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庄子汉墓石刻(一)

 沁园春春2016 2019-04-28

寻找中山遗韵

定州北庄子汉墓石刻

文丨贺进

丨导论丨

北庄子汉墓石刻在中国书法史的记录中是一个空白。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书法碑刻散落在全国各地,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在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有大量的书法碑版存在。这些有所记录的碑版也组成了中国书法史的碑学体系,从秦汉的发端,到清代的复兴,碑学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存在。碑学涵盖多种书体与多种风格,比较熟悉的是秦汉唐碑版篆书,也有盛极一时的东汉庙堂隶书,除此之外,摩崖碑刻、刑徒砖、画像石、北魏魏碑、造像题记等形式也丰富了碑学的体系。种种风格汇集,让碑学体系在清代的碑学运动中大放异彩,璀璨的碑学也造就了更多的面貌各异的书家。

摩 崖 石 刻

河北作为中原地区重要的地域,也丰富着碑学的体系。诸多有史料记载的碑刻都出自河北大地。诸如正定地区的《龙藏寺碑》、邯郸地区的响堂山石刻、元氏县地区的《封龙山碑》、《祀三公山碑》、《白石神君碑》、甚至还有战国时期位于平山县地区的《中山王三器》等等,让河北的碑刻体系丰富庞杂,我们不难发现,河北地区的碑刻主要集中于冀南地区,也就是说战国时期的赵国,河北称为燕赵大地,位于冀北的张家口、承德等地区碑刻较少,幽燕地区当时为蛮夷,汉文化不发达的缘故造成了这种局面。

元氏县封龙山

定州隶属于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在汉代是中山国国都,据史料记载,十七代汉中山王在这里世袭长达300余年,目前已知除第一代中山王刘胜葬于满城外,大部分都葬于定州境内。定州的历史变迁,唐杜佑的《通典》记载的非常详细,《通典·州郡·博陵郡》:“定州,帝尧始封唐国之地。战国初为中山国,后为魏所并,后又属赵。秦为上谷、钜鹿二郡之地。汉高帝置中山郡,景帝改为中山国。后汉因之,晋亦不改。后燕慕容垂移都于此,北岳常山在焉。后魏为中山郡,兼置安州,道武帝改为定州。后周置总管府,领鲜虞郡。隋初郡废,炀帝初置博陵郡,后改为高阳郡。大唐为定州,或为博陵郡。

战国时期中山国地理位置

定州是中山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是我国北方古代地域文明的摇篮之一,历史上曾作为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经几千年的文明洗礼,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传统文化--中山文化,是和燕赵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相媲美的传统文化体系。

战国中山国是由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白狄族建立的,是战国时期除战国七雄之外实力最强的千乘国,号称“战国第八雄”。历史上,中山国国都几经变迁,先是新市(今正定县新城铺村)、然后是中人城(今唐县西南一带)、再然后是顾(今定州城)、最后是灵寿(今石家庄灵寿县)。

纵观上述几个中山国都,随中山国的动荡和灭亡,均开始衰落,唯独定州一枝独秀,继承了中山文化的正统,一直延续了中山文化的命脉,并将其发扬光大。定州是中山文化唯一一个没有出现过断代的城市,如同中国的二十四史一样完整,而其他的几个国都的中山文化均是断代史。定州代表了中山文化的正统,是中

山文化的发源地和历史上的中心区,是历朝历代中山地区的特指。从战国中山到西汉中山国到三国两晋中山,再到宋金元中山府,最后到清、民国定州县衙大门上镌刻的“古中山国”,中山文化在定州历史上贯穿了两千多年。

西汉时期,中山国历经六代王,东汉时期续经六代王。除第一代王刘胜葬在满城外,后代王刘修、刘焉、刘畅等王都葬在定州这片土地,并形成了庞大的汉墓群。

定州中山王墓

北庄子汉墓是东汉中山简王刘焉之墓,发掘于1959年。当时的文物保护意识并不很强,在墓中文物被清理库藏之后,那些原被用于修建墓室之用的一大批刻字黄肠石料却无人问津,被废弃在原野上。一直到1975年,经省政府拨款,才将这些黄肠石在传为中山靖王刘胜墓的周围建成石刻回廊,并定名为“定州石刻馆”,又因为刘焉墓所在地位于北庄子村北附近,这些出土的石刻便被称为“北庄子汉墓石刻”。

