美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还可以引申为艺术与道德的关系,追求美善相乐的过程也可以引申为艺术对社会伦理关系产生作用的过程。
  三、儒家礼乐文化的不足及对教育的当代价值
  儒家礼乐文化显示了其伟大思想的灿烂与辉煌,但儒家是非常强调追循传统法则和古朴呆板的等级文化的,这必然也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
  但不管如何,儒家礼乐文化的生成和意义是不容质疑的。中国古代礼乐思想对于历代社会的和谐稳定、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繁荣中华文化,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中国数千年的礼乐文明蕴涵了丰厚的值得现代人借鉴的资源,儒家的礼乐文化其最终追求就是达到社会和谐。正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儒家的社会和谐思想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启示。现代社会需要建立的礼乐制度,并不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需要结合新的时代精神,不断地创新和发展的。
  1、在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借鉴古代礼乐文化中追求"调和"理念的积极思想。调和,是在一定条件和原则下的谐和、融合。所以孔子说: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宽容礼让、谦恭善良、求大同存小异的道德传统,正是这种"贵和"(即崇尚"和谐") 的价值取向长期影响和积淀的结果。
  2、礼乐思想是中国历代的思想家所创造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它也需要不断地充实、完善和更新。中国现代礼乐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古代礼乐思想提供的丰富资源。礼乐相辅相成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观念以及音乐表现情感并通过情感熏染来发挥其教化作用、美善合一等儒家思想,在现代礼乐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大礼与天地同序,大乐与天地同和,天地人三才,自然与社会,既有序又和谐,这是礼乐文化追求的理想境界。在现代和谐文化建设中,只有注重礼乐的教化作用,重视人的内在心灵的陶冶和外在礼节的培养,将作为外在体现的礼仪和作为内在情感表达的音乐有机结合,才能发挥礼乐在陶冶道德情操、净化人们心灵、移风易俗等方面的功效。
  四、总结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所倡导的"礼乐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经过创造性的借鉴和转换,完全可以成为我国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思想资源。当然,我们对儒家礼乐文化的借鉴并非简单的继承,而是批判地继承和超越。我们应该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宗旨, 用现代意识和眼光挖掘传统礼乐文化中的合理因素, 发扬中华民族重礼节、尚美善的优良传统,建构与现代经济生活相适应的礼仪规范和审美情趣。我们相信,通过吸收儒家传统礼乐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完全可以实现传统与现实的对接, 构建起符合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和现代人文精神的新型道德规范、伦理规范和礼仪规范,并进而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性化的新型和谐社会,并对现代教育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杜预.春秋三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全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4.
  [5] 杨伯峻. 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 荀子思想研究[M]. 郑州: 中州书画社,1983.
  [7] 论语[M].十三经注疏本. 北京: 中华书局,1980.
  [8] 惠吉星.荀子与中国文化[M].贵阳:贵州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王海菲(1988-),女,内蒙古赤峰人,研究生,就读于西安工业大学,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刘薇(1989-),女,陕西西安人,研究生,就读于西安工业大学,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9/view-10888243.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