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贵珍稀的《成化蓝地金彩云龙纹碗》珍赏

 我的七彩石 2019-04-24

     明代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窑火旺盛,制瓷极为发达,是明代继宣德年后的产瓷高峰期,期间彩种器形品种繁多,名气盛大,后世上至皇族下至民间,无不以拥有成化瓷器为荣。

成化年制瓷量大、品种丰富,后世多有典籍明文描述记载。根据概率论原理,其遗存下来之数量亦应该是水涨船高。然而,由于后世对成化瓷器的推崇,使之逐步被神秘化。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为凸显成化瓷器之珍贵,只有将其存世量估计往少的方显描述,长此以往,一个明代产瓷量最大的时期,遗存实物反倒变得极其很少了。这便是,成化瓷器走向神秘以及存世量走向罕少的基本轨迹,一言以蔽之,关于成化瓷器的遗存量和品种,皆是后世好事者人为主观描述的结果,非为实际情况所致矣。

如此,方才有了前几年在香港拍卖的那个成化斗彩鸡缸杯拍出2.8亿港元的荒谬之举。而事实上,成化瓷器从总体来看,遗存是有一个数量的。无非,其不是遍地可循,尽管后世不乏仿制,然到代真品除公馆洋博所藏以外,大陆民间亦非极罕,又无非其主要集中于很少数藏家手中而已。

成化瓷器因种类较多,斗彩、青花、五彩、各色单色釉等,无不包揽。然这些成窑产品中,又因制胎施釉描纹的精细程度不同,而分等级。这在明天启年间刊行的《博古要览》中有“成窑七品,无过五彩”之说。然这仅是以彩种而言的划分,未曾以宫廷用器和民间用器的精美度为划分(五彩并非宫廷专用器)。尽管这样,它表明成窑是有等级之分的。而这种分级,显然应该是御窑所烧宫廷用器为首,是以精美度来划分,而非彩种。如此,才能合乎逻辑,才能准确表达成窑七品的基本分等原则。

而上述之言,绝非空口无凭,臆猜瞎估,事实上我们已经可以从后世尤其是上世纪末至本世纪相继发现的,之前未曾认识和记述的更加精美的成化瓷品上得到有力证实。对于这些成窑精美品,之前不仅可见大陆民间收藏实物展示,愚在之前亦有几样展赏鉴识,皆难置疑。故,今日赏瓷,再将愚帐中所藏另一十分罕见,并堪称精品的成窑蓝地金彩云龙纹碗点出,拍照亮相,遣之于博客公展鉴赏,孰是孰非,实物为证矣。

鉴赏此器。一眼可识,器形乃为碗形,完整无暇。口径约为15.1厘米,中等偏大之器形。器形规矩有加,浑圆饱满,胎体薄,敲击响声如磐,清脆悠绵。恰到好处,可谓制作精细。续观其釉彩,更是上品之质相。其一霁蓝釉为地,而霁蓝釉乃宣德以来之上品釉色,故此霁蓝釉为地,甚为贵重,此其一;其二,可见其金彩描纹,碗沿口与足沿施金彩描边,金光灿烂,再添贵重之色;其三,可见外壁和内底,舞动龙纹,配之以云朵,成云中舞动之龙,龙相显示,其首上颚唇高突起,下颔突出,鼻子向上翻起,七束长发向后上作波浪状飞起,身躯修长,五足壮硕,身躯灵动,线条细致流畅,鳞甲片片清晰,云纹更加细致而有层次。无需再表,观器识纹,显而易见,其成化龙相风格鲜明,皇室用器龙纹特征独显矣。其四,再观其底,周边金彩描卷草花纹环绕,正中方形双框内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识,楷书书体,书写率真,笔划藏锋,鲜明成化风格,已然彰显。

藉此,一番鉴赏,几度审视,此“大明成化年制蓝地金彩云龙纹碗”,所有特征以及质地,符合成化御窑制品,宫廷用器之各种要素,实难置疑,谓之开门见山,到代成化,毫不为过矣。就目前来看,仅以愚之眼界耳域所及,此蓝地描金云龙纹碗,难见之公展,此碗可谓成化七品之首,十分名贵珍罕,遗存至今实属不易矣。

而至于如此珍贵之成化宫廷用器,如何遗存下来,又如何得以收藏,不讲故事,一切皆有可能,故只辩真赝,唯实而论,对就是真,不对就是赝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