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驳侯方域“燕太子丹论”

 我读吴敏树 2019-04-24

孙子余曰“风神不下史公”,驳侯方域“燕太子丹论”   

侯方域著《燕太子丹论》,论荆轲不当为盗,而丹刺客之计行,足以亡秦。其言曰:“秦王一旦死于匹夫之手,国必乱,天下豪杰,因以知秦之不足畏,而丹且收合六国,西向而亡秦,若沛公之入关也。”

方域文辨而有气,世或韪其论,余以为失事实而不稽于理也甚矣。且以史征之,丹之遣刺客也,固为其私怨而求报秦王也,而岂真痛燕社稷之将亡哉?借令丹无怨于秦王,必不以秦之将亡燕而欲刺秦王,秦王之遇丹而善,丹且将感念秦王之欢,而轻亡燕之祸矣。今直以睚眦刃仇之举,而从以天下后世忿憾暴秦之心,因而誉丹,不已过乎?且丹诚痛燕社稷之亡耶,则当谋所以待秦。彼秦之强,非一人之力也,自孝公以至始皇,且七世,一君死而一君代,秦之强自若也。借令秦王卒死于轲之手,秦大臣宗室,必愤焉,耻其主之立谈而见害,更置君而复燕仇,以秦之强,而加之以复仇之怒,燕之亡,岂后王翦之军哉?夫秦之威劫天下,岂独以其声哉?固以战胜之实矣,天下之兵,亦尝胜秦,而卒为秦败也。故六国不亡秦之威,不极其强,不可得而弱也。揭竿之呼,轵道之降,天道之复,人事之穷尔。今曰:刺秦王死,而天下豪杰乃不畏秦,而丹且号召以入关。则是帝王之功成于一客一剑之用,岂非儿童之剑耶?

盖丹之请轲也,曰:“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方域之论,因此为说,不知此丹之余论,而非其本计也。彼其本计,欲复一人之仇耳。而轲天下之义勇士也,复私仇,不可以干于轲,故诡其辞,而假于公义以要轲,必轲之许也。苟轲事成而秦王死,丹之愿固毕矣。其幸而得合一二国之交以拒秦,而少缓须臾之亡,固善;其不能,亦不过辽东之保,衍水之逃匿而已矣,而岂真有破秦之计哉?

方域曰,儒者罪丹以召衅,而燕之亡,实不存乎轲之刺。有两人行而遇虎,其一长跪乞哀以死,其一奋臂力斗不胜而死。而论者以乞哀为智,以力斗为撄虎怒,应之曰:秦之强若虎,而王政非虎也。丹诚惧秦虎之食燕,率天下悉燕力以斗秦而败死,是斗虎而死者也。而独刺秦王,是无异于伺虎之睡,而欲落其一牙,曰虎其已不能食人者也,故丹之刺秦,虽以存天下,吾不与也,而况其私乎?

然方域之论荆轲曰:“轲勇士而感恩者,设遇严仲子,未必不为用。”吾又以为不然,轲诚深沉好书,不屑私忿,而有不可于天下之气,徒感燕丹之义,而发愤于天下之所共怒,非秦王孰能使刺之耶?曰,秦欺天下旧矣,奚为欲效曹沫之盟,是殆不然。轲事之不成,其以为燕丹解也。且传之者,妄与白衣冠以送之,且歌以悲之,其计之死已审矣。

然则轲可无盗乎?曰:奚为其不盗也?轲之行,固盗之术,不得以秦王异。嗟夫!轲之刺秦王之不免为盗者,轲其不行矣哉!

(此文甲辰前,西垣已携至京,杨性农始见之,知余为古文也。时鲍叟亦在,彼以是达于曹公,故曾《赠西园诗》云“欧君昔言乡国彦汝与吴生俱狂娟也”。同治庚午,柈湖翁识。)

甲辰1844   庚午1870

                      注释

  曹沫之盟:事见《史记·刺客列传》,当时曹沫担任鲁国将军,与齐国作战,打了三次败仗,鲁庄公因害怕而献遂邑的土地与齐国讲和,但仍以曹沫为将军。后来齐桓公与鲁国在柯地会盟,齐桓公与鲁庄公已经在坛上盟誓,曹沫突然手持匕首劫持了齐桓公,齐桓公左右的人都一下愣住了。齐桓公问:“你想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但你们大国欺负鲁国也太过分了,鲁国的城池都被你们攻打得快倒塌了,你看着办吧。”无奈之下,齐桓公便答应归还侵占的鲁国土地。曹沫听后便扔下匕首,走下盟约的高台,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脸色不变,言谈如故。齐桓公脱离了危险,勃然而怒,想毁约。这时,管仲就急忙出主意说:“不能这样,贪图小利而逞一时之快,在诸侯面前不讲信义,就会失去天下的援助,不如把土地给他们。”最后齐桓公便将侵夺鲁国的土地还给了鲁国。曹沫三次战败而失去的土地都又回到了鲁国。     

