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敲黑板!!划重点了!考研中内笔记精华版请收好

 去次元 2019-04-24
全国中医研究生最多

(写在前面:小可爱们,小编来说明一下,本文既然是精华版,所以不等于全书本内容,而且为了方便记忆,我们打乱了部分顺序,友情建议一点点看下来,捋一捋重点,考试的时候会事半功倍哦~)


感冒

沿革:北宋《仁斋直指方》,首见“感冒”之名

清《类证治裁》,首见“时行感冒”

将感冒与伤风互称,始于明清

《丹溪心法》明确病位在肺

病因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而为病

感冒诱发或传变的病证——肺痈、肺胀

(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轻证)或荆防败毒散(夹湿)羌活胜湿汤(表湿较重)

(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六一散(小便短赤)、黄连香薷饮(暑热偏盛)、鸡苏散(疏风解暑)、 藿香正气散

(4)气虚感冒证——益气解表——参苏饮

         玉屏风散(表虚自汗)、再造散(阳虚外感——助阳解表)

(5)阴虚感冒证——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咳嗽

咳嗽——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沿革:

咳嗽之名始见于《内经》

《素问》指出咳嗽病位在肺,确立脏腑分类法。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十咳

首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张介宾《景岳全书》

清,喻昌《医门法律》,创立温润、凉润治咳之法,及六条治咳之禁

《医学心悟》:“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搏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提示咳嗽是内、外病邪犯肺。

病因病机: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内伤咳嗽——养肺、清肝、健脾、补肾。

(一)外感咳嗽——不宜过早使用苦寒药和收涩镇咳药

(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六一散(夹暑)】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渴——桑杏汤(温燥)

                      杏苏散(凉燥——轻宣凉燥,温润止咳【温而不燥,润而不凉】)

(二)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六君子丸(调理)、杏苏二陈丸(标本兼顾)

(2)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3)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4)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哮——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沿革:

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丹溪心法》:“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明,虞抟《医学正传》“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哮的别名——呷嗽、哮吼、齁赫(鼻合)

病因病机:

哮病的发生为痰伏于肺,每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而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发作期的病因病理关键是外邪侵袭,触动伏痰,痰气相搏,气道被阻。(即“痰阻气闭”)

鉴别:哮必兼喘,哮有宿根,频发频止,哮有声响。

(一)发作期

(1)冷哮证(痰少咯吐不爽)——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射干麻黄汤(哮鸣喘咳,表证不著)或小青龙汤(表寒里饮,寒象较重)【苏子降气汤(病久,阴盛阳虚,气短不足以息,面苍白,汗出肢冷,舌苔淡白,脉沉细,以标本同治,温养补虚,降气化痰)】

(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控涎丹(痰,喘,不能平卧)】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6)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黑锡丹(喘急面青,烦躁不安,汗出肢冷,舌淡紫,脉细)】

(二)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喘——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沿革:

喘证的名称、症状表现和病因病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张仲景《金匮要略》“上气”指气喘、肩息、不能平卧的证候,亦包括“喉中水鸡声”的哮病和“咳而上气”的肺胀。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把喘证分为虚实两大证,作为辨证纲领。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林佩琴《类证治裁》“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

病因病机:主要在肺和肾,涉及肝脾,严重时心【喘证持续不已的病位在心】。

治法:实喘以祛邪利气为主,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

(一)实喘——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呼吸气粗声高。

(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小青龙汤(寒饮伏肺,复感客寒而引发)】

          华盖散(麻黄,紫苏,杏仁,橘红,桑白皮,茯苓,甘草)

(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六磨汤(加大黄,气滞腹胀,大便秘结)】

(二)虚喘

(1)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补中益气汤(兼中气虚弱,肺脾同病)】

(2)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肾阴虚者,滋阴纳气)】

【苏子降气汤(痰浊壅肺的“上实下虚”,化痰降逆,温肾纳气)】

【真武汤(阳虚饮停,上凌心肺,心悸或肢体浮肿、尿少,舌淡胖,脉沉细)】

【五苓散(久喘胸闷,头目昏眩,脐下悸动,吐涎沫,为水饮上泛于肺,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苓桂术甘汤(心悸眩晕,胸脘痞满,恶心吐涎,形寒肢冷,小便短少)】

(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肺痈

肺痈——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

沿革:

肺痈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未成脓时,泻肺去壅,葶苈大枣泻肺汤,已成脓者,排脓解毒,桔梗汤。”并提出“始萌可救,脓成则死”的预后判断。

