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斯特拉文斯基为何不相信音乐评论家?

 阿里山图书馆 2019-04-24

                    

聆听两首俄罗斯现代小提琴协奏曲
斯特拉文斯基不相信音乐评论家:“为了成功他们不得不寻找快捷的途径,因此他们时常顺从大众的意见,他们绝大部分人认为好的演奏家应该演奏得感人。”因此,当音乐出版人威利·斯塔克建议他为塞缪尔·杜什金——当时一位非凡的年轻小提琴家写点东西时,斯特拉文斯基并不情愿,何况他从来没有听过杜什金的演奏。 

后来斯特拉文斯基承认还有一个原因让他犹豫:“刚开始我很踌躇”,他在他的编年史中写道,“因为我并不会演奏小提琴,因此担心我贫乏的小提琴知识不足以解决我专门为其创作一部作品所必须面对的许多问题。” 斯塔克向他保证杜什金会通过电话帮助他,但斯特拉文斯基还是没有把握,于是他和保罗·欣德米特商量这件事。欣德米特认为斯特拉文斯基不太了解小提琴未必是件坏事,因为“或许能有那些熟悉小提琴的人意想不到的想法。”斯特拉文斯基最后同意创作,但在动笔之前仍仔细研究了古典时期那些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  
  

斯特拉文斯基和杜什金最早是在威利·斯塔克在魏因巴登的家中相遇,那是1931年。斯特拉文斯基发现杜什金非常有音乐才华,并且很实际;而杜什金也很惊奇地发现,这位著名作曲家其实非常谦逊并且平易近人。那年冬天他俩在巴黎用午餐,斯特拉文斯基拿出一张纸,上面写着一个巨大的和弦,从E到高音A,问杜什金这个和弦能不能演奏。杜什金说不能,但他答应回家再试试看。杜什金仔细研究后惊讶地发现他竟然能演奏,于是马上打电话将他的发现告诉斯特拉文斯基。当这部协奏曲完成后,杜什金发现实际上每个乐章都是以这个和弦开始的——斯特拉文斯基称它为进入协奏曲的“护照”。 

斯特拉文斯基从一开始就不想创作一部浪漫风格的作品,他对18世纪音乐的热爱使他的这部作品在某些方面很象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在勃兰登堡协奏曲中独奏者经常和乐队融为一体、合奏与交流。斯特拉文斯基的乐谱看起来象是个二重奏、三重奏和大小不一的室内乐的万花筒,在终曲时独奏小提琴甚至和乐队首席拉起了二重奏(这里显示了斯特拉文斯基对巴赫双小提琴协奏曲的喜好)。斯特拉文斯基使用的乐队编制并不小——他甚至加大了管乐和低音乐器的配置——但他很少使用全体乐队的全奏音响,因此这部作品的音响听起来象室内乐。斯特拉文斯基特别要求减少弦乐的音响,以独奏小提琴的声音来弥补。 

头两个光辉而熙熙攘攘的乐章为D大调,但有两个小调的咏叹调(巴赫在慢乐章喜好的手法)。所有的乐章都起始于“护照”和弦(实际上这个和弦的三个音正是小提琴三个空弦音D,A,E,以A为中心跨越了两个八度)。音乐具有巴洛克音乐生机勃勃的特点,但斯特拉文斯基让每个和弦和旋律刚刚呈现就马上变形。斯特拉文斯基没有写小提琴华彩段,但整个终乐章他都要求演奏者尽情呈示,仿佛完全忘记了他对小提琴乐器并不熟悉的这件事情。

普罗科菲耶夫创作他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时是1918年,他刚离开苏联不久。17年后,当他创作《第二小提琴协奏曲》时他正计划回国。普罗科菲耶夫归国的原因人们有不同的理解,比如爱国心、投机心理、思乡病等等。他在西方以钢琴家和作曲家博得巨大名望,但同时增长了他的思乡病,他描述为“渴望看到真正的冬天,还有春天在一夜之间来到人间的惊喜”。1933年他得出结论:“我是个俄罗斯人,外国的一切无法激发我的创作灵感。没有比一个人背井离乡、生活在与他的民族习俗与精神生活不相符合的异乡更令人痛苦的了。”事实上普罗科菲耶夫所有能够被人记住的音乐都是他在故乡创作的。当然在1933年他也无法预见日后加诸在他身上的灾难——由约·斯大林所发起的灾难。巧合的是两者在同一天逝世。

许多普罗科菲耶夫同时代的俄罗斯著名人士或者选择了永久定居国外,如斯特拉文斯基和纳波科夫,或选择留在故乡,象肖斯塔科维奇和帕斯捷尔纳克。普罗科菲耶夫于1918年5月离开苏联,在头几个月就满怀思乡之情,但他发现在外国生活还是非常有前途的。当他1927年回故乡作三个月的旅行时,他被当为一位著名人士受到欢迎。接下来的一年充满了挫折和探寻——普罗科菲耶夫最终意识到他的音乐应该建立在和谐风格和故土音乐两个基础上。大约在1932年他就打算恢复苏联国籍(但他一直到1936年才关闭他在巴黎的寓所)。1934年,他发表了一篇公开演讲《现阶段尤其在苏联应该创作什么样的音乐》,为他的回归铺平道路。普罗科菲耶夫认为,解决之道在于增强旋律的包容力,“简单并容易理解,剔除不必要的烦琐和重复……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新的朴素简单。”这篇演讲引起巨大反响,它确实出自普罗科菲耶夫内心,并与苏联的官方观点相一致。 

《第二小提琴协奏曲》是普罗科菲耶夫最后一部不在苏联土地上创作的作品,这部作品是为法-比学派小提琴家罗伯特·索特恩创作的。普罗科菲耶夫在创作这部作品的同时也在创作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935年夏天他已完成了大部分。这两部作品在许多方面很相似,尤其是艳丽热情的抒情方面。协奏曲开始创作于巴黎,经过沿途好多地方,最后完成于俄罗斯。作者称其为“旅行音乐游记”,它是作者跨越两个世界的见证。

协奏曲由小提琴在g小调上的一段独奏开始,仿佛普罗科菲耶夫在作品开初就希望为作品建立起卓越的旋律性和全新的简单的语言。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主题残酷激烈,当B大调的第二主题出现时音乐出现了的戏剧性的转折。第二乐章为降E大调,乐队的弱奏仿佛是一层轻纱,小提琴奏出了甜美而高扬的主题。终乐章充满激烈的动感,并使用了响板,预示了即将出现的新奇世界——作者在马德里游历时所感受到的旋风般的西班牙音乐。

                            (本文作者:Phillip Huscher;译文:肖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