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点心理学(一)----跟着感觉走

 寒馆丑丑 2019-04-23

简单说,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反映。如果这种感觉来源于身体外部的刺激,就是外部感觉,比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反之,如果感觉来源于身体内部的刺激,就是内部感觉,它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还有一种不能如此归类的感觉,因为它内外皆可出现,即痛觉。所以结论是:感觉共分9种对感觉的研究分成两个方面:一是从感受性方面进行研究,就产生了“感觉阈限”“差别阈限”这两个测量术语;二是从感觉现象方面分析,就发现人的感觉具有“感觉适应、感觉后像、感觉对比、联觉”的特点。

感觉不同于知觉。简单说,知觉就是整合了全部感觉,对同一物体形成的整体认识。从认识的不同方面,可以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四种。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知觉来源于感觉,但两者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生活中我们是很难感受到各个感觉单独作用,并结合的过程的,往往直接感受到就是各感觉结合在一起的知觉了,所以只有在实验室里才把感觉当作独立的心理现象加以研究。

要更准确深入地理解,还要掌握以下几个小问题:

一、感受性、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绝对阈限)、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

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个人理解:与大家常说的“耐受性”意义差不多,比如对痛不敏感,就是感受性低的表现);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是“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觉阈限”,又叫“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是“差别阈限”,也叫“最小可觉差”(英文缩写j.n.d)。

感觉阈限是一个范围。例如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380纳米是下限,780纳米是上限,在此范围内都可以被感觉。而每个人的感觉阈限是不同的。

绝对感觉阈限,据说也是一个范围,十分费解吧.

二、关于差别阈限有两个著名的定律和两个人物

1、韦伯定律 ==“重量的差别阈限”: “韦伯常数”或”韦伯分数”

含义:差别阈限和原来的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

2、费希纳定律 :用差别阈限作感觉的单位,测量了刺激的物理量和它所引所引起的心理量。结果发现: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理解:①二个定律都只适用中等强度的刺激。②二个人都是德国人,19世纪中叶,人们在心理学研究中引入实验方法,出现了这些研究成果。另外一些重要的成果包括三个德国人的贡献:赫尔姆霍兹,测定了神经传导的速度,研究了颜色、听觉和空间知觉; 艾宾浩斯开创了记忆的实验研究; 再就是冯特,1879年莱比锡大学心理实验室的建立,被看作是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他本人也被称为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

§3  各种感觉   (与大脑皮层对应中枢相应)


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

痛觉


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皮肤感觉

平衡觉(静觉)

运动觉(动觉)

内脏感觉(机体觉)

痛觉

感觉器官

视网膜上的视细胞

科蒂氏器官

嗅细胞

味蕾

不同的皮肤感觉有不同的感受器,它们都在皮下,呈点状分布,分布密度不同。

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包括耳石和三个半规管

分布中肌肉、筋腱、关节中

内脏器官的壁上。

皮肤感觉、内脏感觉中都有痛觉。

适宜刺激

380--780纳米电磁波

16-20000赫兹

1000-4000赫兹

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

能溶解的,有味道的物质

1、两点阈,手指、面最小,脊背最大;2、各部位生理零度不同。冷热较易适应,痛觉最难适应。

晕车、晕船就是平衡器官过于敏感造成的。

视知觉、触摸觉、言语动觉,都需要各感觉器官与动觉的结合。

内脏器官正常工作时,引不起感觉。只有异常或病变时,才会引起此感觉。

没有适宜两家刺激。人对痛觉的感受性差异很大。这与“对疼的认识,态度、意志等特点”有关。

对应区

枕极

颞上回、

颞中回

中央后回

中央后回



中央后回



关 于“视 觉”

视细胞构成

锥体细胞明视觉器官,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杆体细胞暗视觉器官,只能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

颜色分类

彩色和非彩色特别色“”,非彩色,无色调,饱和度,只有明度一种特征。

颜色特性

色调

明度

饱和度

光的波长

光波的物理强度

彩色中灰色所占的比例,反比关系

颜色混合

 色光混合:彩色电视机    颜色混合:彩画

色觉异常及

遗传规律

色弱、部分色盲(红绿~黄蓝~)、全色盲。自身往往察觉不到,他们看到是物体明度上的差别。

遗传规律:男孩= 色盲外祖父→携带遗传基因的妈妈(隐性色盲)→儿子。

    女孩=色盲外祖父→携带遗传基因的妈妈(隐性色盲)+ 色盲爸爸→ 女儿

结论:男孩色盲大于女孩

*

关 于“听 觉”

适宜刺激

超声(高于20000赫兹)次声(低于16赫兹)人们都听不到。

人们对1000-4000赫兹的声音最敏感,听觉阈限值最低,高于或低于阈限值都会提高。

听觉的现象

1、60岁后听觉感受性降低。规律是从高音频向中低频发展。发展到中频时,会影响言语听觉(小编理解:威尔尼克中枢受损,丧失对语音的分辨,听不懂,接受性失语症)

2、在声音的持续作用下,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叫“听觉适应”。

3、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使听觉阈限升高的现象叫“声音的掩蔽”。

4、声音强度太大或声音作用时间太长,引起听觉感受性在一定时间内降低的现象叫“听觉疲劳”。

5、如果听觉疲劳不断积累,长期得不到恢复,将会导致永久性的“听力丧失”。

6、在环境心理学中,人们不愿听到的声音都是噪音。噪音不仅由声音的物理性质决定,也取决于人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

听觉特性

音调

响度

音色


声波的频率

声波的振幅

声波的波形

§4  感觉现象   4种感觉现象

感觉现象1:感觉适应。 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例如前面提到的“听觉适应”,就是其中一种。书中讲的是“对暗适应对光适应”。


对暗适应

对光适应

感受性

从亮处到暗处,从看不到到慢慢看到,这是感受性提高的过程,这是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从暗处到亮处,开始觉得光特别刺眼,很快就不觉得了。这是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时间对比

及原因

需要适应的时间长。

需要适应的时间短

人眼对光亮的适应取决于视网膜上的视紫红质,紫红质分解,是对光适应的过程,重新合成,是对暗适应的过程。

**要保护对暗适应,就不要让视紫红质分解。【办法:】戴上红色的眼镜。

感觉现象2: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感觉后像”,

它分为“正后像”、“负后像”两种情况:

正后像:后像与刺激物性质相同。   负后像:后像性质与刺激物性质相反。

容易忽略的问题:1、彩色的负后像是刺激色的补色。例如:红色的负后像是绿色; 黄色—蓝色。

   2、正后像和负后像可以相互转换,后像持续的时间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

   3、各种感觉器官都能产生感觉后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