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战打衰英国银行业

 昵称12310011 2019-04-28

一战打衰英国银行业

和讯网

2014-09-08 05:26

英国的金融界坚决反对卷入这场欧洲大陆的冲突。当时的英国财政大臣大卫·劳合·乔治事后回忆,在英国正式向德国宣战的几天前,英格兰银行行长沃尔特·坎利夫热泪盈眶地恳求道:“我们一定不能卷入战争,否则将面临毁灭”

“我很遗憾地宣布一个消息,我们和德国正式开战了。”

这是风靡世界的英剧《唐顿庄园》第一季结尾的最后一句台词。当庄园的主人格兰瑟姆伯爵宣布这一消息时,唐顿庄园内正在举行露天派对。衣着光鲜的英国贵族们在庄园里谈笑风生,悠扬的音乐响起,原本是一片祥和的场景。然而随即,所有人脸上都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色。此时,正是1914年的夏天。

这一场景准确地还原了当时英国人面对战争的心理。尽管战前就存在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集团的长期对立,但一战的真正爆发还是让英国人感到意外。在真实的历史中,1914年的夏天,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遇刺身亡,从而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线。

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一战爆发之前,英国是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国每年在海外的投资高达40亿英镑,占据当时世界投资总额的43%。一战过后,英国不仅流失了大量的黄金储备,还从世界最大的债权国成为净债务国。

而原本处于世界银行中心地位的英国银行业,也从最开始的盲目乐观到恐慌,直到逐渐失去统治世界的力量。

突然的战争

1909年,英国记者诺曼·安吉尔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名为《欧洲的幻觉》。在这本小册子中,安吉尔认为战争的经济利益是虚假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和金融联系如此广泛,但凡有点理智的国家就不应该考虑发动战争。强国之间的战争引发的经济混乱,必然会伤害各方的利益,胜利者和失败者失去的一样多。“即使战争偶然爆发于欧洲,它也将很快被终结。”

这种说法在那个物质主义的时代引起了共鸣。19世纪中期是科技进步和贸易扩张的年代。欧洲自由流动的资本充斥着全球,印度的港口、马来半岛的橡胶园、南非的黄金和钻石矿、阿根廷的牧场……甚至包括苏伊士和巴拿马运河,都可以见到欧洲资本的身影。而在此之前,世界已经保持了近半个世纪的平静—既没有战争,也没有巨大变革。

安吉尔的书很快受到了疯狂的追捧,截至1913年已经卖出了100多万册,并被翻译成22种语言文字。其中的观点被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爵士、法国社会党领袖让·饶勒斯等人引用。

而在这些名人中,安吉尔最忠实的信徒莫过于伊舍子爵二世。伊舍不仅是当时自由主义思想的奠基人,也是大英帝国国防委员会的建立者之一。这是一个建立于布尔战争之后的非正式但却强有力的组织,反映了大英帝国的军事战略。

1912年2月,这个委员会就战时贸易债券问题进行了听证。当时,很多德国商船都通过伦敦劳合社进行投保。一旦英德之间发生战争,那么劳合社必须为那些被英国皇家海军击沉的德国轮船进行偿付。

这种说法让委员会目瞪口呆。这意味着,英德交战之时,英国的保险公司很可能被要求赔付德国的战舰损失。这一说法也从侧面印证了欧洲各国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很难想象,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会发生战争。

但是,由于过分相信国家理性以及被那个时代的经济成果所诱导,安吉尔以及他的追随者们还是误判了一场把所有欧洲国家都卷入的战争即将爆发的可能性。

混乱的金融界

1914年7月,那是英国为数不多的阳光灿烂的夏季之一,一连几天万里无云,温度高达32摄氏度。尽管之前发生了“萨拉热窝遇刺”事件,但悠闲的英国人仍然在继续着他们的假期。“这只不过是巴尔干半岛上一个没落王朝和一个小国之间的争端”—不少英国人就是这么想的。

然而到了7月底,形势突然起了变化。7月28日,在得到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承诺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开始总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

这场小争端正在升级成为整个欧洲的战争。受国际政治危机的影响,柏林、维也纳、布达佩斯、布鲁塞尔和圣彼得堡的证券交易所都不得不延缓交易。欧洲所有的交易所,除了巴黎的已关闭外,有价证券的清算都集中在伦敦进行。

英国的金融界坚决反对卷入这场欧洲大陆的冲突。当时的英国财政大臣大卫·劳合·乔治事后回忆,在英国正式向德国宣战的几天前,英格兰银行行长沃尔特·坎利夫热泪盈眶地恳求道:“我们一定不能卷入战争,否则将面临毁灭。”

1914年的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这个城市主要依靠向国外提供资金支持,而不是向本地工业提供资本。那些家族式的银行集团,如罗斯柴尔德银行、巴林银行、施罗德投资公司等就坐落在英格兰银行周围的街道上。

