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抑郁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一利阳光故事会 2019-04-28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家庭压力的增大,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如经济危机,地震、海啸、飓风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抑郁症的发病率在全球都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社会阶层中,抑郁症都是一类常见的精神疾病。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抑郁症患者约有3.4亿,每4个女性中有1个在其一生中曾经发生过抑郁障碍,每10个男性中有1个在其一生中曾经发生过抑郁障碍。青少年中至少有5%,12岁以下的儿童中至少有2%,曾经或正在发生抑郁障碍。全世界几乎所有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均显示,在抑郁症的患病率上,女性是男性的2倍。据调查,在有自杀倾向的人群中,45%-70%具有明显的情绪抑郁倾向。在最近的一次(2005年)北京地区的抽样调查显示,北京市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6.78%,现患病率为3.31%。另据统计,目前我国的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2600万,且出现抑郁症状后从未就医的占60%左右。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5.4%到8.9%,[4]抑郁症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损失也在急剧增加,每年的医疗费用以及因为抑郁症所造成的生产力的损失大约有43.7亿美元。[5]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会成为影响寿命、增加经济负担的第二大疾病。[1]

     对于抑郁症的定义参考《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中抑郁发作的定义,ICD-10将抑郁发作划入心境障碍项下(ICD-10编码:F32)。抑郁发作:在典型的轻度、中度或重度抑郁发作中,病人心境低落,精力下降且活动减少。欣赏娱乐的能力、兴趣和注意力降低,即使在从事常见的最轻的工作之后也感到明显的疲倦。睡眠常受影响,而且有食欲下降。自尊心和自信心几乎总是降低,即使轻度性病人也常有自罪感或无用感。几乎天天如此的低落心境,不受环境影响并可能伴有所谓的“躯体”症状,例如丧失兴趣和愉快感,早晨比平常时间早几个小时醒来,抑郁在早晨最严重,有显著的精神运动性迟滞、激越、食欲下降、体重减轻以及性欲丧失。按照症状的数量和严重程度,可以把抑郁发作特指为轻度、中度或重度。

    抑郁症的发病原因主要有遗传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主要为负性生活事件)、生物学因素(神经递质的异常,主要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A、和5-羟色胺的异常;神经内分泌的异常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的异常)、器质性因素(如中枢神经性疾病、脑血管疾病和内分泌疾病等)。抑郁症可显著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影响社会交往、职业能力及躯体活动。更应引起重视的是,抑郁症患者自杀、自伤,甚至杀害他人的危险性增高,2/3的抑郁症患者曾有自杀想法和行为,15%-25%的抑郁症患者最终自杀成功。抑郁症已经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应该加以重视。

    中医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抑郁症的病名,但中医自古就有情志致病、因郁致病、因病致郁等的记载,同时中医古籍中的“郁证”、“脏躁”、“百合病”、“惊悸”、“癫狂”、“头痛”、“不寐”、“奔豚气”等疾病的描述与抑郁症有许多类似之处。中医学历来强调“形神合一”,“天人合一”,“心身相关”,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更是提倡心身综合治疗,主要有根据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辨证论治的中药治疗,植物药提取物治疗,针灸治疗、走罐治疗等,此外还有认知引导、情志相胜等疗法。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核心症状、心理症状群与躯体症状群三个方面。

1.核心症状

      抑郁障碍的核心症状包括心境或情绪低落,兴趣缺乏以及乐趣丧失。

1.1情绪低落

     病人体验到情绪低,悲伤,情绪的基调是低沉、灰暗的,对愉快或不愉快的事件反应迟钝,在抑郁障碍的基础上,病人会感到绝望、无助与无用。

1.2兴趣缺乏和/或乐趣丧失

     病人对各种以前喜爱的活动缺乏兴趣,无法从生活中体验到乐趣或称为快感缺失,动机降低,离群索居,不愿见人。

1.3精力不足

     病人感到精力不足或过度疲劳,即使在从事常见的最轻的工作之后也感到明显的疲倦。

2.心理症状群

    抑郁症包含许多心理学症状,可分为心理学伴随症状(焦虑、自责自罪、精神病性症状、认知症状以及自杀观念和行为,自知力等)和精神运动性症状(精神运动性兴奋与精神运动性激越等)。

