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大多数是在“静坐少动”或“不良姿势负重”的情况下发生,这时通常站起来活动一下就会缓解。 但是,还有相当多一部分人的腰痛是在“长时间走路”的情况下发生,这又是怎么回事? 别急,直接进入今天的主题。 我们来了解一下“缓解腰痛”不可忽视的一块肌肉——腰大肌。 【认识腰大肌】 如图,腰大肌是唯一一块从躯干直接连接到下肢的肌肉。 一端连接腰椎,另一端与股骨相连,这也决定了它的一个重要功能:稳定腰椎。 在走路过程中,是腰大肌发挥主要作用来稳定腰椎,完成抬腿迈步。 如果迈步时腰大肌过紧,就无法维持脊柱稳定,出现腰部向前弯曲(如图);当迈步结束后转向支撑时,腰部又向后过伸,导致腰部负荷过多,长时间这样,就很容易产生腰痛。 一、位置与起止 腰大肌,也称大腰肌,为一长梭形肌肉,位于腹膜后,大部分位于腰椎椎体与横突之间的陷沟内,形态类似纺锤状。 大部分以肌齿起于T12~L4锥体和椎间盘边缘处,外侧连接于L1~L4腰椎横突,向下与髂肌共同形成髂腰肌腱,止于大腿根部内侧的股骨小转子。 1、腰大肌的走行跨度长,上段接于胸腰膜,下段与髂筋膜相续,从腰椎跨越骨盆到达股骨。 2、腰大肌为对抗腰部后肌群最重要的拮抗肌。 3、腰大肌协同肌群较少,易发生劳损。 4、腰大肌周围结构复杂,主要有腰椎、椎间盘、腰丛神经(肋下神经、肌支、股外侧皮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髂腹下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生殖股神经),其病变易影响其他结构的功能。 5、腰大肌解剖位置特殊,一般治疗方法不能起作用。 腰大肌有纤维束连结到所有腰椎横突的前侧以及L1至L4腰椎椎间盘的前内侧方。腰大肌与膈肌及骨盆底肌群有重要的筋膜联系,膈肌的左右脚分别附著到L1至L3的前外侧椎体,膈肌脚与其筋膜会覆盖到腰大肌直到它们混入前纵韧带为止,在腰大肌向下行与盆底肌筋膜相连,与联合腱、腹横肌、腹内斜肌产生联系。 若以第二腰椎的横断面来看,腰大肌介于第二腰椎锥体与肾脏之间,腰方肌则在肾脏与第二腰椎横突棘肌之间,对肾脏形成一种保护。 3、神经支配 腰大肌的神经支配有T12~L4 1、腰大肌与髂肌所形成的髂腰肌是重要的屈髋肌, 2、下肢固定时,两侧肌肉同时收缩,可使脊柱、骨盆前屈,单侧肌肉收缩,可使脊柱侧屈旋转。 3、腰大肌拉伸脊柱,维持腰部脊柱稳定性,并使脊柱维持正常的前屈姿势 。 4、腰大肌能够有效调节腰椎曲度,腰大肌对腰段脊柱上下椎骨的相反作用方向,增大了腰椎曲度。 1、腰大肌本身损伤。 腰大肌损伤常见发生在体位突然变更不当或者负荷超限时。例如:跨栏、鲤鱼打挺等具有爆发力动作时,或腰部反复用力扭转劳损,发生腰大肌痉挛、肿大。 损伤着力点主要发生在肌腔隙处、股骨小转子处,其疼痛也就发生在以上两处。病人除疼痛像大腿根部放射外,还具有髋膝伸直、后伸等功能障碍。 2、腰丛神经 腰丛神经由第1、2、3腰神经前支及第4腰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组成。第1腰神经可能接受第12胸神经来的一束纤维。腰丛位于腰大肌后侧,腰椎横突前侧,腰方肌内侧。腰丛组合的形成可有任何不同,一般自第一腰椎前支,分为三支,一为髂腹下神经、一位髂腹股沟神经、另一支为连接第2腰神经生殖的生殖股神经。第2腰神经下肢与整个第3腰神经、第4腰神经的一部分均分成较小的前股和较大的后股。