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来平均1-2周能读完一本书,也能记住书中的大部分信息。 直到越来越多的阅读大神刷爆朋友圈: 我开始陷入了「阅读焦虑」,怀疑自己书读的不够多。 为了缓解焦虑,我选择了最糟糕的办法:
“重点从不在于你打卡的数量,而是最后能留给你的东西”。 如果你也曾和我一样,患有「阅读焦虑症」,希望以下3个精读步骤,能对你的阅读体验有帮助。 ★「拆书」三部曲★ 拆「金句」 -将书籍摘录一键保存至印象笔记 “笔记,是我阅读到了一个想法之后很激动,必须把这个想法记下来‘据为己有’的行为”。 做拆书的第一个步骤也是勾画。 要点其实就两个: 1.搭建自己的筛选标准,不要遗漏精华 中学语文课堂的固有思维是: 摘要的句子一定会是华丽的描写,大段大段的概括,阐述“中心思想”。 1. 要有追问意识,用自己的思想反思阅读的内容。 2. 要学会提问,问出好的问题,好于得到最好的答案。 3. 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训练体系来强化书中的知识和自己的经验,要学会反复、反复再反复,同时平衡阅读速度。 此外,“偷师”别人的摘要也是一个好办法。 图片截取自微信读书-《乡村教师》(刘慈欣) 微信读书的划线部分能让我停下来琢磨大家选择这句话背后的意图/角度,抓住我差点错过的细节。 使用【微信读书】时,我一般会用印象笔记·剪贴板功能摘录内容。 只需要2个步骤:框选复制摘要段落-返回桌面滑动至主页(小组件那一页),即可自动把该段落保存至印象笔记。
同步至印象笔记进行批注
也许我们翻过五百页的长篇,只为寻找到那一句话,让我们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彻底打开了新思路,并忍不住记录下当时迸发的灵感。就像一本小说的名字:《一句顶一万句》。 拆「结构」 -用思维导图推演作者逻辑 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骨架,作为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盛装而来: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着肌肉。你一定要用 X 光般的双眼看书,因为这是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上一段介绍到的摘要方法其实是碎片化的记录,但当我们阅读并理解整个章节/书本 后,思维导图能帮你统筹全局。
这么做的好处有两个:
《百年孤独》人物关系思维导图-来自processon.com 整理好的思维导图还能一键导出到印象笔记:保存后方便以后快速查找,融入自己的读书笔记体系。 拆「主题」 上述提到的都是聚焦在一本书上的笔记法,如果继续往前一步,尝试建立书之间的联系呢? 比如我最近在研究阅读的方法,我同期在看J. 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翁伯托艾柯的《别想摆脱书》和郝明义的《越读者》。 从中对比参照、反复阅读,这样可以更好地开拓这个主题下的视野。
另一种建立主题联系的方法就是「标签」。 方便之后迅速查找,定位相关内容。 在锁定主题后,你的注意力也会悄悄的聚焦,看到相关的微博,网页文章,我也会一并打上标签并保存,最大限度的挖掘身边信息与该主题的关系。 以上就是我的读书笔记3步法参考。 愿你在阅读的道路上充满发现。 4.23-世界读书日 「印象笔记」联合「微信读书」 给大家发福利啦! 关于印象笔记: 印象笔记致力于帮助个人及团队保存高价值信息、整理知识、有效协作;手机、电脑、平板,多终端一键同步,随时随地保存灵感,有序生活,高效工作。 本次读书日 |
|
来自: 戴眼镜jason > 《企业大学、培训、学习、文学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