《备急千金要方》创用苇茎汤以清热排脓、活血消痈,为治疗本病之要方。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初起在表者宜散风清肺,已有里热者宜降火抑阴,成脓者宜平肺排脓,脓溃正虚者宜补肺健脾”

病因:1、感受风热,2、痰热素盛。

转归:肺痈溃脓期,病情顺逆的转化,应观察——胸痛的轻重,痰血的消长,饮食的增减,热势的盛衰。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犀黄丸(热毒瘀结,咯脓浊痰,有腥臭味)】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

   【溃脓期加入山甲片、皂角刺,为了溃脓排脓】

【溃脓期逆证:脓腥臭异常,胸痛不减,气喘鼻煽】

【溃脓期主症:胸中烦满而痛,咳吐脓血痰,烦渴多饮,身热面赤】

【桔梗白散(胸部满胀,喘不能卧,大便秘结,脉滑数有力)】

(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

   【恢复期调治之良方,益气养阴,清肺化痰】合桔梗杏仁煎【正虚邪恋,益气养阴,排脓解毒】

肺张

肺胀——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

沿革:

    《内经》肺胀病名。   

   《丹溪心法》:“肺胀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提出分虚实两喘,“又有气散而胀者,宜补肺,气逆而胀者,宜降气。”

病机: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

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

病因病机:痰饮、血瘀、气虚。

【咳嗽,喘证,哮证,均可转化为肺胀】

(1)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小青龙汤(表寒里饮证)

   【小青龙加石膏汤(饮郁化热,烦躁而喘,脉浮)】

(2)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3)痰蒙神窍证——涤痰、开窍、息风——涤痰汤

   【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

(4)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5)肺肾气虚证——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喘脱危象,治以补气纳肾,回阳固脱)】

    【皱肺丸(病情稳定阶段可常服)】

补充:痰瘀阻肺证——桂枝茯苓丸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肺胀后期可见变证:气不摄血,痰迷心窍,肝风内动,阴阳消亡,喘脱。

肺痿

肺痿——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

    肺痿之名首见于《金匮要略》。

病理性质:肺燥津伤、肺气虚冷。

(1)虚热证——滋阴清热,润肺生津——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

(2)虚寒证——温肺益气——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

心悸

沿革:

《素问 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心悸的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

《丹溪心法》认为心悸的发病应责之于虚与痰,“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从朱砂安神丸”“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

明《医学正传》“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

《伤寒明理论》心悸病因——气虚,痰饮

《景岳全书》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

《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血府逐瘀汤。

病因病机:阴虚火旺,心脾两虚。【体虚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药石不当】

心悸初起以心气虚为常见。

治疗原则:虚证【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1)心虚胆怯证——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炙甘草汤——气血不足,伴阴虚(气阴两虚,脉细数或结代,以益气滋阴,补血复脉)】

    【生脉散(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而心悸者,以益气养阴补心)】

(3)阴虚火旺证——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阴虚而火热不明显则单用天王补心丹】

     【知柏地黄丸(肾阴亏虚,虚火妄动,遗精腰酸者)】

(4)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独参汤(大汗出者)】

(5)水饮凌心证——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

     【真武汤(心功能不全而致浮肿、尿少、阵发性夜间咳喘或端坐呼吸,以温阳利水)】

(6)瘀阻心脉证——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7)痰火扰心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补充:

【拯阳理劳汤(心悸,自汗,神倦嗜卧,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脉细弱)】

【惊悸与怔忡】

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大凡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怔忡多有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

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胸痹心痛

沿革:

临床表现最早见于《内经》

《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乃本虚标实之证,用瓜蒌薤白白酒汤等,以温通散寒,宣痹化湿。

明 王肯堂《证治准绳》:提出用大剂桃仁、红花、降香、失笑散等治疗死血心痛。

《时方歌括》以丹参饮治心腹诸痛,《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

《世医得效方 心痛门》——治疗胸痹用苏合香丸

病因: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

标实的病机:阴寒凝滞,痰浊壅塞,气滞血瘀,水气凌心。

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血瘀,寒凝,痰浊,气滞。

胸痹心痛的临床表现:左胸发作性疼痛,短暂胸部憋闷,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

真心痛的临床表现:心胸猝然剧痛,持续时间较长,四肢厥冷。

(1)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丹参饮、桃仁红花煎】

    【人参养营汤合桃红四物汤(气虚血瘀,伴气短乏力,自汗,脉细弱或结代,以益气活血)】

    【复方丹参滴丸或速效救心丸(卒然心痛发作,可含化,以活血化瘀,芳香止痛)】

(2)气滞心胸证——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失笑散(胸闷心痛明显,为气滞血瘀,以增强活血行瘀,散结止痛)】

