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皮肤组织病理学体系化课程学习笔记(五)——黑素细胞肿瘤的诊断(上)

 CandyMint 2020-11-05

在 4 月 23 日上线的皮肤组织病理学体系化课程中,徐秀莲教授为我们讲述了黑素细胞肿瘤的诊断。

小衡分享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郑强老师的学习笔记,内容较多,笔记将分成上下两篇发送,本期为上篇。希望下次你也能和我们一起分享~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病理科 郑强

皮肤组织病理学体系化课程

第五讲

黑素细胞肿瘤的诊断

一、 良性黑素细胞肿瘤

1、单纯性黑子

  • 是最常见的黑素细胞损害;

  • 皮损为境界清楚的棕色至黑色均匀的色素沉着斑,直径为 1-5 mm;

  • 常在儿童期发病,妊娠期增多;

  • 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与光照无关。

组织学

  • 棘层增厚,表皮突规则的延长;

  • 基底层黑素细胞增多,不成巢;

  • 一般无日光弹力纤维变性;

  • 若黑子与交界痣共存,称为黑子交界痣。

2、日光性黑子

  • 又称老年性黑子、老年性雀斑和肝斑;

  • 见于曝光部位,如前臂、手背和面部;

  • 皮损为不规则的浅棕色至深棕色的斑疹;

  • 直径为 0.1-1.0 cm。

组织学

  • 角化过度,表皮突延长,呈芽蕾状;

  • 基底层黑素、黑素细胞数目正常或稍增加,胞核轻度深染;

  • 乳头层见噬色素细胞和日光弹力纤维变性;

  • 当皮损消退时,真皮乳头层见苔藓样炎细胞浸润—扁平苔藓样角化病。

3、 色素斑

  • 唇黑斑、生殖器黑斑、甲床和甲母质色素斑;

组织学

  • 棘层轻度增厚;

  • 基底层色素明显增加,尤其是皮突处明显;

  • 黑素细胞数量正常或轻度增加;

  • 真皮乳头层见少量噬色素细胞;

  • 与炎症后色沉鉴别:基底层黑素增加,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内噬色素细胞增加,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和血管扩张。

4、斑痣

  • 又称点状雀斑样痣;

  • 可出生即有,多在 1 岁发生;

  • 表现为浅棕色至褐色斑的基础上出现多个聚集的色素斑和小丘疹;

  • 与 Becker 痣比:无毛发增生;

  • 色素斑和丘疹可呈交界痣、复合痣或皮内痣改变;

  • 其余皮肤可正常、痣样或单纯性黑子的表现。

5、痣细胞痣(普通痣)

  • 交界痣:境界清楚的棕色至黑色斑,类似黑子,见于任何部位;儿童期或成年早期出现;之后成熟变成复合痣,最后为皮内痣;

  • 复合痣:儿童和成人最常见类型;从轻度隆起至圆顶状或息肉状;黑色或棕黑色;偶有毛发生出;

  • 皮内痣:圆顶状结节/乳头瘤样结节/带蒂的结节,皮色或黑色。

组织学

  • 交界痣:真表皮交界处见散在的痣细胞巢,位于皮突处;细胞卵圆形至立方形,胞浆透明,含有黑素颗粒;有丝分裂相极少或无。

  • 复合痣:真表皮交界处及真皮内见痣细胞增生,成巢或散在分布,有成熟现象,浅层痣细胞含色素颗粒。

  • 皮内痣:痣细胞位于真皮内,成巢或散在分布,有成熟现象。

6、Spitz 痣

  • 好发于儿童和年轻人;

  • 为粉色或皮色丘疹或结节,早期为斑疹;

  • 好发于面部和四肢,尤其好发于小腿;

  • 多数单发(直径 <1 cm),偶见多发;

  • 临床易诊断为化肉、血管瘤、皮纤瘤和普通痣细胞痣;

  • 多为复合痣, 20% 为皮内痣,5-10% 为交界痣;

  • 呈圆顶状,界限清楚,明显对称。

组织学

  • 由上皮样细胞或梭形细胞或两者混合构成;梭形细胞为主,成束状排列,垂直表皮分布;上皮样细胞可呈多核及奇特形状,排列成巢和群集存在,彼此不粘附;胞质偶呈毛玻璃状;

  • 有成熟现象;交界处人工裂隙;

  • 常见 Kamino 小体。

7、色素性梭形细胞痣(Reed 痣)

  • 曾认为是 Spitz 痣的 一种变异型;

  • 认识该病的重要性在于:临床和病理上易误诊为黑素瘤;

  • 临床具有特征性:境界清楚深色丘疹,通常近期出现,常见于年轻人的大腿,直径<1 cm,女性多见;

  • 为交界痣或复合痣;界限清楚,对称;

