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形意拳的立身中正与起落钻翻

 杨老师18actib7 2019-04-27

对于初学形意拳的爱好者来说,有一段时间都会和自己的身体过不去,老师在教导的时候也会反复强调身体的中正:头要顶(收下巴)、身要直、臀要敛。其实强调这三个部位的动作标准,目的是为了使脊柱达到正直状态,从而达到上下方向的抻筋拔骨。

头要顶,下颌微收,让天灵盖中心垂直向上。张金涛老师是这么形容这个动作的:“就好像有人拿一根绳将你天灵盖上的头发绑住再吊起来。”关于这一点各家的叫法都不相同,“头顶悬”、“收下巴”等等名称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我的恩师张金涛先生讲过,这个头顶项竖,就能振奋精神,遇敌时会让精神受到一个刺激,有助于精神的集中。尚派形意拳的起势是手从丹田起,只要两手做出准备,下巴一收,天灵向上一顶,的确能觉得精神与起势前大不一样。很多人以为练拳时的起势只是表演用的开始动作,其实这一动作对于练功来讲是大有作用的。从实战讲,收下巴也是一个必要的防御动作。现代搏击和传统武术中都有打人下巴的招数,下巴不收住,被打击后更容易受伤,也会更容易失去时机从而更加被动。

形意拳的立身中正讲的是身体不能前俯,两肩要平。我刚开始练习三体式的时候,为了突出前手的沉肩坠肘,无意识地会使前手肩膀下沉,后手肩膀耸起。这样既不符合拳理又不美观,但自己却是很难发现的。双肩不平,看起来前手的肩肘是低了,但绝没有达到沉肩坠肘的标准。这也是初学三体式的时候,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之一。身体前倾,也是初学形意拳爱好者容易犯的错误之一。我刚开始接触五行拳的炮拳时候,尚未体会到腰跨拧转发力的诀窍,更喜欢身体前倾并且缩身体再猛地一展,认为这样做力比较大,以为这就是束展力。张老师发现我这个坏习惯后马上给我纠正,并和我讲练任何招式都要保证身体的中正。隔了几个月,我看到形意拳蛇形和鸡形的视频,就问张老师这两形的身体为什么不用像炮拳要求的那样是正直的。老师给我演练了几下蛇形,告诉我练蛇形时候的身体虽然不是与地面垂直的,但绝对不是趴着身子练,是为了发束展力,含胸拔背之意更加明显,仍然是身体中正。身体中正和身体笔直并不是等同,唯有看过明师的示范动作之后才能稍稍体会到这一点,否则一味地要求身体与地面垂直,就会走入另外一个误区。

敛臀就是常说的不要翘屁股。没有基础的初学者刚站三体式的时候容易翘屁股,敛臀是为了保证尾椎骨那一块中正,也是为了使得站桩的时候更容易“坐”得住。不敛臀就不能使腰跨部分达到练拳的初步标准。老话讲的“撅屁股猫腰艺不高”就是这个意思。从我和师兄弟练拳的情况来看,敛臀这一点应该是上述三点中最好改正的一点。

身体中正只是练拳的部分要求,其他的动作要求也值得重视,在这只是讲讲个人的体会,未免会贻笑大方之家。

有一天上午九点左右,我在练功场地里压完了腿,松了松身体便开始练尚派形意特有的钻拳单操。尚派五行拳中钻拳比其他派的形意拳多出了一个“撤歩刁手”和一个“上步搂掌”,这两个动作做完之后才接上一个钻拳。妙的是,刁手和搂掌又能单独摘出来练,慢练时可以体会连绵不断之劲力,动作类似于太极的推手。

我慢练了几下这个动作,张老师看见了,便走过来指导。

“这个手不是一直掌心朝下的,手掌先有一个翻,然后再刁挂回来。这就是一阴一阳的转换。”

很多内家拳都讲究阴阳的转换,这在肢体上的表现之一为“翻转”,尚派形意拳所注重的“钻翻”之劲便是遵循着这一原则。尚云祥祖师说过,“不知起落枉伶俐”。这“起落”便是“钻翻”的另一说法。除了形意拳之外,好多拳都在拳谱中讲过“阴阳转换”的概念,各家用的都是不同的词或者不同的比喻来描述这一概念,但归根结底,各家阐述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纠正了手上的动作后,张老师开始讲腰跨之间的要领。

“做这个动作的时候肩膀、手臂不要用拙力,用拙力久了胳膊会酸痛,这一动作是靠腰跨带动的。”

张老师示范起腰跨的动作,有意地放大腰跨的动作幅度,好让我看得更加明白。

“这个腰跨的动作轨迹应该像老式火车的轮子一样,哐当哐当的起和落。”

我仔细看,张老师的腰跨的确像是火车的轮子一样,做着近似于圆的起落运动。

“这是腰跨上的钻翻。”老师又特别点了一句。

我初学时一直以为钻翻劲是体现在拳上,认为尚派的钻翻劲全靠拳去表现。现在想来,这是割裂了形意拳发劲的整体性。

张老师让我和他搭手,模仿起了太极的推手。我个头有18左右比老师高些,体重有200多斤也比老师重了不少。刚一搭手的时候我觉得我应该能站住,起码不会向以往一样被老师用趟步拔根而起。然而当老师一动起腰跨,我就觉得重心不稳了起来。手上还和张老师搭着,然而重心早已被牵扯着走了。推了几个来回我就忍不住脚下打了趔趄,感觉重心都被“吃”了,心里不禁暗暗称奇,这次竟然是被腰跨给发出去了!

张老师接着讲,“其实全身都能有钻翻,功夫上身后,全身无处不发力,做到通身气不滞。太极、八卦、形意练到后来,本质都是一样的,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

这些话经常听习武人讲,但这次体验了形意版的推手后,我才深有体会。老师没练过太极,却能做到和太极推手一样的效果,这让我更加明白内家拳的共通之处。

“这种力有如长江之水,连绵不绝。”练功的场地在济南的小清河边,且当时又有风,虽不是长江之水,也能从河水的涟漪中窥一二连绵之意。

形意拳刚开始是专注于练刚劲,练到一定程度后便开始练习柔劲,我刚练不久,无法体会柔劲的含义,只能先在心里记下,待以后练到了再去琢磨。

老师也说:“现在你还没练开,身体不能完全听自己的使唤,等以后再研究这些吧。”

思绪从形意拳的高级练法中回来,我站起了三体式,开始琢磨着尚派形意的三体式和鹰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