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勰(约465年~520年),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刘勰祖籍东莞郡莒县(今属山东省)。永嘉之乱,他的先人逃难渡江,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他家相传是汉高祖之子齐王刘肥的后代,但家世不详,只知道南朝刘宋的时候有刘秀之和刘穆之,刘秀之担任过司空职务,刘穆之则是刘裕的心腹秘书。刘秀之的弟弟刘灵真,就是刘勰的祖父。刘勰的父亲刘尚,曾任越骑校尉,很早就去世了。刘勰大约二十岁的时候,母亲也死掉了。刘勰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道中落的家庭。
贫寒的家境使刘勰在少年时代就“笃志好学”,立志通过学业文章踏入仕途,立身扬名。然而,等待着刘勰的现实却是冷酷无情的。南朝社会实行门阀制度,等级森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贫寒的庶族子弟即使才华出众,也难在仕途上获得发展。这时,一心向学的刘勰便作出了一个影响他命运的决定:到建康(今南京)去,到定林寺去,拜高僧僧祐为师。
当时南京定林禅寺高僧辈出,名流云集,典藏丰富,是佛教活动的中心。僧祐是定林寺的住持,他佛理精深,学问宏富,博览群书,是齐、梁佛教界的重要人物。刘勰拜他为师后,在以后十年里夜以继日,潜心攻读,刻苦治学,利用定林寺丰富的藏书,阅读了儒家的经典以及诸子百家、史传和各家的论文集,尤其对儒家的经典有深入的钻研,为以后撰著《文心雕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刘勰除了校经、读书以外,开始写作《文心雕龙》,是刘勰在定林寺的主要事业。大约33岁时,开始提笔论文,经过几年的努力,写成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但是却不为“时流所称”。十多年后,他对那些经文都很精通。他分门别类地整理了这些经文,抄录下来,还为经文写了序言。如今定林寺里面藏的经文,都是刘勰编写修订的。
刘勰对他著作的《文心雕龙》有充分信心,他决心取定于当时文坛领袖沈约。可是沈约地位高,门阀观念重,刘勰没有资格直接拜访,只好背着书稿,装成小贩等沈约车出,上前谒见。沈约读后,大加赞赏,认为“深得文理”,置于案头,以便随时翻阅。由于沈约的称誉,刘勰及其《文心雕龙》才渐为世人所知。也可能是沈约的推荐,天监初,刘勰起家奉朝请,39岁离开定林寺,走上了仕途。他先后担任和兼任过中军临川王萧宏、南康王萧绩的记室(管理文书),车骑仓曹参军(管理仓廪),太末(今浙江衢县)县令,步兵校尉(负责东宫警卫),东宫通事舍人(管理章奏)等职务。担任太末县县令时,政绩清正廉洁。任东宫通事舍人时,受到当时另一位文学家昭明太子萧统的“爱接”,他们共同讨论篇籍,商榷古今。刘勰还曾向皇上建议佛教和道教都应该与其他的宗祭祀一起改革,皇帝下诏书讨论此提案并按刘勰所提建议通过。后升任步兵校尉。晚年,梁武帝命刘勰入定林寺和僧人慧震撰经。于是他离开宦海又回到定林寺。最后,刘勰选择了出家的道路。帝允许出家,改名慧地。不久去世。
史传说刘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可见他在当时是负有盛名的作家,可惜他的文集早已失传。现在,除了《文心雕龙》以外,只有《灭惑论》和《梁建安王建剡山石城寺石佛碑》两篇保存下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