2.1焦虑

     焦虑与抑郁常常伴发,而且经常成为抑郁症的主要症状之一。主观的焦虑症状可以伴发一些躯体症状,如胸闷、心跳加快、尿频、出汗等,躯体症状可以掩盖主观的焦虑体验而成为临床主诉。

2.2自责自罪

     病人对自己既往的一些轻微过失或错误痛加责备,无理由地自责或不恰当的罪恶感。

2.3精神病性症状

     精神病性症状主要为妄想或幻觉。

2.4认知症状

     抑郁症伴发的认知症状主要是注意力和记忆力的下降。

2.5自杀观念和行为

     抑郁症患者半数左右会出现自杀观念。

2.6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精神运动性迟滞病人在心理上表现为思维发动的迟缓和思流的缓慢,同时会伴有注意力和记忆力的下降。在行为上表现为运动迟缓,工作效率下降,严重则可以达到木僵的程度。

    激越的病人大脑持续处于紧张状态,行为上表现为烦躁不安,紧张激越,失控行为过多。

2.7自知力

    相当一部分抑郁症病人自知力完整,主动求治。存在明显自杀倾向者自知力可能有所扭曲甚至缺乏对自己当前状态的清醒认识,甚至完全失去求治愿望。伴有精神病性症状者自知力不完整甚至完全丧失自知力的比例增高。

3.躯体症状群

3.1睡眠紊乱

     睡眠紊乱是抑郁症最常伴随的症状之一,也是不少病人的主诉。表现为早段失眠、中段失眠、末段失眠、睡眠感缺失等。其中以早段失眠最为多见,而以末段失眠(早醒)最具有特征性。在不典型病人中可以出现贪睡的情况。

3.2食欲紊乱

     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

3.3性功能减退

    病人出现性欲的减退乃至完全丧失。

3.4精力丧失

    病人表现为无精打采,疲乏无力,懒惰,不愿见人。

3.5晨重夜轻

    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在晨间加重。

3.6非特异性躯体症状

    非特异性症状包括头痛或全身疼痛,周身不适,胃肠道功能紊乱,心慌气短乃至胸前区痛,尿频,尿意等。

 

抑郁症的临床分类

    参考《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中抑郁发作的临床分类,ICD-10将抑郁症划入心境障碍项下(ICD-10编码:F32),根据抑郁症的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抑郁发作。根据是否同时存在精神病性症状和躯体症状,在重度抑郁发作中又分为目前伴有和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重性抑郁发作;在中度抑郁发作中又分为伴有和不伴有躯体症状的轻、中度抑郁发作。

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1.抑郁症的西医诊断标准

    抑郁症的西医诊断标准主要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篇中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并参考《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CCMD-3编码:F32)[6]

    ICD-10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如下:

抑郁发作的一般标准

·抑郁发作须持续至少2周;

·在病人既往生活中,不存在足以符合轻躁狂或躁狂(F30)标准的轻躁狂或躁狂发作;

·不是由于精神活性物质或器质性精神障碍所致。

抑郁发作的症状分为两大类,可以粗略地将之分别称为核心症状和附加症状。

抑郁发作的核心症状

·抑郁心境,对个体来讲肯定异常,存在于一天中大多数时间里,且几乎每天如此,基本不受环境影响,持续至少2周;

·对平日感兴趣的活动丧失兴趣或愉快感;

·精力不足或过度疲劳。

抑郁发作的附加症状

·自信心丧失和自卑;

·无理由的自责或过分和不适当的罪恶感;

·反复出现死或自杀想法,或任何一种自杀行为;

·主诉或有证据表明存在思维或注意能力降低,例如犹豫不决或踌躇;

·精神运动性活动改变,表现为激越或迟滞(主观感受或客观证据可);

·任何类型的睡眠障碍;

