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书法超绝,他的儿子“七郎” 为何还劝他改体?

 史家之韵 2022-03-18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因此又被人称为“王右军”。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被后代尊为“书圣”。

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千百年来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这么一个书法超绝的人,却出现了一件有趣的事,即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向他提出了改体,这是怎么回事呢?

王羲之出生于东晋的名门望族,其父王旷也是一个书法高手,在他们这个王氏书法世家,不仅出现了父子争胜,兄弟竞技,还出现了夫妻比试,姻亲较量的书法大比武,这不仅在我国的书法史上较为耀眼,在世界艺术史里也是独一无二的。

这其中,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又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书法大家。这对父子也被后人并称为“二王”,也有人把王羲之称为“大圣”,王献之为“小圣”。

王献之在这个书法世家里,最具禀赋,他从幼年起,就受到其父王羲之的悉心传授和指导。

据说,王献之为了测试王献之的笔力,就从背后出其不意地去拔他的笔,结果竟没有拔动,叹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王羲之代表作《兰亭集序》

王献之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而且敢于创新,不为其父影响,他的字甚至在笔势与气韵上超过了其父王羲之。

北宋时的书法家米芾[fú]称赞王献之“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这就是指王献之在草书上的“一笔书”的狂草。

相传,王献之有一次外出,看到馆墙外新涂的白色墙壁很干净,便拿了帚沾了墨写了方丈大的字,因字写的好,观者如云。王羲之看到后也赞叹不已,并问是谁写的,众人回答:“七郎”。

王献之的书法思想高超,很有远见,他曾劝其父王羲之改体,当时他才不过十五六岁。王献之认为万事贵在变通,字字独立的草书不能表现出更宏大的气势。

王献之草书《中秋贴》

在深入研究之后,王献之认为草书和行书之间可以找到突破“往法”的途径,他乃建议父亲应当“改体”。

王献之不仅尝试突破往法,而且也想超越其父。《论书表》中记载,谢安曾经问王献之:“你的书法比起王右军的如何呢?”他回答说:“肯定要超过我父亲!”

《书谱》中叶记载了一个故事,王羲之去京城前,临行题壁。王献之又偷偷地把其父写的字抹掉,重新写过,并自以为写得不错。

后来,王羲之回到家中看见了,感叹地说:“我去的时候看来是真的大醉了啊。”王献之听到后内心惭愧不已。这则传闻足以说明王献之虽然有志与其父争胜,却也有自知之明。

王献之行书《鸭头丸帖》

王献之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行书以十五个字的《鸭头丸帖》为代表,草书名作则为二十二个字的《中秋贴》,清乾隆帝还把《中秋贴》列为“三希帖”之一,视为国宝。

王献之是魏晋时期书法家群体中较为晚出的一位,这在客观上也为他带来了“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机遇。

因此,王献之并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尤其是以冲破古法的“破体书”而独傲书坛,最终取得了与其父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