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是如何形成的?

 江山携手 2019-04-25

《诗经》是如何形成的?

《诗经》是如何形成的?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作品,计三万九千二百二十四字。《诗经》原称《诗》《诗三百》《诗三百篇》。汉代儒家学者把它尊为儒经,改称《诗经》。

《诗经》产生的地域广阔,或出于王都,或出于各诸侯国。产生地区大约在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河南、湖北北部,主要是黄河流域,旁及江、汉流域。就作者而言,有贵族,有官吏,有草野平民。

《诗经》的汇集有采诗、献诗两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班固《汉书·艺文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汉书·食货志》)“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国语·周语》)自上而下地采诗,自下而上地献诗,两者直接的目的是“观风俗,知得失”和讽谏,当然,也不排除声色娱乐的要求。各地诗歌汇集京师,经过编辑整理,形成《诗经》。《诗经》是如何形成的?


《诗经》的编订、整理有“孔子说”和“非孔子说”两种。“古者诗三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史记·孔子世家》)从宋代开始,许多学者认为在孔子之前,《诗三百篇》就已经定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游鲁观周乐,鲁国的乐工为他演唱《风》《雅》《颂》,这个编排的次序与今本《诗经》相似。孔子当时尚不足十岁,可见不是孔子删定的。因此,大家认为,《诗经》的编订工作,乃出于周王朝的乐师、乐工们之手。不过,孔子曾将《诗经》作为政治伦理、美育以及博物学的教科书,对《诗经》十分重视是毫无问题的。

《诗经》流传到汉代有两种本子,一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的,称今文《诗经》,一是从孔子故居墙壁中发现的先秦古本,称古文《诗经》。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其中三家传习今文《诗经》,即鲁人申培传习的“鲁诗”,燕人韩婴传习的“韩诗”,齐人辕固生传习的“齐诗”。鲁人毛亨和他的后学传习的古文《诗经》,称“毛诗”。前三家传习的今文《诗经》先后失传,只有“毛诗”流传至今,故《诗经》亦称“毛诗”。

东汉光武帝时,卫宏为“毛诗”作序言,人称“毛诗序”。“毛诗序”有大小之分。冠于全书的序言称“大序”,每篇前类似题解性质的短文称“小序”。“毛诗序”的特点是以史证诗,在讲诗时,提出了一些理论问题,如比兴、美刺等,对后世文学思想发展有较大的影响。《诗经》是如何形成的?

《诗经》是如何形成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