北庄子汉墓石刻

现在这些石刻不仅保存完好,而且还将其他地方收集的碑刻集中到一起,建成定州石刻馆。由“北庄子汉墓”出土的482块铭文石刻,被移来镶在这里的墙壁上。这些公元79—88年间的铭文石刻,字体正处于由秦篆到汉隶的演变阶段,据资料可知,北庄子汉墓构筑墓室所用4000余石块,大都呈方形,长、宽各约1米,厚约25厘米。其中刻字的有634块,还有用墨书题字的,内容多为采石场地名及参与修筑陵墓开采石料的郡国、县邑、工匠名。石刻馆墙上镶嵌的石刻有482块,非常珍贵。

北庄子石刻的风格特征较为明显,字随石面的起伏而跃动,字形或大或小,线条或疏或密,时不时还会看到几个偏旁颠倒的文字,尽显活泼之态。看得出,这些文字只是记录,在功能上与洛阳地区的刑徒砖有所相同。北庄子汉墓石刻采集的年代是东汉章帝建初九年(公元84年)到章和二年(公元88年),其中的地名,也都是东汉六州十余个郡国。

望 都 石

北庄子汉墓石刻都是出自于工匠之手,因此所赋予石刻的文字更加自然,无所修饰与演绎,这种独特的风格俨然与书丹后摹刻的碑版完全不同,工匠镌刻文字只是为了记录,由当时的政治任务所“逼迫”书写的,由此我们联想到位于南京中华门城墙上的砖文,由于各郡守负责督造垒砌城墙砖,为了追求责任将每一块砖上都镌刻州府名称、石场名称乃至督造城墙砖的人的名字,所以在南京中华门城墙砖上也看到烂漫多姿的砖文,北庄子汉墓石刻也是这种原因造成的。所以在这些碑刻中我们看不到精与营造的书法概念、也没有书丹的痕迹,更像是徒手线,随意刻画的文字。这种文字也与刑徒砖极其接近。

在石刻中我们看到工匠的文化水平很低,有很多字都是错别字,尤其是出现频率较高的“望都”二字,就有多达二十多种写法,有些字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有些是少笔画、加笔画的情况。造成了很多新的字形出现,这种情况有很多,还比如有些字是工匠不会写,便随意组合一个字,比如“章”字,有的上将“章”字上部的“立”写成了“二”,有些写成了“上”,还比如“哀”字,将下部少了笔画,种种情况是非常多的。由此让我们看到了丰富多变的书体存在。

西汉是篆书向隶书的过渡时期,在北庄子汉墓石刻中出现了大量的的非篆非隶的字形,并且有些字形将篆书的繁复用笔做简化,出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字,当然在我们看来,这种能猜出来的字也不属于错字的范畴,以至于与我们现在通行的简化字一致,不得不说这是历史的巧合。我们知道,西汉晚期出现了王莽时期,王莽时期对前期的碑刻做过非常彻底的破坏,以至于在书法史上很少见到西汉的石刻碑版。因此也造成《五凤刻石》在汉代的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北庄子汉墓石刻弥补了西汉碑刻的不足,即使有很多的字是不准确的,但让这一时期的碑版更加生动起来。

刻 石 拓

北庄子汉墓石刻的这些文字,很显然属于民间书法范畴,由此让我们看到这些文字的天真烂漫,线条与线条的无规律交叉、点画的夸张变形、字的大小穿插与杂乱无章、正字与错字交叉使用的天真,都让这些文字活生生凸显出来,或开张、或内敛、或错落、或正反,等等与“正规书法”格格不入的这些字,让你感觉到她无穷的魅力。

在中国书法史,北庄子汉墓石刻应该要成为一颗点缀的新星,河北大地上的碑刻也因为有北庄子汉墓石刻应熠熠生辉。民间书法的体系中也应该有北庄子汉墓石刻的地位。 


丨寻碑丨

文字注释/释文注解:贺进

「1」东平马兄北平

「2」北平石北新城工马伯(成)

「3」十石卫(安)

「4」(伯)北平石

「5」北平石卫安

「6」北平鲁(鹿)伯作 石

「7」东平马兄北平

「8」北平石鲁

「9」北平石 鲁国(史)(工)仲伯

「10」北平石

「11」望都石鲁工( )佃文作

12」望都石

「13」望都

「14」望都

「15」都石鲁国(二)工孙伯作

「16」望都石下吕平伯

「17」望都石

「18」石鲁国( )( )

「19」望都石曲逆刘建

「20」望都石鲁工颜伯文作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