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的人都知道,戒烟特别难。 酒可以不喝、饭可以少吃,烟不抽很难做到。 吸烟会上瘾,生理上提神,没烟吸会坐立不安、心烦意乱,甚至六神无主,喉咙口里,也会有一种似痒非痒的难受感觉。 心理上吸烟能消愁,朱自清先生谈吸烟的一段很有趣,说单身的人和朋友在一起时,有说有笑,回到家来,空屋子像水一样。 抽一支烟,能借点儿暖气,懒得开灯,那就看烟头上的火一闪一闪的,像亲密的低语。 要是生气,使劲吸几口烟,心中不快顿时大减,来客人时,倦怠了不愿说话,吸支烟堵住嘴,让时间在烟雾里爬过去。 林语堂更有意思,他立志戒烟,大概觉悟于吸烟的危害,觉得戒烟不难,等熬不过烟瘾时,又替自己找一番说辞,把复吸说成是自己新的觉悟与复归。 并且说:“试问读稼轩之词、摩诘之诗而不吸烟,可乎?不可乎”?读好诗好文,不来一支烟哪能成? 为什么呢?写出好文章的人一定是精力美满、意到神飞、胸襟豁达、锋发韵流、才能写出好文章。 读书也一样,要会神会意,胸中了无窒碍,神游其间,方算是读,这种心境不吸烟是办不到的。 虽然有点强词夺理,也说明了林语堂的幽默豁达,如此这番理论,烟是不可能戒的。 有种说法叫“烟出文章酒出诗”,研究表明烟对人类大脑的刺激作用是非常迅速的,吸进第一口烟,在0.7秒后即有兴奋作用。 因此,烟为诸多人所青睐,有人说,鲁迅先生的文章是烟“熏”出来的,倒不是戏言,鲁迅烟瘾出奇得大,基本上烟不离手,还出过被宪兵误认为是吸毒伪君子的闹剧。 二战盟军三统帅丘吉尔、斯大林、罗斯福都是大烟鬼,一起打败了不抽烟的希特勒。 不过吸烟于己于他人有害是公认的事实,因此无数烟民都为戒烟战斗过,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咱们下边说说曾国藩。 普通人戒烟可能为了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考虑,曾国藩戒烟不一样,是为了做圣人。 曾国藩开始脱胎换骨、陶冶变化,努力成为圣贤是从三十岁以后开始的,可以这么说,三十岁以前的曾国藩也是个“庸人”。 立志成为圣贤的曾国藩开始戒烟,但远没那么容易,三十岁以前,曾国藩曾经尝试过两次戒烟,但都失败了。 这次怎么戒呢?和我们普通人一样,想戒烟身边别有烟,曾国藩先是把水烟袋折了,并且对着神明发誓,再吸烟,禽兽不如。 戒烟第二天,曾国藩就开始彷徨无主、寝食不安,自己在日记里写到,戒烟就像是婴儿断乳,相当准确。 不过无论怎么痛苦,他都没有碰过烟具,并且这次戒烟还真成功了。 对于成功戒烟,曾国藩深有感触,说破除旧习,必须有悍然之力,不破釜沉舟是绝对不行的。 并且这次戒烟对曾国藩影响特别大,他自己说,三十岁之前爱吸烟,后来不吸烟,并深以为戒,可见大事小事,只要有恒心去做,没有不能改变的。 曾国荃的曾孙曾宝慈对曾国藩戒烟的意义说得更深刻,他说曾国藩这一生的学问事业,与日戒水烟有莫大关系,因为戒水烟表示了莫大的决心,在紧要关头撑得住、挺得起。 曾国藩在戒烟上表现出来的毅力和决心,证明在这几处:咸丰元年上恭陈圣德疏的冒不测之威,在靖港失败与在湖口要以死殉职,在祁门坚持不动,在金陵克复前夕,每觉有整个崩溃之感,最后终能渡过难关,遂成大功,其后天津教案处理困难,毅然忍受。 也就是曾国藩在人生中的几次大起大落中,能够渡过难关、屹然不倒,和他戒烟表现的决心和恒心是分不开的。 能成为圣贤不是没有原因的,曾国藩戒烟就是个生动的例子,我们戒烟可能主要原因是为身体,曾国藩则上升到了做人。 想起一副对联:“是命也是运也,缓缓而行;为名乎为利乎,坐坐再去”。 当不了圣贤,戒烟也是难事,忙忙人生,坐下来干啥,坐下吸烟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