【丹栀逍遥散(气郁日久化热,心烦易怒,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以疏肝清热)】

【当归芦荟丸(便秘严重者,以泻郁火)】

(3)痰浊闭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黄连温胆汤(痰浊郁而化热)】

(4)寒凝心脉证——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乌头赤石脂丸(阴寒极盛之胸痹重症)】

      【痛剧而四肢不温,冷汗自出,舌下含化苏合香丸或麝香保心丸】

(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6)心肾阴虚证——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酸枣仁汤(阴不敛阳,虚火内扰心神,虚烦不寐,舌尖红少津者,以清热除烦,养血安神)】

   【左归饮(心肾阴虚,兼见头晕目眩,腰酸膝软,遗精盗汗,心悸不宁,口燥咽干,以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7)心肾阳虚证——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真武汤(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饮上凌心肺,症见水肿、喘促、心悸,以温肾阳而化水饮)】

      【四逆加人参汤(阳虚欲脱厥逆者,以温阳益气,回阳救逆)】

补充【麻杏石甘汤(胸痹属于痰热蕴结证兼风热表证)】

     【疼痛性质可有灼痛、刺痛、绞痛,但无跳痛】

     【缓解期心气虚最常见。发作期标实以瘀血最常见】

不寐

沿革:

    《素问》“胃不和则卧不安”。    

   《金匮要略》中酸枣仁汤治失眠

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逸失调,病后体虚。【老人夜寐早醒而无虚烦属于气血不足】

    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虚证以阴血不足为主。

(1)肝火扰心证——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

     【当归龙荟丸(若头晕目眩,头痛欲裂,不寐躁怒,大便秘结)】

(2)痰热扰心证——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半夏秫米汤(不寐伴胸闷嗳气,脘腹胀满,大便不爽,苔腻脉滑,以和胃健脾,交通阴阳,和胃降气)】

(3)心脾两虚证——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

(4)心肾不交证——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天王补心丹(心阴不足为主)】

(5)心胆气虚证——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酸枣仁汤血虚阳浮,虚烦不寐】

补充【琥珀多寐丸(病后血虚肝热而不寐者)】  

   【黄连阿胶汤(阴虚火旺型不寐)】

    【礞石滚痰丸(彻夜不寐,大便秘结)】   

   【朱砂安神丸(阴虚火旺的不寐)】

【判断失眠的依据:睡眠的深度和时间,能否消除疲劳和恢复体力】

【失眠醒后常伴有头痛头昏,神疲乏力,心悸健忘】

癫狂

概念:

癫狂为临床常见的精神失常疾病。癫病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狂病以 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扰不宁,骂人毁物,动而多怒为特征。

沿革:

癫狂病名出自《内经》:“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难经》“重阴者癫,重阳者狂。”

《丹溪心法》:“癫属阴,狂属阳。。。大率多因痰结于心胸间。”

《医林改错》从瘀治疗癫狂的先河。

病因病机:主要有阴阳失调,七情内伤,痰气上扰,气血凝滞。

病理因素以气、痰、火、瘀为主,多以气郁为先。病变主要在心肝,涉及脾胃,久而伤肾。

治疗原则:初期邪实,则理气解郁,畅达神机,降(泄)火豁痰,化瘀通窍;后期正虚,则补益心脾,滋阴养血,调整阴阳。

病机特点:癫多由痰气郁结,蒙蔽神机;狂为痰火上扰,神明失主。

(一)癫证

(1)痰气郁结证——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    【控涎丹(痰伏较甚者)】

【痰迷心窍,宜理气豁痰,散结宣窍,先苏合香丸芳香开窍,再四气汤行气化痰】

【温胆汤加黄连合白金丸(不寐易惊,烦躁不安,为痰郁化热,痰热交蒸,干扰心神,宜清热化痰)】

(2)心脾两虚证——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甘麦大枣汤】

(二)狂证

(1)痰火扰神证——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

   【痰火壅盛而舌苔黄垢腻者,同时用礞石滚痰丸逐痰泻火,再用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