前股合成闭孔神经,后股组成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 1)肋下神经 走行:第12胸椎神经的前支。沿第12肋下缘和肋下动脉伴行,经腰大肌上部、外侧腰肋弓后侧,向下外行至腹壁,穿腰方肌前面和肾后面,至腰方肌外侧缘,过腹横肌起始部的腱膜,进入腹横肌与腹内斜肌之间。分肌支和皮支。 支配:肌支支配腹横肌、腹内斜肌、腹直肌、腰方肌和锥状肌。皮支分布于髂臀部、脐至耻骨联合之间的中间部的皮肤。 损伤症状:肌支支配范围内腹及腰部的不适,包括腹痛,腰不酸困疼痛。皮支分布的髂臀部及小腹部感觉异常。 2)肌支 走行:腰大肌肌支起于第2、3腰神经前支,腰方肌肌支起自第12胸神经至第4腰神经,腰小肌肌支起于第1腰神经,髂肌肌支起于第2、3腰神经。 支配:腰大肌支支配腰大肌,腰方肌支支配腰方肌、腰小肌支配腰小肌,髂肌肌支支配髂肌。 损伤症状:腰部疼痛,活动受限,髋膝伸直、后伸等功能障碍。 3)股外侧皮神经 走行:股外侧皮神经(L2~3)自腰大肌外缘走出,斜越髂肌表面,达髂前上棘内侧,经腹股沟韧带深面至大腿外侧部的皮肤。 支配:股前外侧皮肤。 损伤症状:股前外侧麻木,蚁行感,刺痛,烧灼感,发凉,出汗减少及沉重感等症状亦可出现,以麻木最多见,体力劳动,站立过久可加剧,休息后症状可缓解。 4)髂腹股沟神经 走行:此神经(T12~L1)在腰大肌外侧缘,经髂肌前面走行,入腹股沟管,沿精索的外下侧下降,分布于大腿上部内侧的皮肤。 支配:其肌支,支配髂腹股沟神经所经过的腹壁肌,并发出皮支分布于阴茎根部和阴囊(阴唇)的皮肤。 损伤症状:所支配腹壁肌的痉挛、不适或腹痛以及外生殖器的感觉障碍。 5)髂腹下神经 走行:髂腹下神经(T12、L1)出腰大肌外缘,经肾后面和腰方肌前面行向外下,在髂脊上方进入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继而在腹内、外斜肌间前行,终止在腹股沟管浅环上方穿腹外斜肌腱膜至皮下。 支配:其肌支支配腹壁肌,皮支分布于臀外侧部、腹股沟区及下腹部皮肤。 损伤症状:所支配腹壁肌的痉挛、不适或腹痛、臀外侧部、腹股沟区及下腹部皮肤感觉异常。 6)股神经 走行:股神经是腰丛中最大的神经,发出后,县在腰大肌与髂肌之间下行,在腹股沟中点稍外侧,经腹股沟韧带深面、股动脉外侧到达股三角,随即分为数支。 支配:肌支,支配耻骨肌、股四头肌和缝匠肌。皮支,有数条较短的前皮支,分布于大腿和膝关节前面的皮肤。其终支隐神经分布于髌下、小腿内侧面和足内侧缘的皮肤。 损伤症状:曲髋无力,坐位时,不能伸小腿,行走困难,股四头肌萎缩,髋骨突出,膝反射消失,大腿前面和小腿内侧面感觉障碍。 副股神经 出现率7.5%,在股神经与闭孔神经之间发出,居腰大肌浅面,髂腰筋膜的深面,沿闭孔神经和股神经中间或股神经浅面入股部,分支至股神经的分布区或与股神经的分支吻合。 7)闭孔神经 走行:闭孔神经(L2~4)自腰丛发出后,于腰大肌内侧缘穿出,徇小骨盆侧壁前行,穿闭膜管出小骨盆,分前后两支,分别经短收肌前、后面进入大腿内侧收肌群。 支配:其肌支支配闭孔外肌、大腿内收肌群。皮支分布于大腿内侧面的皮肤。闭孔神经前支发出支配股薄肌的分支先入长收肌,约在股中部,从长收肌穿出进入股薄肌。 损伤症状:大腿内收障碍,大腿内侧皮肤感觉异常。 副闭孔神经 中国人出现率为2.9%,为一小支,起于L3、4腰神经前支的前股,沿腰大肌内侧缘下降,跨过耻骨上支,在耻骨肌深面分为三支:一支进入耻骨肌、一支为关节支、另一支与闭孔神经前支链接。 