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向军:凭什么规定“最佳立意”?

 三驾马车1966 2019-04-25

刘向军

高考作文时,考生最怕什么?

考生最怕自己的作文立意不是评卷者所认定的所谓“最佳立意”!当然,更糟糕的是自己的作文立意连“次佳”也算不上,成了偏题或者跑题的作文。

考生辛辛苦苦奋笔数百字,常常被评卷者轻轻的一句“偏题”就给枪毙了。这种情形在所谓的“新材料作文”之前,发生得太多了;而今,即便是有了所谓可以多角度立意的“新材料作文”,这种情形也没有太大好转。

考场上,面对命题材料,考生们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地思考的是:命题大老爷到底想让我说些啥呀?!

考试后,看到所谓的优秀作文,看到所谓的“最佳立意”,考生常不免气得死去活来、仰天长叹:原来这就是“最佳立意”吗?原来想让考生这样来立意啊?

对一道开放性的材料,凭啥非得有一个“最佳立意”呢?高考作文到底要考查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呢,还是重点在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呢?语文试卷前面的论述文、文言文、古诗、小说、人物传记对阅读能力的考查还嫌不够吗?!

最可奇怪的是,高考各个学科各道试题几乎都是有“参考答案”的,虽然它其实从来不是“参考答案”,而是实际上有着生杀予夺功能的“标准答案”;但奇怪的是偏偏面对分值高达60分甚或70分的作文题,命题者连“参考答案”也不提供了,完全是一言不发。——有本事的话,命题者提供一下所谓的“最佳立意”可乎?!或者,命题者也从几个角度哪怕两个角度提供两篇范文作为“参考”可乎?!命题者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不提供“参考立意”或“参考范文”,意在让考生的作文写作更有个性、更有灵性、更有多元性。可问题是,高考评卷者能这样评吗?会这样评吗?敢这样评吗?评卷者一定会手握“最佳立意”这把尺子,来对所评的试卷进行标准化、程式化、规范化的快速衡量。更可气的是:评卷者们被要求绝不允许把“最佳立意”示人,绝不允许把所谓的“高考样卷”示人;违者取消评卷资格,甚至移交司法部门处理!——难道高考作文评卷就是这样见不得人的暗箱操作?!考生对高考作文的评分参考是什么,什么作文好,什么作文不好,还有没有知情权?!

材料作文的立意本身无所谓佳与不佳,关键在于针对某一个立意是否写得深刻、写得独特、写得充分。任何一个所谓的“最佳立意”都可能写成一篇庸文,而任何一个所谓的“次佳立意”甚至所谓的“偏题立意”,也都可能写成一篇佳作。

2016年高考新课标卷1语文作文题为例,命题者能否把所有“正确”的“参考立意”都提供出来呢?对古诗鉴赏中高深莫测的思想情感分析题不是还可以提供“参考答案”么?2016年高考作文评卷又会把什么立意定为“最佳立意”呢?——能公开告知千万考生么?这可是60分的一道超级大题啊!这些问题肯定是无人回答的。根据若干不代表高考评卷组的名师、专家公布的一些审题分析来猜测,估计这幅漫画的“最佳立意”或许会被定为:莫以分数论成败;健康成长比分数更重要。

如果这个猜测不错,与此“最佳立意”相异的立意可就命运堪忧了。高考甫一结束,网上就出现了若干自称是零分作文的考场作文,这当然是民间人士场外高考的下水文。除此之外,更有民间段子手们推出的各具异彩的或语段或全文的下水文。老实说,在这些语段或全文中,绝大多数表现得灵气横溢,创意十足,见解独到,文采飞扬,都可以得高分。每读到这么漂亮的文字时,心里就不免一阵阵发颤:何时我们的考生在考场上也可以这么神思灵动地激扬文字呢?为什么场上作文与场外作文的差别这么大呢?

又读到一线语文教师邹天顺所写的一篇在网上广为传播、好评如潮的下水文:《教育,不能缺失了“掌痕”》。此文的内容不必说了,随便百度一下都可以读到。从世人的海量点赞和夸赞点评来看,非此文不足以得满分。那么,问题来了,单就标题来看,此文就已经给高考命题者脸上来了一“掌痕”。如果把此文放在高考评卷场上,它会是什么命运呢?它能是48-60分的一类文么?绝不会,它当然会被归于0-15分之间的“偏而又偏”的四类文!

我想重申上述的主要观点:对高考场上的开放式材料作文而言,多种立意本身多数情况下无所谓佳与不佳,对立意的阐释才有深与浅、高与下、优与劣、佳与次的问题。

凭什么要把你对材料的理解定为一尊呢?还以2016年的漫画材料为例,所谓的“莫以分数论成败”啦,所谓的“健康成长比分数更重要”啦,这样的论断当然是有道理的,但如果把这定为“最佳”甚或唯一,则可笑么?荒唐么?虚伪么?欺人么?自欺么?——人人真诚地说着违心的话,以求获得作文高分来“多得一分,干掉千人”,我们的考生就这样被现实生活与高考写作撕扯与扭曲着。

2016.6.1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