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脉络,文化瑰宝——我国古玉器发展之夏朝玉器

 斗柄 2019-04-25



与史前玉器相比,夏代玉器中的璧、琮、璜等礼仪玉已经明显衰微,在二里头遗址甚至已经找寻不到或很少见到它们的踪迹。但夏代玉器的戈、璋、刀、钺、柄形器、圭等礼仪玉器器形明显增多,有的是首次出现,并在二里头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夏代玉器造型特征表现为:多大件礼仪玉,少小件饰玉;多管、柱形饰,少玦、佩、坠片状饰玉;多扁平几何造型,少立体动物造型。史前玉器的许多造型还是模仿某些动物、人物等现实生活中的物象,如红山文化玉猪龙、良渚文化的鱼形饰、凌家滩的玉人等。

到了夏代,玉器的创造基本走出了对自然物象的直接模仿,依据人们生活的需求而进行造型及细部处理。夏代玉器在造型上趋于程式化,器形大而薄,以几何直方形仪仗、兵器为主,造型优美,大多数光素无纹。柄形器为创新玉器,在玉器边缘装饰齿扉或安柄,并镶嵌异物,这表明夏代玉器有自己独特的造型风格,也反映出夏代玉器处于中原玉器的开创阶段。

夏代玉器以规整的几何形为主要造型,这与玉器的文化寓意有密切联系。许多玉器都有特定的寓意,并往往借助于造型、体量、尺度、色彩或纹饰来象征性地喻示伦理道德和社会等级观念,几乎每件玉器都代表了一定的政治和宗教意义。而夏代玉器规整的造型、狰狞的兽面纹,表征了统治权威的不可侵犯与宗教祭祀的庄重肃穆。

夏王朝是经过血雨腥风的长期战争才得以建立和巩固起来的,这也可以从出土的夏代玉器的器形得到验证。夏代玉器中兵器形玉器占了重要地位,基本没有发现容器类、像生类器物。这种突出“玉兵”的现象使夏代玉器非常鲜明的特点,是氏族社会末期社会战乱的实景。“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二里头遗址所出玉戈、玉钺和玉刀,只是形制似兵器,而非真正的兵器,是以“仪仗兵器”形式出现的,战争与征服的特殊文化形态,是促使王权强化的主要精神力量。

而且这类扁方形玉兵仪仗器呈现出体型宏大、器形对称与平衡、器身尖锐、器体变薄的趋势。部分玉刀、牙璋、玉戈长度超过了前代,但厚度却变薄,刀和牙璋的厚度甚至只有0.5厘米,与硕大的体型相比出现绝对的反差,表明这种大而薄的玉器已经达到新石器时代以来石器制作技术的极限。

玉刀,是生产工具石刀的延续,最长的1件玉刀刃宽达65厘米,且无使用痕迹,只能是仪仗器;玉戈应是龙山文化玉戈的延续,其援部无中脊,还保持前者的造型特点。玉戈器形之大,实属空前,是典型的礼仪仪仗用器;玉钺当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玉钺的延续,但其造型变得繁复,即由原来的直刃或弧刃,变成四连刃。这种短形四连刃的砍杀力较之前威力更大,因着力面积与压强成反比;牙璋体长一般也在50厘米左右,最大的一件体长达到54厘米。

由于这些仪仗玉兵器外形超出了器物的实用需求,因此,它们更侧重于作为祭祀、礼仪等庄重和严肃场合的用玉。这些玉器以片状、长条状的几何形体居多,显示出夏代先民玉器制作的平面意识。夏代玉器的器物造型除器形大而薄的特点外,还具有下面两个特点:

一、是注重对称。夏代玉器在整体构形时,为补充直方形在美观上的相对不足,常在两端装以繁复的齿扉、饰以细线纹饰,它们均成对出现,且左右对称。如戚、钺、牙璋、刀和戈上的齿扉装饰上下左右均对称。这几种器物当中,牙璋上繁复的齿状饰最讲究对称,显得华美异常。

二、是轮廓和线条流畅,富于动感。2002年在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1件绿松石龙形器就是一例。此器的龙头较托座微微隆起,略呈浅浮雕状,为扁圆形巨首,吻部略突出。以3节实心半圆体形的青、白玉柱组成额面和鼻梁,绿松石质蒜头状鼻端硕大醒目。两侧弧切出对称的眼眶轮廓,梭形眼,轮廓和线条非常富于动感。另外,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1件玉锥形器整体造型轮廓和线条都极为简练明晰,飘逸灵动。

夏代玉器的造型在继承中更注重创新,突出强调了玉器的礼仪性功能。如牙璋、玉刀和玉钺在造型上讲究对称和规整,器形普遍大而薄,具有古朴庄重的艺术特性,一方面表达对神的敬意,另一方面则是人自身权力和身份的象征,蕴含着礼的精神特质,且与当时的“尚兵”习俗紧密联系。造型的表达也能与时俱进,轮廓和线条流畅,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理性创造精神和感性生活情趣。夏代缺少容器类玉器的情况也表明当时的治玉技术还不很成熟,工艺特点尚未完全脱离石器制作技术的局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