【温胆汤合朱砂安神丸(狂病时而躁狂,心烦不寐,舌苔黄腻,脉滑数)】

【生铁落饮合小承气汤(狂病大便秘结,烦躁不安,舌苔黄燥,脉实大者)】

(2)痰热郁结证——豁痰化瘀,调畅气血——癫狂梦醒汤

     【大黄蛰虫丸(蓄血内结者,以去瘀生新,攻逐蓄血)】

    【白金丸(不饥不食者,以化顽痰,祛恶血)】

(3)火盛阴伤证——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

    【朱砂安神丸(心火亢盛者)】  

   【孔圣枕中丹(睡不安稳者)】

痫病

概念:痫病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病证,即“癫痫”、“羊痫风”。临床以突然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一如常人为特征。发作前可伴眩晕、胸闷等先兆,发作后常有疲倦乏力等症状。(任何年龄、性别均可发病,但多在儿童期、青春期或青年期发病,可有家族史)

沿革:

     痫病首见于《内经》,并指出发病与先天因素有关。

         王清任认为痫病的发生与元气虚,“不能上转入脑髓”,和脑髓瘀血有关。

病因:七情失调(主要责之于惊恐),先天因素,脑部外伤,其他(六淫,饮食等)

病机:病理因素总以痰为主,每由风、火触动,痰瘀内阻,蒙蔽清窍而发病。以心脑神机失用为本,风、火、痰、瘀致病为标。 病机转化决定于正气的盛衰和痰邪深浅。 痫病与五脏均有管理,但主要责之于心肝,顽痰闭阻心窍,肝经风火内动是痫病的主要病机特点。。

治疗原则: 宜分标本虚实。频繁发作,以治标为主,着重淸泻肝火,豁痰息风,开窍定痫;平时则以补虚以治其本,宜益气养血,健脾化痰,滋补肝肾,宁心安神。

(1)风痰闭阻证——涤痰息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2)痰火扰神神——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竹沥达痰丸(痰火壅实,大便干结)】

(3)瘀阻脑络证——活血化瘀,熄风通络——通窍活血汤

(4)心脾两虚证——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5)心肾亏虚证——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痴呆

概念:痴呆是由髓减脑消,神机失用所导致的一种神志异常的疾病,以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善忘为主要临床表现。轻者神情淡漠,寡言少语,反应迟钝,善忘;重者终日不语,或闭门独居,或口中喃喃,言辞颠倒,行为失常,忽笑忽哭,或不欲食,数日不知饥饿等。

沿革:

《景岳全书》有“癫狂痴呆”专篇。 

陈士铎《辨证奇闻》,提出以开郁祛痰,健胃通气为治法,有洗心汤、转呆丹、启心救胃汤。

病机:本病为一种全身性基本,基本病机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病位主要在脑,与心、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为阴精、气血亏虚,标实为气、火、痰、瘀内阻于脑。

(1)髓海不足证——补肾益髓,填精养神——七福饮【知柏地黄丸(肾阴不足,而致心火妄亢)】

    【参茸地黄丸或河车大造丸补肾益精】

(2)脾肾两虚证——补肾健脾,益气生精——还少丹

   【知柏地黄丸(肝肾阴虚,阴虚火旺之证)】

    【金匮肾气丸(脾肾阳虚)】

(3)痰浊蒙窍证——豁痰开窍,健脾化浊——涤痰汤

   【转呆汤(伴有肝郁化火,灼伤肝血心液,见心烦躁动,歌笑不休,反喜污秽,或喜食炭灰)】

   【半夏白术天麻汤(风痰瘀阻,见眩晕或肢体麻木阵作或肢体僵直,脉弦滑。)】

(4)瘀血内阻证——活血化瘀,开窍醒神——通窍活血汤

    【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为主)】

   【血府逐瘀汤(气滞血瘀为主)】

厥证

概念: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张病证。轻者,一般在短时间内苏醒,重者昏厥时间较长,严重者甚至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

沿革:

 《内经》分为两类。一种是指突然昏倒,不知人事,如《素问》“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另一种是指肢体和手足逆冷,如《素问》“寒厥之为寒也,比从五指而上于膝”

《伤寒论》以手足逆冷为厥为厥立论,重在以感受外邪所致的发厥。

《医学入门》首先明确区分外感发厥与内伤杂病厥证。《景岳全书》提出以虚实论治厥证。

病因有情志内伤、体虚劳倦、亡血失津、饮食不节。病机主要是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一)气厥

(1)实证——开窍,顺气,解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

【柴胡疏肝散、逍遥散、越鞠丸(情志因素平时服用)】

(2)虚证——补气,回阳,醒神——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四味回阳饮

      【香砂六君子丸、归脾丸(有反复发作倾向平时服用)】

(二)血厥

(1)实证——平肝潜阳,理气通瘀——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

(2)虚证——补养气血——急用独参汤灌服,继服人生养营汤

(三)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

胃痛

沿革:

唐宋以前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

《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医学正传》:“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

胃痛的病理因素: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食积。

(1)寒邪客胃证——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

    【半夏泻心汤(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以辛开苦降,寒热并调)】

(2)饮食伤胃证——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

【合用小承气汤或改用枳实导滞丸(胃脘胀痛而便闭者,以通腑行气)】

【大承气汤(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见苔黄燥,便秘者,为食积化热,以泄热解燥,通腑荡积)】

(3)肝气犯胃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肝胃郁热证,以疏肝泄热和胃)】

(4)湿热中阻证——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

(5)瘀血停胃证——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  【黄土汤(呕血便黑)】

【归脾汤(失血日久,心悸少气,多梦少寐,体倦纳差,唇白舌淡,脉虚弱)】

【调营敛肝汤(瘀血停滞兼阴血不足所致胃痛)】

(6)胃阴亏耗证——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益胃汤】

    【左金丸(胃脘灼痛,嘈杂泛酸,以制酸)】

(7)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理中丸(胃脘冷痛,里寒较甚,呕吐,肢冷,以温中散寒)】

【附子理中汤(兼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以温肾暖脾,和胃止痛)】

【香砂六君子汤(无泛吐清水,无手足不温,以健脾益气,和胃止痛)】

    【甘草泻心汤(寒热错杂证,胃脘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舌苔黄白相兼,脉弦数)】

痰饮

沿革:

《金匮要略》始有“痰饮”名称。 

《仁斋直指方》首先将痰与饮的概念作区分

病因病机:外感寒湿、饮食不当或劳欲所伤,以致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谷不得化为精微输布全身,津液停积为患。  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阳虚阴盛。  治疗以温化为原则。

(一)痰饮

(1)脾阳虚弱证——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证——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

(二)悬饮

(1)邪犯胸肺证——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证——泻肺祛饮——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或控涎丹

(3)络气不和证——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

(4)阴虚肺热证——滋阴清热——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三)溢饮

(1)表寒里饮证——发表化饮——小青龙汤【大青龙汤(表寒之象已不著者)】

(四)支饮

(1)寒饮伏肺证——宣肺化饮——小青龙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无寒热、身痛等表证,见动则喘甚,易汗,为肺气已虚)】

【葶苈大枣泻肺汤】(饮多寒少,外无表证,喘咳痰稀或不得息,胸满气逆,以泻肺逐饮)】

【木防己汤(邪实正虚,饮郁化热,喘满胸闷,心下痞坚,烦渴,面色黧黑,苔黄而腻,脉沉紧,或经吐下而不愈者,以行气散结,补虚清热)】

【麦门冬汤(痰饮久郁化热,伤及阴津,咳喘咳痰稠厚,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滑数,以养阴生津,清化痰热)】

(2)脾肾阳虚证——温脾补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真武汤】

     【五苓散(脐下悸,吐涎沫,头目昏眩,是饮邪上逆,虚中夹实,以化气行水)】


自汗盗汗

病因病机:肺卫不固、营卫不和、邪热郁蒸均可导致自汗,阴虚火旺一般导致盗汗。

汗由津液化生而成。

(1) 肺卫不固证——益气固表——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甘麦大枣汤(半身或局部出汗,以甘润缓急)】

(2)心血不足证——养血补心——归脾汤

(3)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

    【麦味地黄丸(阴虚为主,而火热不甚,潮热,脉数等不显著,以补益肺肾,滋阴清热)】

(4)邪热郁蒸证——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四妙丸(湿热内蕴而热势不盛,面赤烘热、口苦等症状不显著,以清热除湿)】

补充:【八仙长寿丸(肾阴亏之盗汗证,以滋补肺肾)】

泄泻

 泄泻—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沿革:

 首载于《内经》,称为“泄”。  

 李中梓《医宗必读》治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治疗大法为运脾化湿。 

主要病机是脾虚湿盛。病位在肠,主病之脏属脾,与肝、肾相关。病理因素主要是湿。

虚证泄泻——大便时溏时泻,腹痛不甚,喜温喜按。

泄泻与痢疾的共同点:多发于夏秋季节,感受外邪或内伤饮食发病,病变在胃肠。

(一)暴泄

(1)寒湿内盛证——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

【纯阳正气丸(外感寒湿,饮食生冷,腹痛,泻下清稀,以温中散寒,理气化湿)】

【胃苓汤(湿邪偏重,腹满肠鸣,小便不利,以健脾行气祛湿)】

(2)湿热伤中证——清热燥湿,分利止泻——葛根芩连汤

   【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在夏暑之间,发热头重,烦渴自汗,小便短赤,脉濡数,以解暑清热,利湿止泻)】

