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光照 怎样让你的陶笛百听不腻

 昵称37851823 2019-04-24


目前国内的陶笛演奏者大多是从竹笛或者葫芦丝专业跨过来的,演奏者由于本专业的演奏习惯和经验,往往容易走进一个误区,就是本专业的乐器演奏习惯也会很容易的移植到陶笛的演奏上来,从而走进一个演奏的误区,若想真正的演奏好一门乐器,其实更要学会忘记,而不是把某些相似的东西也顺带移植过来,如演奏竹笛专业的人,一旦吹奏起葫芦丝,就会避免不了竹笛的味道。

 

怎么让你陶笛演奏出的音乐听不腻呢?

 

针对不同的作品深入的去研究作品背后的创作思路及思绪,而不是一开始拿着曲子就练习,这大概也是很多人易犯的问题,之所以很多人容易在长期的演奏中形成稳固的演奏风格,而并非招牌般舞台肢体动作那般的深入人心,陶笛抑或不管是任何乐器的演奏中都可能会出现相同的问题,而往往大家发现真正的大师或者是经验丰富的艺术家从来都不是一种固定的演奏风格及舞台表演“套路化”,即便是乐器的调性相同,他们也会为大家根据呈现不同的音色效果。

 

现在很多的乐器类作品,即便是再好的配器为何大家总感觉会听腻呢?或者说有的作品初次聆听感觉不错,但当听过几次后就开始产生排斥感了呢?你有过这种感觉吗?针对社会上的这种现象我总结了以下个人的几点看法,如果不过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提出宝贵意见。

 

首先在我看来,如果你希望你的作品永远让人听不腻,每次听来都会意犹未尽这其实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好的音乐很好,但是真正能让人重复试听无数次而丝毫不感到腻的作品却少之又少,即便是某些所谓艺术家的作品也还是达不到这个要求呢?你发现了吗?

 

  1. 编曲的重要性。我们先从作品的编曲环节说起,编曲是灵魂,作曲在编曲面前占的分量往往很少!而在生活中大家往往忽略了编曲这个神圣的职业,那么什么是编曲呢?如果把音乐作品喻为一道菜,那么曲子的旋律走向就是食材,编曲就是烹调方法。虽然旋律确实在一首歌曲里占很大的比重,然而以大多数歌曲的旋律出众程度,个人认为编曲对大多数歌曲的影响才是决定性的旋律对于一首歌不是不重要,但占的比重非常低,一首歌的和弦不是固定的,不用太相信谱子。重新编曲的时候增加和弦,或者把大三和弦变成高级和弦,或者把和弦干脆直接改了,都能让曲子听起来非常不一样可以看出,同样的旋律,不同的编曲下,表达的内容与情绪也不相同。你有一个旋律,你怎么把这个旋律解释出来,让人更容易接受。一首歌,编曲的作用是把听歌的人装在一个环境里去听歌。这个环境是什么样的环境,这就是编曲决定的。编曲是器乐的配置。比如用什么样的乐器去演奏怎么样的东西?主乐器是钢琴、还是木吉他?都会把你带到不同的环境里去听这个旋律。举个例子来说,一个人跟我说话,说的内容都一样,但我们是坐在餐厅、游乐场还是图书馆说话,环境是完全不一样,但谈话的效果却不一样。这些空间和环境就是编曲营造出来的。有时候,作曲者可能不喜欢编曲之后的版本,会觉得我之前不是这么想的,所以很多时候作曲者和编曲者需要更多的沟通。当然作曲自己写了歌,他比较主观,编曲从另一个角度去诠释这首歌,有时候可能会更好。

     

    因此来讲,听众听到的每一首音乐其实都是编曲师的辛勤付出后的成品,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同一段旋律不同的编曲师能改编出不同的感觉,而听众之所以喜欢某个作品,除了旋律优美外,往往还被新颖的编曲所吸引,因此在国外编曲师是一个十分神圣且报酬极高的,而往往优秀的作曲人都会有御用的编曲师开为其量身定制所有的作品,这是编曲对于作品的影响。另外就是要想让自己的作品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可以融入一些真实的乐器,或者找乐手进棚实录,这样音乐的质量就大为提升,真实的乐器更能触动人的心灵而百听不腻!