·食欲改变(减少或增加),伴有相应的体重变化。

抑郁发作的亚型

根据抑郁发作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类型。

·轻度抑郁发作(F32.0)具有核心症状至少两条,核心与附加症状共计至少四条。

·中度抑郁发作(F32.1)具有核心症状至少两条,核心与附加症状共计至少六条。根据是否伴有“躯体综合征”将中度发作分为伴有和不伴躯体综合征两个亚型。

躯体综合征包括:对平日感兴趣的活动丧失兴趣或失去乐趣;

对正常时能产生情感反应的事件或活动缺乏反应;

比通常早醒2小时以上;

早晨抑郁加重;

具有明显的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的客观证据(他人的观察或报告);

食欲明显丧失;

体重减轻(上月体重的5% 以上);

性欲明显丧失。

符合躯体性综合征的条件,上述症状必须有其四。

重度抑郁发作具有全部三条核心症状,核心与附加症状共计八条。可将其再分为不伴精神病性症状(F32.2)和伴有精神病性症状(F32.3)两型。

     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F32.2)是指症状严重,使病人感到十分痛苦,有典型的自尊心丧失以及无用感或自罪感。常见自杀的念头和行动,并伴有许多躯体症状。

     伴有精神病性症状(F32.3)是指除上述症状外,患者出现的幻觉、妄想、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木僵的症状已严重到不能进行正常社交活动的程度。有诸如自杀、脱水、绝食等对生命造成危险的因素存在。其幻觉和妄想可能与心境协调也可能不协调。

     常用辅助量表:①抑郁自评量表(SDS):病情指数=总分/80*100%。病情指数达50%以上有抑郁,50%-59%为轻度抑郁,60%-69%为中度抑郁,70%以上为重度抑郁

②汉密顿抑郁量表(HRSD):24项版本,总分超过35分,可能为严重抑郁;超过20分,可能为轻度或中度的抑郁;小于8分,没有抑郁症状。

2.抑郁症的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并没有明确提出过抑郁症的病名,但根据其特点大致属于中医“郁证”、“癫病”的范畴,在“百合病”、“梅核气”、“脏躁”等病中也有相关表现。抑郁症的中医证候诊断,主要通过临床望、闻、问、切四诊得到的信息进行辨证,并将中医辨证体系中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相结合。

    抑郁症的中医证候诊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郁病的诊断和证候分类。并参考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2001BA701A22)对抑郁症中医证候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委员会1991 年座谈会(昆明) 修订的情感性(心境) 障碍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标准,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郁病部分,以及北京市科委首都发展基金重大联合项目(3003-1-02)对抑郁症中医证候的贝叶斯网络研究。[7- 16]

    郁病是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致病。以抑郁善忧,情绪不宁,或易怒善哭为主症。

①诊断依据

·忧郁不畅,精神不振,胸闷胁胀,善太息。或不思饮食,失眠多梦,易怒善哭等症。

·有郁怒、多虑、悲哀、忧愁等情志所伤史。

·经各系统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可排除器质性疾病。

·应与癫病、狂病鉴别。

②证候分类

·肝气郁结:精神抑郁,胸胁作胀,或脘痞,嗳气频作,善太息,月经不调。舌苔薄白,脉弦。

·气郁化火:急躁易怒,胸闷胁胀,头痛目赤,口苦,嘈杂泛酸,便结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肝郁痰阻:情绪抑郁,悲观厌世,表情沮丧,泛吐痰涎,咽有梗阻感,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忧郁伤神:神志恍惚不安,心胸烦闷,多梦易醒,悲忧善哭。舌尖红苔薄白,脉弦细。

·心脾两虚:善思多虑不解,胸闷心悸,失眠健忘,面色萎黄,头晕,神疲倦怠,易汗,纳谷不馨。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数。

·阴虚火旺:病久虚烦少寐,烦躁易怒,头晕心悸,颧红,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或见盗汗。舌红,苔薄,脉弦细或细数。

 

  、管理和推荐

1.干预

1.1西医

    西医目前对于抑郁症的治疗主要有躯体疗法和精神疗法两种。

①躯体疗法

    躯体疗法主要指的是药物治疗,其中还包括电休克治疗和睡眠剥夺疗法,但电休克治疗和睡眠剥夺疗法在临床上用的较少。

    目前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主要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四环类抗抑郁药,二环类抗抑郁药,单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情感稳定剂,抗焦虑药和抗精神病药。

