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绩:我也没什么,不过是大唐第一诗人而已

 澗雲風子 2019-04-25

王绩是谁?→→王通的弟弟。

王通又是谁? →→王勃的爷爷。

 王勃是谁? 

↓↓↓

麻烦去把《滕王阁序》背三十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背二十遍。一般介绍王绩得拉出他这个侄孙子来,大家才会恍然大悟:哦……也就是说,王绩是王勃的叔爷爷!

然而这个王绩又是干什么的呢?最简单的回答,也是个诗人。他经常被选用的一首诗大概就是那首《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在《新唐书》《旧唐书》上是被列入隐逸传的,说直白点:隐士。

他可不是一般的隐士,他还是一个爱写诗的隐士。隐士+爱写诗应该等于陶渊明。没错,他的偶像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种豆南山,王绩躬耕东皋。陶渊明有避世的《桃花源记》,他有杜撰的《醉乡记》。陶渊明有《五柳先生传》,王绩有《五斗先生传》。

陶渊明爱喝酒,王绩也爱喝酒。爱喝到什么程度呢?别人当官为了天下为了政绩,而王绩却为了酒再三出来当官。

他三次出来当官,一次因酒主动辞职,两次为酒而工作。王绩第一次当官是在隋朝,先是在中央任职,嫌弃中央管得的太严。

主动要求下放到南方的六合县,天天喝酒不好好工作,结果被人弹劾。不等人家动手,他把领的工资留下,深夜驾一叶小舟,不告而别。

到了唐朝的时候,他又出来当官了。当官的理由是唐朝的公务员有一项福利,每天供应三升好酒。

免费酒估计喝来喝去老是一个味,王绩喝烦了,干脆辞职,理由是脚病。

但过几年他又出来当官了。这次是因为他听说管音乐的焦革善于酿酒,就主动要到这个部门上班。

王绩简直如鱼得水,以官谋酒,一直喝到这个下属死了,下属的妻子也会酿造,继续为他供酒,好景不长,这个妻子也死了。

王绩感叹一声:“这是上天不让我喝酒了啊。”然后就辞职回家了。

这是正史里王绩的形象,也是王绩想让别人看到的形象。

但这不是真正的王绩。真正的王绩才不是这样的。

王家是个世家大族,是书香门第。王绩的理想是建功立业,他无所不学,就为了等待皇帝召唤,登台拜相。

他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受到隋朝权臣杨素的赏识,二十多岁就出来做官。按说应该走上一条正规的光明大道,但为什么后来跑偏了呢?

他二十多岁出来当官的时候,是个九品小官,本职工作就是校对图书。官虽然不大,秘书省位在中枢,靠近皇帝,搞不好就能混出个名堂来。

但很可惜,他的老板是隋炀帝。隋炀帝最烦别人提意见,他说:“谁给我提意见,我就弄死他。”有个叫崔民象的劝他不要南巡江都,就被他割掉下巴……

面对这样的领导,王绩怎么敢提意见?

所以他的诗里写满了恐惧:“有用虽自伤,无心复招疾。不如山上草,离离终保吉。”

他出于远离灾害的目的才离开了首都,自请到县城去任职。但是没有想到在这里还被各种举报。

他想说又不能说出来,只能托名好酒,不慕功名,小舟从此逝。

他把自己比作断了根的孤蓬,完全没有一点喝酒的潇洒。

他弟弟问他怎么样,他说有酒喝,恐怕也是强颜欢笑之词吧。再多的苦,也只能自己吞了。

这些年消磨了他所有的英雄气,这一生彻底放弃将相的梦想。他说礼乐诗书都是束缚人的东西,所以“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

大丈夫,不为良相,便为名士吧。回到乡下,他自己动手酿酒。不仅如此还写了两本心得:《酒经》和《酒谱》。

当时的风水大师李淳风看到他的著作,激动的说:“你是酒类方面的司马迁啊,填补了当前学术空白啊。”

在乡下,自己的地,不用交房租,家里还有仆人——似乎不多,但足够他使唤。

也正因为此,他才能在乡下过得优哉游哉。

他的主要是工作就是酿酒、喝酒,处处给人炫耀自己的酿酒方法。

酒酿好了,他就召唤朋友过来坐坐。找不到朋友也不勉强,就自己喝。

归隐后,王绩再没有走向世俗。但他的诗却横空出世。他的诗中有惆怅,有落寞,有从容,有无奈,有仰天长啸,也有仰天大笑。

公元644年,王绩重病,预料到自己命不久矣,给自己写了墓志铭,并嘱咐家人薄葬。

王绩一辈子喝了太多的酒,却越喝越清醒;王绩和陶渊明也不一样,陶渊明饮下的是魏晋风度的最后一杯,而王绩举起的,则是大唐气宇的第一杯。

他喝了一辈子酒,也越是对事情更具清醒。正如其所行为伴隐于世,保持风骨,独饮自酌,自有性情。

来,干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