     

  1. 陶笛演奏技巧的针对性以及谨慎度。管类乐器的演奏技巧大多在中国具有互通性,演奏技巧上也基本一致,也可能会略微不同,但不影响其效果的表达。打音、滑音、吐音、震音、历音、剁音、花舌等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技巧。而在不同的作品及不同的地域的音乐风格中,我们一定要深入的去研究不同民族地域的音乐作品及演奏习惯、常用技巧,而绝对不是随心的跟着感觉来的,一旦违背了这个原则,你的作品绝不会受到当地人的接受和认可,也可能你的演奏风格偶尔会流行一时,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你的作品终将会被人们过早的遗忘,这只是早晚的事儿。举例来讲,如果你使用陶笛来演奏日本的治愈系作品,你无意之中使用了花舍技巧,你自己感觉过瘾,但在日本民众看来,这是瞎弄,根本不能入耳!你考虑过日本民众的心理吗?在日本陶笛以演奏治愈系音乐而盛名,即便是陶笛大师的宗次郎也只是使用这几个常用的技巧:吐音 滑音 气震音;你留心过这个最根本的问题吗?在傣族的葫芦丝作品演奏中演奏中遇到3,就会使用到虚指颤音的技巧,这个傣族的演奏习惯里,你留心过这个细节吗?

     

    尝试是可以的,创新也没有错,但不能瞎搞,不能脱离这个作品背后的创作历史及那个民族的音乐特色和演奏习惯,更不能不尊重当地民族的音乐文化习惯!好的演奏者绝对不是千篇一律的风格,如果你一旦发现自己的演奏陷入到了这个泥潭里,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改正,多从作品的创作背景、民族调式、演奏习惯、演奏常规技巧来出发,不能偏离的太多,其实很多作品的演奏上我觉得技巧大家看的太过重要了,而本来应该倚重的乐谱大家却忽视了。拿到作品就开始捣鼓着吹,更多的是抱着新鲜的感觉,一旦腻了就不会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来研究乐谱,而这才是最可怕的,本末倒置,大家还是应该回归重心:乐谱!

     

    技巧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让音乐增色不少但也存在一个致命的缺憾:技巧用的多了,音乐的内在情感就容易过期,致使作品失去鲜活的生命力。

     

     

  2. 重视乐谱的重要性。识谱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部分,识谱教学无论对于教师的音乐知识传达还是学生更好感受和掌握音乐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可以帮助学生认识音乐魅力、掌握音乐技能和更好的创作音乐作品。如何构建良好乐谱知识教学体系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完成的,在《新课表》中有提出要求学生掌握音乐基本要素,其中包括演唱、演奏、识谱、创编等基础知识。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运用乐谱。


    音乐的学习和呈现都不是一次完成的,是有着特定的过程的。无论是作曲家、表演者或者学习者都需要首先对音乐本身有了解,做详尽的综合分析、认真的感受认知,最后才到创作、表达和掌握的实践过程。整个音乐活动过程对于音乐学习者来讲具有着理性到感性的特点,其理性就体现在音乐表演者需要对乐谱理性分析后的才能完成优秀的表演。通过识谱可以使音乐学习者和表演者对音乐的理性理解更加深入从而提高其音乐活动水平。因此在整个音乐活动过程中,识谱是初级阶段也是认识和掌握音乐的的重要理论环节。


    识谱教学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有着基础性的作用但是对音乐内在深层内容理解的有效途径,可以说对学生在音乐道路上的高层次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是,在当前的基础音乐识谱教学中显现出的问题确实学生对乐谱知识的吸收能力差、排斥和效果差的表现,这一方面由于乐谱本身较高难度和枯燥特点,另一方面也与识谱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息息相关,如何在当代及未来建立更人性化、更科学以及更符合时代特色的识谱教学将是我们不断努力创新的方向!

     

     

  3. 重视换气时的地方。一首好音乐作品的换气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乐曲的流畅性和完整性,所以要掌握好以下的换气技巧。

     

    一、要预先在乐句、乐段或在音乐结构的自然停顿处设计好气息的位置(乐谱中的换气记号为‘V’或‘,)

     

      二、急吸气。用于乐段的乐句之间没有空隙或乐句很长,要选择符合音乐规律的适当音符后,缩短该音的时值进行换气,以免影响节奏的准确性。

    三、呼气和吸气时都要留有余地。呼气(吹奏)时,将气息演奏到还可以演奏一、两拍时就可换气,不可将气息演奏到极尽头时才换气,这样会在换气时出现大喘气的空隙,影响时值节奏,同时对演奏者造成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影响作品的艺术效果;吸气时,不可将气吸得十分饱满,容易使气息不易控制,在遇到短、弱乐句时就会产生憋气的感觉,便失去了在演奏中松弛、自然、舒展的原则。