②精神疗法

     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方法分为交互作用心理治疗、人际关系治疗、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等。

1.2中医

     中医学历来强调“形神合一”,“天人合一”,“心身相关”,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更是提倡心身综合治疗,主要有根据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辨证论治的中药治疗,植物药提取物治疗,针灸治疗、走罐治疗等,此外还有认知引导、情志相胜等疗法。

2.管理和推荐

    中医的躯体治疗主要包括通过患者患病的具体情况进行的辨证论治治疗,以及相应的中药及其提取物、针灸、走罐的综合治疗。

2.1辨证论治[21- 51]

2.1.1肝气郁结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加减。柴胡,白芍,香附,枳壳,川芎,陈皮,炙甘草等。(IIIb级有选择性的推荐使用)

    煎服方法:煎药时加冷水超过药面,二煎水量酌减,头煎沸后,再煎20分钟,二煎沸后,再煎15分钟,煎药未沸时用武火,沸后用文火,头煎和二煎药共计药汁300ml左右,混合后,分早晚饭后两次服用。

    嗳气频频,胸脘不畅,酌加旋复花、代赭石;兼有食滞腹胀者,加鸡内金、焦山楂。

    若胸胁胀痛不移,或女子月事不行,脉弦涩者,为气滞血瘀之象,可合用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炙甘草等。(IIIa级有选择性的推荐使用)

推荐中成药:

①逍遥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每次1丸,1丸9g,一日2次,口服。(IIa级推荐使用)

②越鞠丸(出自《丹溪心法》),每次1丸,1丸9g,一日2次,口服。(IIb级推荐使用)

 

2.1.2气郁化火

治法:清肝泻火,解郁和胃

    推荐方药:丹栀逍遥散(出自《内科摘要》)加减。柴胡,白术,芍药,茯苓,当归,牡丹皮,山栀子,炙甘草等。(Ib级推荐使用)

    煎服方法:煎药时加冷水超过药面,二煎水量酌减,头煎沸后,再煎20分钟,二煎沸后,再煎15分钟,煎药未沸时用武火,沸后用文火,头煎和二煎药共计药汁300ml左右,混合后,分早晚饭后两次服用。

    胃脘嘈杂吞酸,口苦严重者加黄连,吴茱萸;口苦,苔黄,大便秘结者,加龙胆草,大黄。

 

2.1.3肝郁痰阻

    治法:化痰散结,利气解郁

    推荐方药:半夏厚朴汤(出自《金匮要略》)加减。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等。(IV级有选择性的推荐使用)

    煎服方法:煎药时加冷水超过药面,二煎水量酌减,头煎沸后,再煎20分钟,二煎沸后,再煎15分钟,煎药未沸时用武火,沸后用文火,头煎和二煎药共计药汁300ml左右,混合后,分早晚饭后两次服用。

   酌加制香附,枳壳,佛手,旋复花,代赭石等以增强疏肝化痰理气的功效。

   如兼见呕恶,口苦,苔黄而腻,证属痰热,可选用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加减,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炙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等。(IIIb级有选择性的推荐使用)

 

2.1.4忧郁伤神

治法:养心安神

     推荐方药:甘麦大枣汤(出自《金匮要略》)加减。甘草,小麦,大枣等。(IIIa级有选择性的推荐使用)

     煎服方法:煎药时加冷水超过药面,二煎水量酌减,头煎沸后,再煎20分钟,二煎沸后,再煎15分钟,煎药未沸时用武火,沸后用文火,头煎和二煎药共计药汁300ml左右,混合后,分早晚饭后两次服用。

酌加柏子仁,酸枣仁,茯神,合欢花等以加强药力。

 

2.1.5心脾两虚

治法: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推荐方药:归脾汤(出自《济生方》)加减。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等。(IIIa级有选择性的推荐使用)

