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要 |【考古学研究】中国古代礼器的分类研究

 汐钰文艺范 2019-04-23

近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张辛教授在《考古学研究》课程上,以《中国古代礼器的分类研究》为题,系统讲述了“礼”的本源与实质,并在此基础上以玉器和青铜器——中国早期历史中最重要的两类礼器为例,讲授如何对礼器展开分类研究。

张辛教授在具体讲授礼器的分类研究之前,先讲述了“礼”的本源与实质,以及由此塑造的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

礼之本源

张辛教授认为中国文化是以中庸观念为核心的礼乐文化,中国古典社会正是这样一种社会,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个柱石,“礼”构成社会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于是,中国古代玉器、丝帛、青铜器、印玺乃至漆器便应运而生,它们不仅成为宇宙秩序、宇宙生命的表征,更成为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表征和典型载体。

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成熟的礼乐思想和文化,才有中国古代的礼器。《说文》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关于“礼”字的完整的解释应该是:事神致福的行为谓之礼。张辛教授指出“礼”的形义研究也能给我们传达更多的信息。甲骨文的“礼”字可分为上下结构,上半部分的形象就是放在器皿中的玉,下半部分的其实就是鼓的形象,礼”字乃取像于“玉”和“鼓”的会意字。礼字如此结构正好揭示出玉和鼓是礼乐活动中最重要和最有代表性的器物,也同时把行礼以玉以鼓这一重要文化现象永久地记录下来。礼行为起于事神,交好神祗,旨在“致福”,使人自身得以福祐。中国之所以没有宗教还依然运行得如此顺畅,就是因为有礼乐文化的存在。礼乐一方面使人涵养有理性,另一方面以伦理安排社会,这两种功能与宗教功能相似,所有没有宗教我们的古代社会依然有秩序、和谐。

因为礼起源于事神,张辛教授认为想要对承载礼的礼器分类,需要首先了解中国古代“神”的系统。中国古代“神”的系统可分为三大系统,一是上天——天道自然神,二是后土——地祇之神,三是祖先——人道祖先神。礼的行为就是向神送礼,以祈求致福保佑。《荀子·礼论篇》载:“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族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由此可知,归纳起来礼的对象最重要的就是上天、祖先,要心怀感恩之情,而表达感恩最好的方式就是送礼。向天神送礼最主要的就是送玉,因为在古人心目中最高尚的礼品就是玉。向祖先送礼主要送吃食,具体来说即送牺牲、黍稷、酒醴,而青铜器就是盛装这些礼品的用具,因此青铜器也是重要的礼器。

送礼要有序,因此礼的指标就非常明确了下来,即建立秩序,因此分是礼的起点,秩序是礼的基本精神,由秩序加之鼓乐实现和谐。而整个人类文明也是在不断的别异,在不断分级过程中成熟。因此,送礼的有序性使中国古代社会建立了有秩序的、分层体系,在此过程中配以鼓乐的和乐,从而达到上下通畅,有序运行。

礼器研究

张辛教授认为对于古代礼器的研究要首知其功能,因为功能决定类别。以玉器和青铜器为例进行说明。

祭祀天神之礼,礼拜对象是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主要仪式是“郊”,在都城南郊筑坛而行礼,行礼方式主要是煙祀、实柴和槱燎。所谓煙祀,即积柴置以玉、帛和牺牲燔燎而祭;实柴则积柴置帛和牺牲而燎祭;槱燎仅置牺牲于柴上燎祭而已。用丝帛包裹玉器燃烧,玉帛相互帮衬,是当时人们心中的“二精”,为最高的礼遇。

对地祇的行礼包括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以及四方百物。祭祀方式则为血祭、埋、沉等诸种。其中最重要的祭品依然是玉器。因此,至战国时期最终《周礼》总结出一套系统的祭祀“六器”,即“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因此,祭玉是玉器系统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器类。

1985年长安张家坡M152出土玉鸟纹璜

玉器还在日常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即作为瑞玉,“六瑞”是最佳代表。重要的还有重器配件,即挂、插,或镶在青铜器之上,增加其神性和灵性,更好地与祖先神灵沟通。玉器还是重要的装饰品,也是玉器最古老的功能。到东周时期,又出现了质玉,即盟誓之物。

如上张辛教授所讲,青铜器是为祖先送礼时盛装牺牲、黍稷和酒醴的器具,因此青铜器的类别首先可以分为牺牲之盛、黍稷之盛、酒醴之盛。一般在祭祀前还要洁净,所以用于洁净的青铜器为沃盥之盛。牺牲之盛包括鼎、鬲、甗、豆、俎等,黍稷之盛包括簋、簠、盨、敦等,酒醴之盛包括彝、尊、卣、壶、爵、斝等,沃盥之盛包括盘、匜、盉、盂、鉴等,这些就是通常所说的礼盛。其他青铜器的类别还有乐器、车马器、仪仗器、明器、日常用器等。

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铜盨

张辛教授还为同学们讲授了祭祀祖先之礼的具体过程。给祖先送礼行为的专称为“禘”,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是肆(ti),同“剔”,即事前准备;二是祼,祼鬯,招引祖先灵魂而至;三是献,献醴、献熟、献瓜果,献醴的时候让孙子扮成祖先的尸来接受同宗同族的献醴和祭拜。张辛教授特别指出的是关于盛酒的礼器地位尊卑的问题。首先,酒的级别可分为鬯、醴、酒,鬯是用专用的黑米酿制的供奉给祖先的香酒,醴次之,酒再次之。因此,盛装它们的青铜酒器也相应地赋予了不同的级别,装鬯的是青铜彝,装醴的是青铜大彝,装酒的是青铜尊。酒器以小为贵,因此彝的规格最高,彝比尊地位要高,罍形体硕大而地位最低,不能放入宗庙,只能放在宗庙门口,参与祭祀的所有人都可以从中盛酒品尝。

张辛教授还指出定名是分类的第一步,定名之学起于许慎、郑玄,奠基于两宋的金石学,清代乾嘉学派又补证之,成熟时期是罗王之学。王国维首先提出青铜器的“共名”和“专名”,对于理解青铜器的命名具有重要意义。张辛老师认为“器”是最大的共名,其次是“彝”,再次为“尊”。

最后,张辛教授还为同学们讲述了“三礼”的体系。《周礼》是国家典章制度之礼,《仪礼》是人生的基本仪节,《礼记》是对《仪礼》的补充和完善。中国古代是礼乐社会,呼吁同学们一定要读三礼、多读书,以立于世。

张辛教授讲座现场

撰稿:曹芳芳

审校:沈睿文

编辑:李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