     

      四、在演奏连续的后半拍音型时,也要在乐句结束时换气,不可见到休止符就一吐一换气。

      五、在演奏连续、快速、较长的音阶式乐曲时,换气要选择上行音或下行音之后换气。

     

     

     

    不同的陶笛音色对于表现不同民族音乐及风格的重要性.很多人可能会忽略到不同的音色对于作品表现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的演奏中音色对于不同风格的作品的影响也是空前巨大的,有时甚至会让你的作品脱颖而出。例如,为了表现印第安音乐《老鹰之歌》这首安第斯风格特有的沧桑和古朴的历史感时,我们可以挑选一枚发音浑厚、沧桑感十足的陶笛来演奏,这样就与作品的情感基调相得益彰了。而在江南音乐的秀丽曲风中,我们可以选择发音干净、婉转悠扬的陶笛,并给人温暖如初的梦幻般的感觉。而如若表现小鸟鸣叫的效果,可以选用发音较为清脆明亮的高音SC陶笛。

     

    陶笛的材质不同其音色也就存在明显的差异,也正是这些音色的差异恰巧造就了其自身的特点,并对不同曲风的作品也存在之间或间接的影响,更是对不同文化、音乐风格的侧面反映,在对待陶笛的音色上,好的艺术家往往有着细致入微的区别对待,而不是千篇一律的音色,而这样的音色也难以从根本上来打动听众,也很难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而在陶笛音色的差异这一点上,日本陶笛大师野村宗次郎先生更是特别留心,而音色更是宗次郎一个最具鲜明化的符号,它体现的是对不同国度、不同民族、地域、文化的尊重和认同。

     

    不同的音乐风格可以通过不同音色风格的研究来把握,不同国度对音色要求的差异从而体现不同的音乐风格。 从欣赏者的角度来品味演奏家的表演技巧所获得的音色效果,是最能客观地判别与评价具有不同个性色彩的音色风格。音乐的基本机构元素除了音色,大致范围已被作曲家做了规定,其自由发挥程度不可能太大,只有音色留给表演者相对更大的表现空间,从而也提供了一条可以成就某种特定风格的通道。音色的美能带给人们更多的精神享受和更高的启迪。它的表现形式背后反映的是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

     

    每位演奏家大都有个人独树一帜的演奏风格,这是由于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性格爱好、文化素养、音乐修养、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演奏技巧擅长的不同而逐渐形成的。在不违背乐曲中心思想感情的情况下,演奏者的创造性越强,越具有自己的艺术个性,其音乐形象就越鲜明生动,因而其演奏也就越感人。

     

    陶笛由于制作材料的不同,音色也就有所差异,常见的材料有陶土一类的,木质陶笛、熏烧、铜质等,而陶土里面还包含着很多不同类型的土,如白云土、高岭土、红土等,而这么多的不同类型的制作材料导致音色上具有明显的差异,而演奏者要想表现不同民族及音乐风格,除了具备专业的乐理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外,还要对不同材质的陶笛音色具备一定的鉴别能力,

     

     

    根据作曲风格的不同来通过音色来给听众呈现出符合当地文化习惯、民族听觉习惯及心理,用音色这一特定的概念来追求音乐的更高艺术价值,尽管每个人对音色的处理都有着强烈的个人色彩,但也必须要在体现作品总体的演奏风格框架内,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表演者应在忠贞性原则上发挥产生的和延伸音乐中的潜在内容,任何个性化的音色处理所创造的新内容必须基于风格的内在规定性。

     

    因此,音色的不同也从侧面揭示出不同民族及听觉心理的文化差异,深入把握好音色的差异也是成为一名职业演奏者所不可或缺的。

     

     

  4. 注意换气的气口处理。气口的停顿是乐曲情感表达的重要体现,随心的换气,不遵守作曲的换气提示是错误的,同时换气气口的和谐与流畅与否,也是考验演奏者的认知水平及专业知识,专业的演奏者都会对其气口特别重视。

     

     

  5. 不能太自我表现,个人太突出,忽略作品内在情感,过分的凸显自己的风格,自己尽兴了,却没有兼顾到作品的内在情感,这一点很容易被人忽视,即便是艺术家也很容易犯这个错,一定要及时转变这个思想。

     

     

  6. 民族调式及常用调式等是不能随意更改调式的。有的曲子有着固定的调式和民族习惯、音乐认同,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已经形成了牢固的认知和听觉习惯了,如果对这个民族没有深入的了解,可能会改变音乐的原有调性来适应乐器的音域需求,虽然在音乐上取得了成功,但是却改变了固定的曲调,在熟悉的人听起来会有明显的排斥感,也可能会很难接受,这一点上,一定要考虑到。