    煎服方法:煎药时加冷水超过药面,二煎水量酌减,头煎沸后,再煎20分钟,二煎沸后,再煎15分钟,煎药未沸时用武火,沸后用文火,每隔3至5分钟搅拌一次,头煎和二煎药共计药汁300ml左右,混合后,分早晚饭后两次服用。

    心情抑郁重,失眠者加郁金,合欢花以开郁安神。

 

2.1.6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清热,镇心安神

    推荐方药:滋水清肝饮(出自《医宗已任篇》)加减。生地,山茱萸,茯苓,当归身,山药,丹皮,泽泻,白芍,柴胡,山栀子,酸枣仁等。(IIIa级有选择性的推荐使用)

    煎服方法:煎药时加冷水超过药面,二煎水量酌减,头煎沸后,再煎20分钟,二煎沸后,再煎15分钟,煎药未沸时用武火,沸后用文火,头煎和二煎药共计药汁300ml左右,混合后,分早晚饭后两次服用。

    眩晕,失眠严重者家珍珠母,磁石以重镇安神;腰酸,遗精,乏力者,加龟板,知母,杜仲,牡蛎以益肾固精;月经不调者,加香附,益母草以理气开郁调经。

2.1.7专家推荐:

①从肝论治[14]

    抑郁症可从肝论治,中医辨证可以分为素体阳刚之人和素体阴柔之人。对于素体阳刚之人,七情过极易出现肝疏泄太过的阳亢阴虚的肝旺证候,临床可见精神抑郁,急躁易怒,情绪易激动,头痛目赤,失眠,主要用柔肝和养心为主的方药,如芍药甘草汤和天王补心丹等,以柔肝养心。素体阴柔之人, 七情过极则出现疏泄不及, 肝郁气滞血瘀湿困的肝郁证候,临床可见心情低落,情绪抑郁,沉默寡言,悲伤善哭,主要用柴胡为主的方药如柴胡舒肝散和逍遥散等,以疏肝理气,健脾养心。(IV级推荐使用)

②从肝肾论治[52]

抑郁症病程日久导致肾精亏虚,肾虚肝郁是临床常见的类型,临床主症:忧愁善感、兴趣索然、精神萎靡、胁肋胀痛、时有太息、腰酸背痛、性欲低下;次症:神思不聚、足萎无力、耳鸣如蝉、小便频数;舌脉:舌质淡或暗、舌苔白、脉沉细或沉弦。主要用刺五加、制首乌、白芍等益肾补虚、调气安神。Ib级推荐使用)

 

2.2其他疗法

除以上辨证论治治疗抑郁症外,还有其他各种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如中药及其提取物,针灸,走罐、音乐疗法等。

2.2.1银杏叶提取物(舒血宁)[53]: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进行观察,结果显示,银杏叶提取物(舒血宁)可以增强抗抑郁疗效。(Ib推荐使用)

2.2.2圣约翰草提取物[54- 56]: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进行观察以及随机对照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圣约翰草提取物治疗中重度抑郁症有疗,且耐受性好。(Ia推荐使用)

2.2.3藏红花提取物[57]- [58]: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藏红花提取物疗轻中重度抑郁症的有效,副作用少。(The stigma’s extract was prepared as follow:120 g of dried and milled stigmas were extracted with 1800 ml ethanol(80%)by percolation procedure in three steps then the ethanolic extract was dried by evaporation in temperature between 35 and 40℃.Each capsule had dried extract of saffron(15 mg),lactose(filler),magnesiu stearate(lubricant),and sodium starch glycolate(disintegrant).The dose of each capsule wa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an animal study(Karimiet al.,2001).The extract was standardized by safranal.Each capsule had 0.30–0.35 mg safranal.)(Ib有选择性的推荐)

2.2.4走罐疗法[59]:走罐疗法与抗抑郁药合用,可以缩短抗抑郁药的起效时间,降低抗抑郁药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对躯体不适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从而取得更好的疗效。