                      今译

侯方域著《燕太子丹论》一文,论说荆轲不应当被称为强盗,而燕太子丹刺客之计若实行,足可以灭亡秦国。侯方域在文中说:“秦王一旦死于平民百姓之手,秦国必乱,天下豪杰,也因此而知道秦国不足以畏惧,而燕太子丹就可以收拢集合六国兵力,向西进攻,一举亡掉秦国,如沛公刘邦入关一样。”

方域文章雄辨而有气势,世人有的同意他的说法,我认为这文章没有事实而毫无根据的乱扯也很厉害。根据历史证明,燕太子丹派遣刺客,原本就为他的私怨而求报复秦王,这怎么是真正痛恨燕国江山社稷将要灭亡啊?假如燕太子丹与秦王无个人恩怨,必然不会因为秦国将要灭亡燕国而想要谋刺秦王,秦王如果对燕太子丹友善,燕太子丹且会感念秦王而高兴,而不会把秦国将要灭亡燕国当作祸隙。现在只不过因为存有极小的仇恨就去报仇,而追随因为天下后世怨恨暴秦的思想,因此而赞誉燕太子丹,不很过分吗?如果燕太子丹确实痛恨燕囯江山社稷的灭亡,那么就应当设计如何对待秦国。那秦国的强大,不是一人之力可以推翻的,从孝公到秦始皇,一共七世,一个国君死了就有另一个国君替代上去,秦国的强大也就自然而然了。假如秦王最终死于荆轲之手,秦国的大臣宗室必然愤怒,以他们国君在极短时间里遇害为耻,重新推举国君而复仇燕国,以秦国的强大,加之以复仇怒火,燕国的灭亡,难道还会等到后来王翦的大军吗?秦国的威逼胁迫天下,难道独凭他的声势么?本来就因为战胜的实绩,天下之兵,也曾经战胜过秦兵,然而最后还是为秦兵所败。所以六国如果不灭掉秦国的雄威,不极其强大,而只不停地变弱,直到衰弱而死。揭竿呼叫,亡国投降,天道反复,人事无穷。现在说:将秦王谋刺死,而天下豪杰于是再不畏惧秦国了,而燕太子丹且号召六国西进入关。如果说一个帝王的成败在于一个刺客的一把剑的用场,难道这不是儿童的见识吗?

燕太子丹请来荆轲,对他说:“秦国大将在外带兵,而国内有乱,那么就会君臣相疑,因为这离间诸侯得以合纵,这样必然破秦。”方域的论说,以这句话为论说基础,他不知道这是燕太子丹的余论,而不是他原本之计。燕太子丹原本之计,是想要报他一个人的私仇。而荆轲是天下最讲义气的勇士,报复私仇,不可以让荆轲去做,所以就用诡辞而假借公义以要挟荆轲,他这样做必然会得到荆轲的承诺。如果荆轲事成而秦王被刺死,燕太子丹的愿望原本实现了。幸好有一二个国家合起来拒秦,而稍缓一下子灭亡的结局,本来很好了;他们不能这样,也不过是辽东之保,在低平的水里逃匿罢了,而难道真的有破秦之计?

方域说,读书人怪罪燕太子丹招来祸隙,而燕国之亡,实在不关乎荆轲之刺秦王。有两个人走路,在路上遇到一只老虎,有个人就长跪乞哀老虎,还是被老虎咬死了,另一个人挥拳力斗老虎,没打赢也被老虎咬死了。然而评论的人认为乞哀者是聪明的做法,认为力斗老虎的人是惹老虎发怒,应答这种说法:秦国强大如同老虎,而实行王政的国家不是老虎。燕太子丹确实惧怕秦国这只老虎来吃掉燕国,率天下之人尽燕国力量用来斗秦而败死,是力斗老虎而死的那个人。而一个人去谋刺秦王,无异于趁老虎睡觉时,而想要敲落老虎一颗牙齿,说老虎它已经不能咬人了,所以燕太子丹的谋刺秦王,虽然可以救天下,我不赞同这样做,况且这还是出于燕太子丹个人目的?

然而方域评论荆轲说:“荆轲是个勇士而知道感恩的人,假如遇到严仲子,未必不为燕太子丹所用。”我又认为不是这样的,荆轲确实深沉喜爱读书,不屑于个人私忿,而有着不可比拟的天下之气,白白地感动于燕太子丹的义气,而发愤于天下人共同的愤怒,不是秦王谁能够使他去谋刺呢?说,秦国欺侮天下很久了,为什么想要仿效曹沫之盟,是大概不这样吧。荆轲谋刺秦王不成,他认为燕太子丹已经解围了。况且传说这件事的人,胡乱送给他白衣和帽子,还为他歌唱为他悲哀,他的计谋已死这事很详细了。

既然这样,那么荆轲就不是强盗么?说:为什么他不是强盗呢?荆轲之行,固然是行强盗之术,不因为是谋刺秦王有不同。嗟夫!荆轲谋刺秦王不免为一个强盗,荆轲他不行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