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茯苓甘草汤方证

 厚德载物乾 2019-04-26

茯苓甘草汤方:茯苓二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生姜(切)三两。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方解〗本方也是桂枝甘草汤变方,即桂枝甘草汤加茯苓、生姜而成。茯苓伍生姜治呕及心悸,合桂枝、甘草则治表不解里有水气之证,症见呕而小便不利、心下悸者。

【歌诀】茯苓甘草为变方,仍出桂枝甘草汤。苓姜治呕和心悸,解表利水是其长。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解读〗分析文义,本条有漏字处,即“伤寒,汗出”后,似脱漏“脉浮数,小便不利”七字,“不渴”后侧漏“而呕”二字,不然则无法理解。本条大意应是:太阳伤寒证,里有停水,治疗用发汗解表而表不解,则呈外寒里饮证,对于这种证,若脉浮数,小便不利而渴者,宜五苓散主之:若不渴而呕者,宜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第356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解读〗水停心下,常出现心悸,因此本条所说厥而心下悸,是因水饮逆迫心下所致。治疗应先用茯苓甘草汤来治水,水去则厥自然而愈。如果不先治水饮而只是治厥,不但厥治疗无效,而且造成水浸渍于胃,胃内水饮过多而形成下利之症。

后世医家喜把疾病分为内伤、外感两类,对于失眠、心悸归为虚劳,治疗注重补五脏、气血,却往往忽略外邪和里邪,使病拖延不愈,宜注意。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太阳太阴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要点: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呕逆者。本方证常见于失眠而心悸者。对神经官能症出现本方证,增量茯苓加生龙牡有良效。

如刘渡舟医案:闫某,男,26岁。患心下筑筑然动悸不安,腹诊有振水音与上腹悸动,三五日必发作一次腹泻,泻下如水,清冷无嗅味,泻后心下悸动减。问其饮食、小便尚可,舌苔白滑,脉象弦。辨为胃中停饮不化、与气相搏的心悸病证。其胃中水饮顺流而下趋肠道则作腹泻,泻后水饮稍减,故心下悸动随之减轻,然去而旋生,转日又见悸动,当温中化饮为治:茯苓24克,生姜24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结果:服药3剂,小便增多,而心下之悸明显减少,再进3剂,诸症得安。

解读张仲景医学

经方六经类方证

第2版

主编:冯世纶,张长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