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用于祭祀的青铜礼器,出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最初被人们称作“周代青铜鼎”,后经专家考证,定名为“四羊方尊”,被学界誉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公元1938年春天,湖南宁乡县黄材镇转耳仑山上(今属炭河里遗址公园),姜氏三兄弟姜景舒、姜景桥、姜喜桥在山坡上垦荒栽种地瓜,发现了一尊颜色墨绿,有四只卷角羊头的青铜器。 姜氏三兄弟断定一定是宝物,于是带回了家中,奉若至宝。 不久,三兄弟挖到宝贝的消息不胫而走,镇里的万利山货号掌柜张万利得知消息,立即前往姜家,以四百大洋将青铜器买到手。 经过保长、甲长、乡绅等层层克扣,姜家人仅仅得到了二百四十八元。 当时只有十七岁的姜景舒留了个心眼儿,在卖掉宝贝之前,有意敲掉了一小块,收藏起来。 张万利很快将宝物转手给长沙县靖港镇一个商号的老板,“周代青铜鼎”当时在黑市价格持续攀升,涨到了二十万大洋。 长沙县政府得知“周代青铜鼎”出土后被商家热炒的消息,为防止国宝流失国外,立即派警员前往调查。 很快将“青铜鼎”四羊方尊找到并没收充公,后转交给湖南省政府。 四羊方尊被摆放在时任省主席的张治中的办公室,张主席知道是宝物,但没有意识到是国之重宝,竟当成了笔筒,用了三个多月。 日寇进逼长沙时,四羊方尊被送到湖南省银行封存。 1938年11月,湖南省政府连同省银行一同迁往沅陵。 为使“长沙将无一草一木可以资敌”,当局采取了焦土政策,纵火焚烧了长沙城,史称“文夕大火”。 四羊方尊在运往沅陵的途中,车辆遭遇日军飞机的轰炸,四羊方尊被炸成了二十多块碎片,后来被随意丢弃在银行仓库的木箱中长达十余年。 1952年,文物修复专家张欣如等人经过近一年的时间,成功修复了四羊方尊,肉眼几乎看不出破损的痕迹。 修复之后的四羊方尊有一点缺憾,就是方尊边缘缺了一块云雷纹残片。 1976年,时任湖南省博物馆长的高至喜来到宁乡县,几经周折找到姜景舒,终于找回了方尊缺失的那块残片。 至此,四羊方尊得以完全修复。 四羊方尊现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为该馆青铜器十大顶级传世国宝之一,2013年被列为禁止出境特级文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