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狐惑

 猪王小屋 2019-04-26


今言狐惑为特殊痹之一,是按特征分类的风湿病三级痹病。认为是因湿热毒邪内蕴,循经上攻下注或闭阻 经络,日久脏腑亏虚,引起以口、咽、眼、外阴溃 烂等为主要表现的痹病。”索其源所起,或是隋时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其在伤寒病诸候下中列有伤寒狐惑候。而唐时孙思邈发扬之,其在《备急千金要方》论有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云。其后发展,渐渐狐惑被认为是伤寒致病,湿热毒蕴,而最终归于风湿痹病,殊失仲景原旨,而今之狐惑已非昔之狐惑。狐惑首出,其在《金匮》,张仲景在“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篇曰:“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明显的时张仲景所言的狐惑,状如伤寒,但肯定不是伤寒。时人皆谓其为虫病,其实便是今所言之病菌感染。《衍义》曰:“狐惑病,谓虫蚀上下也。应该说这个认识是相当正确的。吴谦云:“狐惑,牙疳、下疳等疮之古名也。”其说,有一半是对的。考狐惑,或云惑为𧌒皆取伤于男女欢爱之义也。二八女子体如酥,腰中仗剑斩愚夫。此之谓也。思狐惑乃性病也,自然不是伤寒,也不能归于风湿痹症。因此,吴谦认为,蚀于阴者下疳也,即发生在男女阴部的早期梅毒和筋疝。是相当准确的。也或因其症状犹如鬼魅,故言狐,取其妖所乘之意罢了。而蚀于喉者,当是男女过度纵欲而致肾气极虚弱,肾脉贯喉联结舌根,病菌沿肾脉侵蚀喉咙,或致黏膜损害而失声,故言惑。

狐惑之治,医者皆谓《金匮要略》辨证治疗狐惑谓:蚀于上部则声嘎,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四个组成部分。而吴谦很疑惑:“外治之法,苦参汤、雄黄散解毒杀虫,尚属有理。内用甘草泻心汤,必传写之误也,姑存之。”其实吴谦是不需要疑惑的。《金匮要略心典》便承《金匮》论治本病,并详解曰:甘草泻心,不特使中气运而湿热自化,抑亦苦辛杂用,足胜杀虫之任,其苦参、雄黄,则皆清燥杀虫之品,洗之熏之,就其近而治之耳。 尤怡注意到甘草是敏锐的。今治疗梅毒皆用青霉素或者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四环素、红霉素等。实际上甘草泻心汤方中甘草加上姜黄连,基本上便是中药中的青霉素了,杀菌消炎,所以为狐惑治疗首选。黄芩、人参、大枣补中益气,半夏安神。故唐宗海云:“余亲见狐惑症胸腹痞满者,投此立效,可知张仲景之方无不贯通,真神方也。”

甘草泻心汤治疗狐惑有验,自然不当独于“蚀于上部则声嘎”时用之。涵泳仲景文句,颇疑“蚀于上部则声嘎”后当是句号为断,乃接于上而言症状,非续于下以言施药条件。如此“甘草泻心汤主之”便是狐惑内治必须,惟后“蚀于下部”或“蚀于肛者”增加采用外治之辅助治疗。而赤小豆当归散当是预后调理之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