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因与知识

 黄元章553333 2019-04-24

基因与知识

达尔文《物种起源》

人类这个种群能进化发展到今天,建立如此发达的文明,着实不易。

冯骥才先生在其一本著作的结尾写到:“人类前进的力量,一半来自教训”。

这句话,结合其著作内容,就很容易理解了,因为反映的是一段苦涩又伤痛的历史,他想通过这句话传达的是,只有牢记那段苦涩历史,才能负重前行。这就是我们领导人对某外邦经常讲的“牢记历史,以史为鉴,继往开来”。其实回头看看,我们在要求别人的时候,是否自己真的做到了?

基因与知识

冯骥才

这不是本文的重点,言归正传。其实我看到这句话想到的是:另一半是什么?

如果把教训这个概念总结抽象一下,其实是“知识”或者“经验”。那么与之对应的另一半,我觉得应该是“基因”。

可以说,基因和知识两个要素,共同作用,让我们这个种群的文明能延续至今。

基因与知识

基因只是一种抽象性的概括,具体来说,是指通过基因和自然选择共同导致的进化过程和基因的延续。

基因变异的产生都是不定向的、随机的,产生大量不同性状的个体,但是限于资源和环境,他们只有部分能生存下来,把基因传递下去。而留下的个体,基因一定是适合环境的。

举个例子,最开始,猴子种群中是有各种口味偏好的个体的,有的猴子喜欢吃甜的食物,有的喜欢吃酸,有的喜欢吃苦的……

这几种不同的性状传递了几代,结果却只有吃甜食的猴子后代们活了下来。

因为,大部分酸的食物,可能是腐烂变质的,喜欢吃酸的猴子,都因为食物变质拉肚子死了,这个基因在猴群中消失了,再也没有猴子后代喜欢吃酸了;而大部分苦的食物,很可能是有毒的,喜欢吃苦的猴子,都被毒死了,这个基因也没了。相反,只有喜欢吃甜的猴子,获取到的食物恰好热量都很高,满足生存需要,更容易活下来。因此,猴群中喜欢吃甜的猴子后代,变得越来越多,喜欢吃甜的基因延续了下去,传递给后来的猩猩、类人猿、人……

活下去,就有希望!能在无尽的生命长河中,保留一个位置,就能继续去迎接未来的不确定性。

基因与知识

基因通过自然选择的方式,让不适合生存的基因(个体)淘汰出竞争,在双螺旋的碱基里,一笔笔记录下胜利者、最适者的特性,让他们持续地优胜下去。而这些“剩下”来的代码,就是文明延续最好的“非条件反射”,它们会本能地、不自觉地保护着种群文明,继续生存下去。

这种延续和保护,是用无数的“先烈”死亡筛选换来的,也就是用死的方式,在守卫着文明。

基因与知识

如果说基因是用死的方式让文明得以“非条件反射”式地延续下去,那么知识就是文明前进路上的“条件反射”,它让种群或文明可以有意识地、主动地,向前发展并持续积蓄厚度。

知识,也可称为经验,它是一种狭义的文明定义。因为有了知识,并且有了传递知识的载体,让种群能够更好的生存,不至于死亡。

传递的知识或经验可以有很多种类型,比如对天敌的逃避行为、更高效的捕猎行为等等。推以至人,当语言出现后,则可以高级地拥有更多模式,将深度而抽象的经验和知识积累下来,而不必每次进行推演。

只要被火烧过手指的孩子,都不会再去触摸这股飘忽美丽的火焰,这就是经验和知识的一种。而成语&俗语则是更高级的一种经验总结,“唇亡齿寒”、“危邦不入”,短短4个字,就可以让人快速地了解一种更深刻和更抽象的经验,因而,读者不需要设身处地去经历过危邦的亡乱,就可以规避那些不理性和高风险的抉择。

知识传递载体的出现,极大提高了这种经验的总结和积累效率。语言、文字的出现,是一个知识传承的重要因素。后来的造纸、数字化使知识能够更简捷地保存和传递,同样产生了文明的飞跃发展。

基因与知识

甲骨文

可以说,知识和经验,让种群在纷杂的生存事物中,主观能动地规避了风险高的选择,得以最大概率地活下来。

基因与知识

基因与知识,一死一生,共同守护着文明向前发展。但是,两者也都有其局限和天花板。

基因的不定向突变总是以代次更迭的,因而是缓慢的,难以适应快速、剧烈变化的。缓慢的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产生新的适应环境的物种,但是突然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的急剧环境变化,则可以灭绝一个称霸地球上亿年的种群。

知识的天花板在于现有碳基生物的信息存储上限和寿命上限。再强大的文明、再庞大的知识总量积累,也需要学习时间,任何新生儿的出厂设置都是空白。以现有人类的文明体量为例,需要掌握某一领域的尖端知识,成为领域专家,至少要从出生至30-40岁的学习周期(个别天才可能会有缩短,但是也不过是个位数年份的差异)。试想,当人类进入星际文明时代所拥有的知识总量,在人类平均寿命没有大幅提升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有生之年,是否还能掌握哪怕是某一个细分领域的知识,还真的是个未知之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