8)生殖股神经 走行:由生殖股神经(L1、2)自腰大肌前面穿出分支后,沿髂外动脉下降,经腹股沟韧带深面进入血管腔隙,沿股动脉外侧至股部,最后从股血管前壁穿阔筋膜或卵圆窝。 支配:分布于腿内侧和股三角区的皮肤。 损伤症状:腿内侧和股内三角皮肤感觉异常。 生殖支 走行:由生殖股神经(L1、2)自腰大肌前面穿出分支后,在髂外动脉的外侧下降,主干下降经腹股沟腹环、绕腹壁下动脉外侧进入腹股沟管。 支配:分布于睾丸韧带、提睾肌、睾丸腱膜及阴囊(大阴唇)的皮肤。 损伤症状:提睾反射消失,性功能障碍,会阴部皮肤感觉异常。 1、患者内、外、前、后侧放射性麻痛或伴皮肤感觉减退; 2、髋关节疼痛、酸困,活动受限,多在主动屈伸髋关节时疼痛出现或加重; 3、膝关节疼痛不适; 4、腹痛、腹胀、恶心、二便排泄异常;会阴部的放射疼等神经症状; 5、患者髂腰肌体表投影区域有深在压痛; 6、主动直退抬高试验阳性和(或)抗阻试验阳性和(或)腰大肌牵拉试验阳性; 7、或有股四头肌肌力减弱。 8、X线:立位腰椎侧位片可显示腰椎生理前凸变小;立位腰椎正位片可显示腰椎侧弯。 9、CT、核磁:患侧的腰大肌横切面面积小于健侧。 定点: 在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外侧缘连线中点垂直向外下2cm处定一点。 针刀操作: 从定点处进刀,刀口线与下肢纵轴一致,针刀与皮肤垂直,针刀经皮肤、皮下组织,当针刀下有韧性感时,纵行剥离2~3刀,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必要时调转刀口线横行切割2~3刀,切断部分髂腰肌,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由于久坐的习惯,通常会导致腰大肌过紧而无法发挥作用,因此我们从放松、拉伸腰大肌,强化背部、臀部力量方面入手,改善长时间走路的腰痛问题。 1、手法放松 仰卧位屈髋屈膝进行,找到位置后,嘱咐患者膝盖向胸口抬起,感受到手下腰大肌收缩即可。建议专业人士操作。 2、拉伸 弓步,拉伸后侧腰大肌,注意收腹,臀部向前用力,骨盆向对侧轻微旋转。 3、腰大肌募集(1)—屈髋屈膝 仰卧,手放到腰部,一侧下肢缓慢进行屈髋屈膝动作,注意保证腰部稳定,手上的压力尽可能不要改变。 4、腰大肌募集(2)—屈髋伸膝 仰卧,手放到腰部,一侧下肢缓慢进行屈髋伸膝动作,注意保证腰部稳定,手上的压力尽可能不要改变。 5、“小燕飞”—强化背肌 俯卧位,四肢向外伸展的同时抬起,强化背部力量。 6、臀肌练习 骨盆固定在治疗床沿,腰-骨盆保持稳定,一侧下肢伸髋屈膝抬起,增加臀大肌的募集效率。 【与“腰大肌”相关的其他问题】
腰大肌是在脊柱和下肢之间主要支撑的绷绳,它连接了上部与下部,呼吸与走路,并以复杂的方式与其他局部肌肉共同作用来稳定各种运动。 你的“腰大肌”还好吗? “知痛团队”秉承“知(zhi)痛--治(zhi)痛、止(zhi)痛”;知痛--解病因,剖机制,理脉络;知痛--结构入手(解剖),功能入脑(生理病因),分析入心(定位查体),诊断为证(影像),医技为能(针刀与手法),大爱为法,以德为先的理念。 “知痛”秘制膏药,效果显著,订货可联系18910551756 咨询: 电话:五洲 18910551756 Q Q:2307759587 微信:1891055175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