(3)食滞肠胃证——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保和丸

   【枳实导滞丸(食积较重,脘腹胀满,可因势利导)】

(二)久泻

(1)脾胃虚弱证——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

【理中丸(脾阳虚衰,阴寒内盛,以温中散寒)】

【补中益气汤(久泻不止,中气下陷,或兼有脱肛这,以益气健脾,升阳止泻)】

(2)肾阳虚衰证——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桃花汤】

【附子理中丸(脐腹冷痛,以温中健脾)】

   【真人养脏汤(泻下滑脱不禁,或虚坐努责这,以涩肠止泻)】

   【乌梅丸(脾虚肾寒不著,反见心烦嘈杂,大便夹有黏冻,表现寒热错杂证候)】

(3)肝气乘脾证——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补充:五更泻——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

呕吐

沿革:

    呕吐最早见于《内经》。

   《景岳全书》提首辨虚实。

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以和胃降逆为原则

(一)实证

(1)外邪犯胃证——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

(2)饮食内停证——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小承气汤(积滞较多,腹满便秘,以导滞通腑)】

   【竹茹汤(胃中积热上冲,食已即吐,口臭而渴,苔黄脉数,以清胃降逆)】

(3)痰饮内阻证——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证——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  

【五版: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气滞肝郁证,以舒肝和胃,降逆止呃)】

【五版:柴胡疏肝散合小半夏汤(疏肝解郁,和胃降逆)】

   【左金丸(呕吐酸水,心烦口渴,以清肝和胃,辛开苦降)】

(二)虚证 (1)脾胃气虚证——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

(2)脾胃阳虚证——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

(3)胃阴不足证——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

腹痛

沿革:

   《内经》首见腹痛。  

   《金匮要略》:“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对“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的脾胃虚寒、水湿内停证及寒邪攻冲证分别提出附子粳米汤及大建中汤治疗等,开创了腹痛证治先河。

辨证要点:寒热虚实气血脏腑。   

腹痛与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胞宫等脏腑相关。

基本病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

(1)寒邪内阻证——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附子理中丸、乌梅丸】

【附子粳米汤(寒气上逆致腹中切痛雷鸣,胸胁逆满呕吐,以温中降逆)】

【乌头桂枝汤(腹中冷痛,身体疼痛,内外皆寒,以温里散寒)】

【暖肝煎(少腹拘急冷痛,属寒凝肝脉者,以温经散寒)】

【大黄附子汤(寒实积聚,腹痛拘急,大便不通者,以温泻寒积)】

【通脉四逆汤(脐中痛不可忍,喜按喜温,手足厥逆,脉微欲绝)】

(2)湿热壅滞证——泄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

    【大柴胡汤(腹痛剧烈,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大便秘结,以表里双解)】

(3)饮食积滞证——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重证)       【保和丸(轻证)】

(4)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痛泻要方(腹痛肠鸣,气滞腹泻)】 

  【天台乌药散(少腹绞痛,阴囊寒疝)】

(5)瘀血内停证——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  

  【丹参饮(病情较轻)】

【膈下逐淤汤(兼有寒象,腹痛喜温,胁下积块,疼痛拒按)】

【桃核承气汤(下焦蓄血,大便色黑)】

(6)中虚脏寒证——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当归四逆汤、黄芪建中汤】

【大建中汤(腹中大寒,呕吐肢冷,以温中散寒)】

【温脾汤(大肠虚寒,积冷便秘)】

【附子理中汤(腹痛下利,脉微肢冷,脾肾阳虚)】

【补中益气汤(中气大虚,少气懒言)】

便秘

(一)实秘

(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更衣丸(兼郁怒伤肝,易怒目赤者,加服以清肝通便)】

【青麟丸(燥热不甚,或药后大便不爽者,以通腑缓下,以免再秘)】

【大承气汤(热势较盛,痞满燥实坚,以急下存阴)】

(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

(3)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

(二)虚秘

(1)气虚秘——益气润肠——黄芪汤

   【补中益气汤(排便困难,腹部坠胀者,以升提阳气)】

   【生脉散(气息低微,懒言少动者,以补肺益气)】

  【大补元煎(肢倦腰酸,以滋补肾气)】

(2)血虚秘——养血润燥——润肠丸

    【五仁丸(若阴血已复,便仍干燥,以润滑肠道)】

(3)阴虚秘——滋阴通便——增液汤

【益胃汤(胃阴不足,口干口渴者)】 

【六味地黄丸(肾阴不足,腰膝酸软者)】

【增液承气汤(阴亏燥结,热盛伤津,以增水行舟)】

(4)阳虚秘——温阳通便——济川煎

胁痛

    沿革:

      胁痛最早记载于《内经》,并明确指出主要与肝胆病变相关。

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治则以疏肝和络止痛为主。

 辨证以气血为主。

病因:情志不遂,跌扑损伤,饮食所伤,外感湿热,劳欲久病。

(1)肝郁气滞证——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2)肝胆湿热证——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乌梅丸(胁肋剧痛,呕吐蛔虫)】

【硝石矾石散(湿热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症见胸肋剧痛,连及肩背)】

(3)瘀血阻络证——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后者跌打损伤) 

   【五版:旋覆花汤】

    【鳖甲煎丸(胁肋下有癥块,而正气未衰者)】

(4)肝络失养证—— 一贯煎

积聚

    沿革:

       《内经》首先提出积聚的病名。  

       《难经》“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 

       《医宗必读》将其分为初、中、末三个阶段的治疗原则。

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

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

积聚病情演变中,常见病证有内伤发热、黄疸、吐血、水肿

(一)聚证

(1)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逍遥散、木香顺气散

(2)食滞痰阻证——理气化痰,导滞散结——六磨汤

    【平胃散(痰湿较重,兼有食滞,腑气虽通,苔腻不化者)】

(二)积证

(1)气滞血阻证——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 【五版:金铃子散】

    【大七气汤(气滞血阻较甚,兼有寒象者)】

(2)瘀血内结证——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膈下逐淤汤合六君子汤

    【鳖甲煎丸(积块肿大坚硬而正气受损者)】

(3)正虚瘀结证——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八珍汤合化积丸



鼓胀

沿革:

    鼓胀病名最早见于《内经》。  

《诸病源候论》认为鼓胀与“水毒”有关,并成为“水蛊”。

   李中梓的《医宗必读》“鼓胀者,中空无物,腹皮绷急,多属于气也。蛊胀者,中实有物,腹形充大,非虫即血也。”

 喻嘉言的《医门法律》认识到癥积日久可致鼓胀。

《证治要诀》将鼓胀称为“臌”“蜘蛛蛊”。 

《景岳全书》“单腹胀者名为鼓胀”

   病位:肝、脾、肾。(气滞、血瘀、水停)

   病因:酒食不节,情志刺激,虫毒感染,病后续发(如黄疸久治不愈)

(1)气滞湿阻证——疏肝理气,运脾利湿——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2)水湿困脾证——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

(3)水热郁结证——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舟车丸(腹部胀急殊甚,大便干结,以行气逐水)】

(4)瘀结水留证——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

【鳖甲煎丸(胁下癥积肿大明显,以化瘀消癥)】

【八珍汤或人参养营丸(病久体虚,气血不足,或攻逐之后,正气受损)】

(5)阳虚水盛证——温补脾肾,化气利水——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

    【五版: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

(6)阴虚水停证——滋肾柔肝,养阴利水——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五版:一贯煎合膈下逐淤汤】

补充: 急症,也就是变证——大出血、昏迷。  鼓胀日久可见内伤发热或水肿。

郁证

概念: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郁证预后一般良好。

沿革:《医学正传》首次采用郁证这一病证名称。

     《临证指南医案》“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病机:病位主要在肝,可涉及心、脾、肾。

治则:对于实证,首当理气开郁,根据兼证加以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等。

脏躁:多见于青中年女性,间歇发作,不发时可如常人,发病与精神因素有关。

(1)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证——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