     

  7. 带着情感去演奏,让自己的音乐充满画面感,而不是空洞的。深入到生活中去体验作品背后反映的社会现实及内心情感,让你的情感与作曲的情感达到一致的时候,就能让听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音乐虽然是单调的音符,可演奏是充满着情感的,演奏的时候幻想着眼前是一幅生动的画面,而不是眼神空洞、目光呆滞的。融入了多少感情。 你可以想想, 如果一首歌无法与你的心有共鸣的话。 '好听'的定义无非是给你的新鲜感罢了。 当新鲜感散去的时候, 当然就会腻了 好音乐要贴近生活,给人以感动,如果要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

     

  8. 技巧方面不能太倚重,还原作品背后的情感才是目的。靠技巧赢得听众掌声的乐手绝不是好的乐手,但凡是好的作品往往给人的感觉是平淡如白开水的,平淡之中充满着博大的情感在里面,即使你喝了这杯白开水也不会觉得淡,反而越品越耐品、越听越有味儿,即使过了若干年再回过头来听,依然不会觉得腻,反而会勾起很多内心美好的回忆。

     

  9. 治愈系音乐曲风是陶笛的,最能拉近彼此两颗陌生的心。虽然陶笛可以尝试很多不同的音乐曲风,但即便是这样人们往往还是最容易接受治愈系音乐,一方面在于人们的生活压力需要这种音乐来缓解,另一方面是治愈系音乐是陶笛的主格调,当然了班得瑞的系列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10. 创新是可以的,尝试也是没问题的,但始终要扎根于陶笛特有的音乐风格。陶笛其实全世界最熟悉的就是治愈系的音乐曲风,就像葫芦丝的根是傣族民间音乐,一旦脱离了民族这个范畴,那么它就会立刻失去其重要的地位,不能忽略了陶笛自身的根,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这个根,也不能一味的去尝试不同的风格而没有顾忌到这一点。

     

  11. 提高作曲水平,在音乐结构上进行丰富,使得作品更和谐。流行音乐结构简单,内涵简单(甚至没有内涵),所以经不起回味。而古典音乐相对结构和内涵上丰富多了,每次听都会有不同的味道,而且还会有不同演奏上的版本,更是显得丰富多彩。曲式简单的曲子很容易让人审美疲劳,可以在曲式上进行改进,丰富音乐的结构。兴许每个人之所以会喜欢上一首歌,都是因为它包含了某种情感,唱出了你的心声,让感觉似乎就是专门为你而量身打造似的,熟悉的旋律一响起,就觉得特别亲切自然。

     

     

  12. 好音乐来自生活,只有品格高尚、人品好、拥有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的人方能演奏出历经年代考验的作品,如果一开始推广音乐的目的就不单纯,没有高尚的人格、人品,私生活混乱、家庭不和睦,就不能演奏出真正耐品的音乐,这样的音乐往往是功利性很强,甚至让人听后立刻生厌。

     

  13. 净化心灵,忌杀生,禁欲,懂得克制,佛性人生,不能过多的卷入世俗的羁绊。作为演奏者不能心不清净,过多的参与世俗之事,懂得提升心灵,欲望不能过多,否则也会影响作品的发挥,杀生之事少参与。

     

  14. 融入生活,付下身,真实的体验生活的情趣。他们的作品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从生活的最层,从人姓的最终点,提炼出最崇高的东西。好音乐不是人随意的标榜,也不是人勉强的凑合。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多一字不雅,少一字不行,每一个音符都是音乐的生命,每一个音符都是音乐的灵魂。音乐感动别人,首先感动自己。他的音乐如同甘泉滋润人们干渴的心田。

     

  15. 多深入到不同的民族地区采风,并深入学习不同民族的文化,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让自己的演奏更接地气儿,让自己的音乐风格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而不是固定的演奏风格。

     

  16. 更要有自己独特且固定的演奏风格,并形成一种听众认知的标识,自己的招牌,让听众听到就能知晓是哪个艺术家的风格。

     

  17. 演奏者要对作品有深刻且独到的认知,而不是人云亦云、随风逐流。演奏者音乐修养及认知水平也取决于作品最后呈现的水准。因此,作为一名演奏者一定要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及艺术修养,对不同风格的作品的情感能够判断正确为、理解到位,对作品的演奏及情感拿捏的十分到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