走罐方法:选用普通玻璃罐,容积约为30~60 mL,其口边宽厚光滑,不易漏气,吸拔时可观察到皮肤的变化情况,便于掌握时间和刺激量。取穴:为背腰部督脉以及两侧足太阳膀胱经的俞穴即“背俞穴”。操作方法:患者采取俯卧位,肩部放平。先采用连续闪罐法把罐吸拔在背俞穴上,随后用腕力取下,由上至下反复操作,以皮肤潮红时为止。然后在取穴部位的皮肤表面和玻璃罐口涂上少许甘油,用闪火法把罐吸拔在大椎穴处,向下沿督脉至尾骶部,上下推拉数次后,推拉旋转移至背俞穴,依次垂直于脊柱方向上下推拉,吸拔力的大小,以推拉顺手,患者疼痛能忍为宜,观察经走罐部位皮肤充血,颜色变为紫红色尤以局部出现紫色血瘀为最佳。起罐后将甘油擦净。每周两次,6 周为1 个疗程。(IIIa有选择性的推荐)

2.2.5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抑郁症也有较好的疗效,具体内容可参见《WHO西太区: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中医学指南》。

2.2.6音乐疗法[60]:干预方法:每日1次,45~60min/次,3~4周为1疗程。音乐治疗师将治疗过程依据患者精神状况不同划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配以不同风格的音乐加以引导,完成对病源的探究和消极情绪的宣泄。在治疗初期使用抑郁、悲伤、痛苦和充满矛盾情感的音乐来激发被治疗者的各种情绪体验,帮助患者尽可能地把消极情绪发泄出来,当消极情绪发泄到一定程度时,人的内心深处的积极力量就会被唤起,这时音乐治疗师就会开始逐渐地使用积极的音乐,以支持和强化被治疗者内心的积极情绪力量,最终帮助患者摆脱内心冲突和抑郁、焦虑情绪。(IIIa有选择性的推荐)

2.2.7专家推荐

中医情志相胜疗法[61- 64]

    抑郁症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同时配合心理治疗,中医自古有情志相胜的心理治疗方法。

    情志相胜疗法根据五行相克的理论,利用一种或多种情绪去调节、控制、克服另一种或多种不良情绪的心理疗法,最终目的是使人的心态达到动态平衡。《黄帝内经》将七情归化为喜、怒、忧(悲)、思、恐(惊)“五志”,并分属五脏,即:喜归心而属火;忧(悲)归肺而属金;怒归肝而属木;思归脾而属土;恐(惊)归肾而属水。并指出:金克木,怒伤肝,悲胜怒;木克土,思伤脾,怒胜思;土克水,恐伤肾,思胜恐;水克火,喜伤心,恐胜喜;火克金,悲伤肺,喜胜悲。(IV级有选择性的推荐使用)

 

2.3预防和调护[65- 67]

    中医是天人合一、心身合一的整体医学,在预防疾病方面更是强调要“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因此对于抑郁症的预防和调护,中医除了用躯体治疗外,还重视通过适应自然的规律和变化,综合调节患者的心理、日常生活的饮食和起居等,使患者形神合一,恢复健康状态。

    专家共识和建议:对抑郁症患者的预防和调护,主要应使患者的生活起居适应自然规律,并从患者心理和饮食起居上加以调护,同时可以配合使用气功导引疗法等。(IV级有选择性的推荐使用)

    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谓番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此谓荣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以上《黄帝内经》的一段话高度概括了一年四季如何根据自然界的变化从心理、情绪、生活起居上适应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建议患者怡情易性;鼓励患者用积极正面的心态去生活,逐渐消除患者消极的思维模式,促进人格的成熟;学会积极的与人沟通,清晰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文艺活动调整心情,通过体育活动愉悦心身,学会放松训练,消除焦虑;学会五乐原则:进取为乐、助人为乐、以苦为乐、知足常乐、自寻其乐。  

    抑郁症患者应有适当的户外运动,应以有氧运动为佳,如慢跑、登山等。户外运动可增加光照,呼吸新鲜空气,有利于情绪的稳定。同时可以建议患者进行八段锦、太极拳、松静疗法等气功导引疗法。

  抑郁症患者的日常饮食应提倡营养均衡,多吃含钙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大豆及其制品、牛奶、鱼、虾、大枣、柿子、韭菜、芹菜、蒜苗等。同时可以多吃香蕉、牛肉、鸡肉、酸奶等含色氨酸丰富的食物。以及含有丰富维生素的麦子、小米、动物肝脏及新鲜蔬菜和水果等。还应注意纠正偏食、节食等不良习惯,摄入足量的含有较多微量元素的食物,应多吃杂粮、粗粮,最好粗细搭配。

参 考 文 献

[1]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2reducing risks,promoting healthy life.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2.