   【左金丸(肝火犯胃而见胁肋疼痛,口苦,嘈杂吞酸,嗳气,呕吐者,以清肝泻火,降逆止呕)】

   【滋水清肝饮(热盛伤阴,而见舌红少苔,脉细数,以养阴清火)(阴虚火旺之郁证)】

(3)痰气郁结证——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

(4)心神失养证——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

   【五磨饮子(表现喘促气逆者,以开郁散结,理气降逆)】

(5)心脾两虚证——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归脾汤

(6)心肾阴虚证——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

   【交泰丸(心肾不交而见心烦失眠,多梦遗精,以交通心肾)】

遗精

(1)君相火旺证——清心泄肝——黄连清心饮合三才封髓丹

  【天王补心丹(心肾不交,火浊心阴)】 

 【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久遗伤肾,阴虚火旺,以滋阴泄火)】

  【安神定志丸(梦遗日久,烦躁失眠,心神不宁或心悸易惊,以宁心安神)】

(2)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程式萆薢分清饮

   【龙胆泻肝汤(湿热下注肝经,见阴囊湿痒,小溲短赤,口苦胁痛,以清热利湿)】

   【苍术二陈汤(兼见胸腹脘闷,口苦或淡,渴不欲饮,头晕肢困,饮食不馨,以升清化湿)】

(3)劳伤心脾证——调补心脾,益气摄精——妙香散

    【补中益气汤(中气下陷明显)】 

   【归脾汤(心脾血虚)】

(4)肾气不固证——补肾固精——金锁固精丸

    【合右归丸(肾中阴阳两虚)】

痢疾

沿革:

   《内经》称为“肠澼”、“赤沃”。 

   《难经》称为“大瘕泄”。 

   《伤寒论》、《金匮要略》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有效方剂白头翁汤。

    《千金要方》称为“滞下”。 

    《济生方》首用“痢疾”。 

    《丹溪心法》“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

         刘河间指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赤多重用血药,白多重用气药。

   辨证要点:辨久暴,察虚实主次;识寒热偏重;辨伤气、伤血。

   治疗原则:初痢宜通,久痢宜涩,不离行气和血。      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

   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错杂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着攻补兼施。

(1)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

【枳实导滞丸(食积化热,痢下不爽,腹痛拒按者,以行气导滞,泻热止痢,即通因通用)】

【荆防败毒散(初起,兼见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痛者,以解表举陷,逆流挽舟)】

【葛根芩连汤(表邪未解,里热已盛,症见身热汗出,脉象急促者,以表里双解)】

【地榆散合槐角丸(便血肠道湿热,以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犀角地黄丸、紫雪丹(神昏谵语,甚则痉厥,舌质红,苔黄糙,脉细数,属热毒深入营血,神昏高热,以清营凉血开窍)】  

 【独参汤或参附汤,加参麦注射液(暴痢致脱,症见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唇舌紫黯,尿少,脉微欲绝,以益气固脱)】

(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 

 【五版:胃苓汤】

  【藿香正气散(暑天感寒湿而痢者,以祛暑散寒,化湿止痢)】

(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

(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  

  【连理汤与温脾汤均扶正祛邪兼顾】

【温脾汤(脾阳虚极,肠中寒积不化,遇寒即发,症见下痢白冻,倦怠少食,舌淡苔白,脉沉,以温中散寒,消积导滞)】  

【四神丸(久痢兼见肾阳虚衰,关门不固,以温肾暖脾,固肠止痢)】

【补中益气汤(久痢脱肛,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属脾胃虚弱,中气下陷)】

【乌梅丸(下痢时作,大便稀溏,心中烦热,饥不欲食,四肢不温,属寒热错杂)】

补充:休息痢由迁延日久或收涩太早所致。

阳痿

(1)命门火衰证——温肾壮阳——赞誉丸 

   【左归丸(火衰不甚,精血薄弱)】

(2)心脾亏虚证——补益心脾——归脾汤

(3)肝郁不舒证——疏肝解郁——逍遥散

(4)惊恐伤肾证——益肾宁神——启阳娱心丹

(5)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龙胆泻肝汤

   【右归丸合平胃散(湿盛,困遏脾肾阳气)】

   【知柏地黄丸(湿热久恋,灼伤肾阴,阴虚火旺,以滋阴降火)】

肥胖

(1)胃热滞脾证——清胃泻火,佐以消导——小承气汤合保和丸

  【更衣丸(肝火致便秘)】

 【龙胆泻肝汤(湿热郁于肝胆)】

 【防风通圣散(风火积滞壅积肠胃,表里俱实)】

  【枳实导滞丸或木香槟榔丸(食积化热,形成湿热,内阻肠胃,而致脘腹胀满,大便秘结,或泄泻,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沉有力)】

(2)痰湿内盛证——燥湿化痰,理气消痞——导痰汤

(3)脾虚不运证——健脾益气,渗利水湿——参苓白术散合防己黄芪汤

  【五皮饮(脾虚水停,肢体肿胀明显者)】

(4)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利水化饮——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

  【五苓散(水湿内停明显,症见尿少浮肿)】

推送的时候发现要求正文不能超过2000字,可怜我呕心沥血编辑了这么久,我的心好痛。。所以小可爱们,明天继续约啊~

编辑:生病了的邓微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