这些神秘的金融集团管理着世界上最大的贷款业务。上一年度,巴林银行和汇丰银行向中国提供了亿美元的银团贷款;罗斯柴尔德银行承销了5000万美元的巴西债券;施罗德投资公司通过购买债券借给奥地利8000万美元……代表着英国金融界利益的沃尔特·坎利夫知道,战争一旦爆发,所有这些资金和利息都将消失殆尽。

全欧洲证券交易所的关闭以及黄金可能会被禁运的风险使欧洲金融体系陷入了困境。对于欧洲人来说,他们很难把钱运到国外去偿付他们的商业债务,而为所有这些交易做过担保的商业银行则面临破产的危险。

伦敦的金融市场很快对危机做出反应。一夜之间,法国人的银行全部关闭,伦敦商品市场也因为德国人的撤离受到突然打击。保险公司的业务激增,因为大家都担心空袭及其他不测。

而面临着大面积破产风险的商业银行家们开始把他们英格兰银行账户上的黄金抽离,这使得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从7月29日到8月1日下降了50%。为了吸收存款,维持迅速缩水的黄金储备,英格兰银行不得不把利息提高到前所未有的10%。

不止是银行家们受到战争带来的金融秩序的混乱,普通的民众更是出现了恐慌性的挤兑。7月的最后一天,伦敦证券交易所门口张贴了一张告示,宣布在新的通知发出之前交易所将停止交易。与此同时,伦敦周边的银行开始拒绝向客户支付金币。

早在6个月前,英格兰银行就对这场危机做出了预测。1914年2月,一份备忘录在英国银行委员会内部传阅。这份备忘录警告说:“一旦战争爆发,外国人有权利,并且他们将毫不犹豫地使用要求兑换金币的权利,这将引起金融秩序的严重混乱。”

然而英国自视为世界金融中心,为了维护英镑的信誉,英格兰银行决定履行法律义务,继续用英镑兑换金币。很快地,英格兰银行外排起了长队,其中很多是外国人。为了维持秩序,那些穿着浅橙色燕尾服和红色马甲、头戴高帽子的银行守门人员被授予了特别警察的权力。

与此同时,危机在欧洲大陆蔓延。8月1日,德国向俄国和法国宣战,并入侵已保持永久中立的比利时。同一天,英国向德国宣战。

对于英国的银行家而言,这是一个不平静的周末。星期一,150多位银行家聚集在英格兰银行,商讨如何应对危机。英国政府对此也忧心忡忡,担心战争会引发一场金融危机。为了摆脱危机的阴影,英国政府宣布,从8月2日到8月6日,英国的银行放假5天,其间停止一切金融活动。

通过这一紧急措施,英国银行业获得了缓冲期。与此同时,英国政府授权财政部增发纸币,面值只有1英镑和10便士两种。同时黄金被纳入了战时违禁品中,禁止兑换。财政部同时宣布所有贸易债务将自动延期一个月。当英国的银行重新开业时,银行的贴现率降至6%,第二天又降至5%,这才缓解了这一危机。

金本位的崩溃

在战争开始的初期,无论是协约国还是同盟国都存在着普遍自满的情绪,没人完全理解“这场战争为什么会发生,打仗究竟是为了什么”,因此交战双方都认为这场战争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将军们向士兵许诺说,他们可以回家过圣诞节。

类似盲目乐观的情绪也弥漫在英国金融界。1914年,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只有31岁,还在剑桥大学教书。那一年,他向朋友们宣称“战争的持续时间将不会超过一年”,因为到时能用来支持战争的流动资金将消耗殆尽。1914年11月,法国财政部长也自信地宣称,战争在1915年7月前将不得不结束,“因为到那时钱将被花光”。

天真的银行家们似乎忘了现在是1914年而非1814年,欧洲大陆使用纸币已经两百多年。在过去历次战争中,没有一场战争是因为黄金不足而结束的。相反,战争首先摧毁的是稳健的财政体系。交战双方不惜动用一切资源—税收、借款、大规模印制纸币来筹集战争款项。

事实上,英格兰银行对于借款打仗这件事是再熟悉不过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英格兰银行就是为了筹集战款而诞生的。

1688年,英国陷入“九年战争”。战争导致军费攀升,虽然威廉王室作出各种努力,但依然不能做到收支平衡,政府始终无法摆脱财政困境。

此时,英国财政大臣蒙塔古提出创办银行的方案,其内容是政府以8%的利率发行120万英镑的公债,并将认购者组成一个被称为“英格兰银行董事公司”的股份公司。结果大获成功,在11天内公债就被全部认购一空,而它的第一份认股人名单是由国王和王后领衔。

英格兰银行的成立开创了英国公共借贷体系,从而给政府奠定了一种全新的财政基础。18世纪的一位英国首相诺思勋爵曾把英格兰银行称为英国宪政的一个组成部分。连亚当·斯密都赞叹道—“它不是作为一个普通银行在起作用,而是作为国家的一个大蒸汽机在起作用”。

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英格兰银行事实上成为了英国的央行,发挥着管理英国境内信用扩张的作用,但多年来其掌门人都与政府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对于货币政策,他们只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不发行没有黄金支撑的纸币。

