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了度阴山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感慨万千,一时不知从何处落笔。先说说让我感动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吧。 在王阳明生命的最后时刻,周积无声地下泪,问:“老师有何遗言?”王阳明用最后一点力气向弟子周积展现了一个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回首他的一生,年轻时专注,学习了佛、道、理学,敢于直言被刘瑾打入锦衣卫大牢,对他的身体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发放龙场,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悟道。中年内敛,一心把自己的学说发扬光大,希望造福更多的人。年轻时渴望建功立业,可是没有平台,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能力。中年无心功名利禄,却在贵人王琼的举荐下,用心学克敌,用极少的钱力、人力,创造了一个个辉煌的历史:广西剿匪、平定宁王叛乱、二次广西剿匪。他是个难得的功臣,可是却没有得到该得的奖赏。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我觉得他还是抱着一丝希望,希望能等到皇帝的关心和许可他退休的命令。遗憾的是,他什么也没有等来。 这让我想起《步步惊心》里的若曦,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梳妆打扮好,等待皇帝的到来,也是什么也没有来,若曦给四爷的信里,最后一句是:“话已至此,你还要问起八爷么?” 王阳明离开人间的整四十年后,明帝国的第十二位皇帝追封王阳明为新建侯。从伯到侯是个提升,但恐怕在天上的王阳明仍然不会动心,因为他早已不为外物所动。 知行合一,心内存在理,人要在自己的内心寻找真理,也就是良知,在良知的指引下去做事情。在事上练,练就自己平静的内心,悲喜有度,过了就不要放在心上了。良知,就是位卑不敢忘国,为天下苍生着想,做有利于百姓的事情。王阳明的学说和佛教的禅不同。佛教的禅逃避责任,离开父母、妻、子,心学讲究顺其自然,自然而然的尽孝道、对妻、对子的责任。 书中有句话很好:“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花在你的心中,你没有注意到花的时候,花与心都是寂静的。你注意到花,你看到的花是花在你心中的投影,有了颜色。 正如作者所说,最奢望的是,现世的不仅仅是这本书,还应该是王阳明的灵魂。如王阳明这般高尚的灵魂、这般知行合一,必然名垂青史。我喜欢读书,就是喜欢和这样高尚灵魂交流,打开了一扇了解未知世界的窗户,让自己的小小世界豁然开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