[2]  Douglas Maurer,DO,Ross Colt,MD,MBA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

to the Management of Depression332006:923-941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T001.1001.9

[4]  Narrow WE,Rae DS,Robins LN,et al.Revised prevalence estimates of mental disorders in:the United States:using a clinical significance criterion to reconcile 2 survey’s estimates.Arch Gen Psychiatry 2002;59:115–23.

[5]  Chisholm D.The economic costs of depression.In:Dawson A,Tylee A,editors.Depression:social and economic timebomb.London:BMJ Books;2001.p.10–2.

[6]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主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5-48

[7]  胡随瑜,张宏耕,赵志付等. 1977抑郁症患者中医不同证候构成比分析[J ]. 中国医师杂志.2003,5(10):1312-1314

[8]  陈泽奇,胡随瑜,张海男等. 抑郁症常见中医证候标准的研究[J ]. 中医杂志.2005,46(1):47-49

[9]  陈泽奇,郑林,张宏耕等.抑郁症常见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Kappa一致性检验[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4):32-33

[10] 唐启盛, ,包祖晓等.抑郁症中医证候的贝叶斯网络研究[J ].中医杂志,2008,49(11):1013-1015

[11]  曲淼,唐启盛,裴清华等.抑郁症中医证候的聚类研究[J ].吉林中医药,2007,27(11):10-12

[12] 沈渔屯阝主编.精神病学(4)[M]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26-727

[13]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4~49-2008.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14]  赵志付,王彩凤,熊抗美等. 抑郁症的中医刚柔辨证临床治疗思路[J ].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4):1-3

[15] 田德禄主编. 中医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16] 张伯臾主编. 中医内科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7] 刘建平.传统医学证据体的构成及证据分级的建议.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12):1061-1062

[18] David Moher,Deborah J Cook,Susan Eastwood,Ingram Olkin,Drummond Rennie,Donna F Stroup,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reports of meta-analyse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the QUOROM statement.THE LANCET,1999,354:1896-1900

[19] Donna F.Stroup, Jesse A.Berlin, Sally C.Morton, Ingram Olkin, G.David Williamson, Drummond Rennie, David Moher, Betsy J.Becker, Theresa Ann Sipe, Stephen B.Thacker.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Epidemiology:

A Proposal for Reporting.JAMA,2000,283(15):2008-2012

[20] GRADE Working Group.Grading quality of evidence and strength of recommendations.BMJ,2004,328:1490-1497

[21]  刘建平.柴胡疏肝散合并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4):31-32

[22]  佟凯航,赵建军.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抑郁症38[J ].吉林中医药,2007,27(5):23-24

[23]  唐海峰.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抑郁症30[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25(4):226-227

[24]  冼慧,唐启盛,赵晶.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症的临床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12):856-859

[25]  李洪,徐舒,李滨.逍遥散联合盐酸氟西汀治疗抑郁症肝郁脾虚型41[J ].陕西中医,2009,30(1):49-50

[26]  延慧敏,蔡雅楠.逍遥散治疗抑郁症54例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9):49-50

[27]  钟志国,律东.加味越鞠丸结合腹针治疗抑郁症临床观察[J ].四川中医,2008,26(5):54-55

[28]  姚红军.越鞠丸联合百忧解治疗抑郁症48[J ].临床医学,2008,28(12):114

[29] 刘荣焱,李晓华,秦利民.甘麦大枣汤加味治疗自杀未遂后抑郁临床体会[J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1):1599

[30]  胡秀润.疏肝解郁法治疗隐匿性抑郁症32 例疗效观察[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23(4):263-264