在英格兰银行诞生的两百多年来,它始终坚持着这一原则为政府提供战争借款,并且运行良好。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纯粹意义上的现代战争,欧洲国家普遍建立了现代财政制度并被纳入世界的分工和市场之中。双方四年鏖战,战争带来了惊人的花费和损失。

哈格里夫斯在《国债》一书中,列举了近代以来英国为战争筹集资金的状况。从1697年到1914年的两百多年时间里,英国历经数次战争,国债数额不断攀升,但都保持在数亿英镑的范围内。然而1920年一战结束后,英国国债数额创下了78.31亿英镑的天文数字。

此时,英格兰银行再坚持金本位制度已经不合时宜。战时财政的特殊性改变了英格兰银行,它被迫发行越来越多没有黄金支撑的纸币,并逐渐成为满足联合王国财政部需求的附庸。

向美国人举债

在欧洲的所有参战国中,英国采取了最负责任的财政政策。4年的战争,英国政府花在战争上的开销多达430亿美元,其中包括借给法国、俄国等盟友的110亿美元的贷款。为了支付这些费用,英国一方面通过增加税收筹集到了90亿美元;另一方面通过向国内和美国长期借款筹集到了270亿美元;其余的款项是从国内银行借来的。

对于给予协约国的借款,英国人从一开始就做好了无法收回的准备。1918年3月9日的《金融时报》就指出,依据各方的计算,可以偿还的债务额恐怕仅能达到贷款的一半。《曼彻斯特卫报》在1917年10月31日发表的评论中称,即使它们保持着最诚恳的意思,但是此等国家在和平条约缔结后,恐怕在偿还战争债之前还有更大的援助的要求吧?

英国人之所以如此慷慨,在于欧洲国家一开始就把债务视为战争合作的一部分,理应放在战后统一解决。1915年,英法俄三国财长在巴黎财政会议上明确表示:“英法俄三国财长同意整合三国的财政和军事资源,以促进战争的最终胜利。”

对于美国来说,这场战争简直就是飞来横财。欧洲对美国物资和商品的需求迅速增加,刺激了美国经济的繁荣。更重要的是,这一行为导致大量黄金流入美国,美国的黄金储备从不足20亿美元一下子飙升到40亿美元。

随着流入美联储的黄金越来越多,美国人的担心也与日俱增:战争结束后将有大量的黄金重新流入欧洲各国,这会从根本上动摇美国的银行体系;相反,如果黄金继续留在美国,将导致欧洲各国黄金储备不足,也会在美国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美国人意识到,无论哪种情况给美国造成的影响都是美联储无法单独应对的,它必须和欧洲各国央行协调行动。

1917年4月,美国宣布参战。美国为战争大约花费了300亿美元,其中超过200亿是自己的实际花费,另外100亿则以贷款的形式借给了其他国家以支撑战争。为了避免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在战争融资方面所犯的错误,财政部长、总统的女婿威廉·麦卡杜推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诱使美国民众购买战争债券。作为政府的银行,美联储负责销售这些所谓的自由债券,最终募集了近200亿美元。

而对于美国人而言,贷款更是一种商业行为而非无偿援助。1917年美国财政部就明确强调提供贷款的依据,不是一国是否需要被资助,而是一国是否拥有良好的信誉,只不过暂时缺乏资金。而在当时的欧洲大陆,英国无疑是看上去资质最好的国家。这解释了为何在战争后期,出现了“美-英-大陆协约国”这样特殊的战债结构。

到战争即将结束时,美联储已经今非昔比。尽管在面对战争财政压力上它也像欧洲的许多中央银行一样不能置身事外,但不同的是,它抵制直接购买政府债券,只是为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提供间接帮助,因此赢得了信誉。

更重要的是,战争一举改变了美国在世界各国经济和金融中的地位。1914年刚刚成立的美联储,现在已坐拥世界上最大的黄金储备,这使得它能在国际金本位制度恢复时发挥主导作用。

战争结束后,战债偿还的问题被提到了议事议程上。英国被夹在整个债务结构的中间,即拥有大量债权也拥有大量债务。英国深知收回债务的难度,希望统一解决战债问题,最好全面取消。这符合欧洲历史的传统,拿破仑战争后各国就全面取消了战债。在欧洲国家看来,一切战争的花费都是“自由国家”维护“自由世界”应尽的义务。

但美国却坚持按照商业模式完成对于战债问题的处理。两国之间的分歧直到战争结束后5年才得以解决。当时,英国为了快速恢复经济,尽早重建战前由自己主导的金本位制度,从而接受了美国的方案。然而,巨额的战争贷款成为了英国经济复苏的负担,而美元却趁机输入欧洲,蚕食着属于英国的经济地盘。英国试图恢复世界金融中心的期望落空了。

想了解更多精彩文章,点击中国著名财经公众号

为提升浏览体验,原网页已由百度进行服务升级,内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