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维这诗无一生僻字,却用一种最高级技巧,短短20字足见诗佛功力

 美诗美文的世界 2020-07-09

“思乡”对世人而已,是一种再普遍不过的情绪;“思乡诗”对古代文人而已,也是一种再寻常不过的题材。思乡诗的数量之多不亚于任何一种诗体,能脱颖而出令世人记住的,却不过数十首。这些佳作之所以能被世人记住,唯一的原因不过一个“真”字,真挚的感情,发自肺腑的字句,总是令人动容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85岁的贺知章的乡愁,感动了世人千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49岁的唐代诗人宋之问,以戴罪之身逃回家乡时所作,字字珠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17岁的王维,在重阳节思念故乡兄弟之作,从此佳节思亲成了世人心中一抹挥不去的愁。

这些经典这作,有的年迈和年少对比,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是用叠字,各有各的技巧。而小编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这首王维的思乡之作,用的却是一种最高级的技巧,短短20个字足见诗佛功力,就是王维这首《杂诗三首.其二》。

《杂诗三首·其二》

唐代: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对于客居他乡的游子,总是希望想尽一切办法,探听一些家乡的消息。一般而言,家书是最重要的获取消息的途径,所以有“家书抵万金”的说法。第二个途径,就是要偶遇家乡的人。古代人口流动性小,从意义而言,能偶遇同乡知道家乡的消息,就显得特别珍贵了。

诗的首句“君自故乡来”,就是妙笔,如破空而出,一股兴奋而又欣喜的感情,跃然纸上。这短短5个字,诗人似信手拈来的一句,朴实自然直抒胸臆,立即将我们带入了一场老乡相逢的场景中。第二句诗人马上追问“应知故乡事”,这句话问的十分急促。一个“应”字是是他殷切的希望,看似试探对方,却满满的期待。这两句诗人以一种拉家常的方式,刻画了一个最真实的久别故乡游子形象,令人动容。

如果说前两句初读还略显平淡,那后两句就当真算得上是妙不可言了。或许诗人自己也知道,“故乡事”有千千万,来的客人不可能尽知,于是心中想问的事千万件,都化成了一句“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对于故乡,每个异乡人都会有着一些具体化的形象,比如家门口的池塘,院中的秋千,门前的梧桐树,而对于诗人来说那窗前的一树寒梅就是他对家乡最美的回忆。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将那浓到化不开的乡愁化为这最简单的一问,令人回味无穷。

一场老乡相逢,一首20字的五言绝句,明如白话,无一生僻字,甚至也无任何抒情字眼,却将乡愁写的朴质动人,究其原因就是王维用了一种最高级的技巧—寓巧于朴。拉家常的问答方式是巧,将典型情感化为典型事物是巧,种种技巧都藏在最质朴的语言中,这就是最高级的写诗技巧。写诗从来就不是炫技,好的诗作也往往不需要华丽的语言,这一点诗佛王维用这首诗再次向我们证明。这首诗大家喜欢吗?欢迎和小编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