  • 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呈束状相互交互排列;

  • 通常细胞内含大量色素,见多数噬色素细胞,可见 Kamino 小体;有成熟现象。

8、Meyerson's 痣

  • 皮损中央是色素痣,周边有皮炎湿疹样改变;

  • 伴瘙痒、红斑和脱屑;

  • 可多发;

  • 位于躯干和四肢近端;

  • 皮炎可消退,痣不消退。

组织学

  • 色素痣伴亚急性海绵水肿性皮炎改变;

  • 表皮呈银屑病样增生;

  • 浸润细胞内见多数 Ec;

  • 炎细胞移入表皮。

9、晕痣

  • 真皮内有致密的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其间散在噬色素细胞;

  • 色素痣通常表现为复合痣,痣细胞巢或单个痣细胞散在于炎症细胞间;残余的痣细胞通过 S-100 显示;

  • 痣细胞轻度异型;

  • 周围白斑处基底层黑素细胞及黑素缺如。

10、复发痣

  • 又称假性黑素瘤,是良性痣切除不完全后而形成的不典型黑素细胞损害;

  • 表现为形状不规则、颜色不均匀的色素斑;

  • 常见点彩状黑色区;

  • 皮损境界清楚,以不超过瘢痕区为特征。

组织学

  • 表皮真皮交界处痣细胞单个和巢状分布;

  • 真皮发生纤维化,瘢痕内见散在的痣细胞;

  • 真皮深部或疤痕的边缘见痣细胞巢;

  • 真皮乳头层见慢性炎细胞浸润和噬色素细胞。

11、发育不良痣

  • 又称非典型痣或 Clark's 痣;

  • 皮损通常比普通痣大(>5 mm);

  • 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

  • 颜色不均匀(棕色、深棕色和粉红色),部分皮损周围有红斑;

  • 表面有些鹅卵石样改变。

组织学

  • 可为交界性或复合痣;

  • 有 4 个组织学特征:

    1、表皮内黑素细胞呈黑子样增生;

    2、细胞学异型;

    3、基质反应;

    4、结构学异常;

  • 基底层痣细胞增生,超过真皮内痣细胞范围 - 肩带现象

  • 单个痣细胞延基底层分布,或成巢,形态和分布不规则,位于延长的皮突顶部及侧缘,可发生融合 - 融合现象

  • 细胞学异型:一般不典型与正常细胞混合出现;

  • 基质反应:包括乳头层嗜酸性板层状纤维化,片状淋巴细胞浸润和噬色素细胞;

  • 真皮痣细胞为普通痣细胞,成熟现象不明显。

12、太田痣

眼颧部褐青色痣

  • 表现为单侧发生的境界不清的蓝灰色斑;

  • 好发于眼、上颌等三叉神经分布区;

  • 60% 的巩膜和结膜受累;

  • 50% 出生时发生;其它大多在青春期发生;

  • 持久存在,不消退。

组织学

  • 表皮内色素增加,黑素细胞增加,但无交界活性;

  • 真皮中上部见富含色素的梭形、两极或树突状黑素细胞,簇集分布,多与皮面平行;有时包绕附属器。

13、蓝痣

分型:普通型和细胞型

  • 普通型:常见,好发于四肢,为圆顶状、蓝黑色或蓝色的斑疹或丘疹;

  • 细胞型:50% 见于骶尾部和臀部,为圆顶状丘疹或结节;直径 1-2 cm 或更大,蓝灰色、蓝黑色或黑色。

普通蓝痣

  • 肿瘤位于真皮中上部;

  • 由细长或树突状穿插于真皮胶原束间的痣细胞构成;含色素量不等;

  • 可见噬色素细胞;

  • 基质常发生纤维化(硬化性蓝痣);

  • 表皮一般正常,偶有联合痣改变;

  • 蓝痣共同特征:无成熟现象。

细胞型蓝痣

  • 表皮一般正常;

  • 肿瘤位于真皮内,境界清楚,可累及皮下脂肪;

  • 肿瘤由两类细胞构成:

    A:饱满的梭形细胞,胞质淡染,圆形或卵圆形泡状核,核仁小、不规则;

    B:细长的两极样或树突状黑素细胞,含有不等量的黑素颗粒;

  • 基质常发生硬化。

14、先天性色痣

  • 交界痣、复合痣和皮内痣;

  • 角化过度,棘层增厚,呈乳头瘤样增生;

  • 真皮内弥漫痣细胞浸润,并累及皮下脂肪间隔;

  • 表浅痣细胞色素明显并见有丝分裂;

  • 常累及皮肤附属器、立毛肌;

  • 常发现神经间隙受累,血管壁和淋巴管壁浸润;

  • 最主要的一个特征是:单个痣细胞侵入真皮网状层胶原纤维和皮下脂肪间隔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