[31]  张改兰.氯咪帕明片加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以胸痛为主要症状的隐匿性抑郁症40[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6):556-557

[32]  刘茹.中西医结合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的对照研究[J ].北京中医,2007,26(8):512-513

[33]  朱春山.文拉法辛与消遥丸联合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2):152

[34]  朱建平,李维芳.阿米替林及阿米替林合并逍遥散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J ].四川精神卫生,1996,9月增刊:20-21

[35]  丰胜利,张学智,王玉芬.逍遥颗粒合氟西汀治疗心境恶劣30例临床观察[J ].中医杂志,2007,48(2):140-142

[36]  王红伟,宋春联.逍遥散治疗抑郁症06例疗效观察.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方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170-171

[37]  杨永成,谢道俊.中西药并用治疗抑郁症36例临床观察[J ].河南中医,2000,20(6):36-37

[38]  王少华.越鞠丸治疗郁证临床观察[J ].湖北中医杂志,2001,23(1):35

[39] 李玉娟,罗和春,钱瑞琴等.丹桅逍遥散对抑郁症患者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3):197-200

[40] 王洋,刘松山等.丹栀逍遥散联用氟西汀治疗抑郁症临床观察[J ].社区医学杂志,2007,5(11):57-58

[41] 王腾云等.丹栀逍遥汤加减治疗抑郁症34[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9):710-711

[42] 王洋,刘松山.丹栀逍遥散联用氟西汀治疗抑郁症临床观察[J ].社区医学杂志,2007,5(11):57-58

[43] Takahisa Ushiroyama,Atsushi Ikeda,Kou Sakuma and Minoru UekiChanges in Serum Tumor Necrosis F (TNF-α) with Kami-Shoyo-San Administration in Depressed Climacteric Patients [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2004,32(4):621-629

[44] Zhang-Jin Zhanga,Wan-Hu Kang,Qiang Li,Qing-Rong TanThe beneficial effects of the herbal medicine Free and Easy Wanderer Plus(FEWP)for mood disorders: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studies [J]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2007,41:828-836

[45] 筒井末春等.半夏厚朴汤治疗抑郁症抑郁状态的经验.新药と临床,1993, 42(9).:143-150

[46] 吴鉴明.加味甘麦大枣汤抗抑郁疗效的对照研究[J ].中国临床医生,2002,30(11):18-19

[47] 王兰珍.逍遥散甘麦大枣汤配以心理疗法治疗抑郁症36 [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18(3):239

[48] 屈沂.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郁证62[J ].中国民间疗法,2008,5:30-31

[49] 冯秋霞,姜大珍,金季玲.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疗效观察[J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0:1440-1441

[50]  罗和春,钱瑞琴.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新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3:197-198

[51]  唐启盛,曲 淼.抑郁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3):283-288

[52] 赵晶,唐启盛,裴清华等.颐脑解郁方治疗抑郁症肾虚肝郁型的临床疗效观察[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1:61-63

[53] 罗和春,刘平,孟凡强等.舒血宁合并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多中心双盲对照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3:167-169

[54] K.Lindea,L.Knu¨ppelLarge-scale observational studies of hypericum extracts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s—a systematic review [J ]Phytomedicine,2005,12:148-157

[55] KLAUS LINDE, MICHAEL BERNER, MATTHIAS EGGER,CYNTHIA MULROWSt John's wort for depression: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B R I T I S H  J O U R N A L  O F  P S YC H I AT RY(2005),186,99-107

[56] A Szegedi,R Kohnen,A Dienel,M KieserAcute  treatment  of  moderate to severe depression with hypericum extract WS 5570 (St John’s wort):randomized controlled double blind non-inferiority trial versus paroxetine

BMJ,2005,330(7490):503

[57]A.A.Noorbalaa,S.Akhondzadeha,N.Tahmacebi-Poura,A.H.JamshidibHydro-alcoholic extract of Crocus sativus L.versus fluoxetine in the treatment of mild to moderate depression:a double-blind,randomized pilot trial [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05,97:281-284

[58] Shahin Akhondzadeh,Najaf Tahmacebi-Pour,Ahamad-Ali Noorbala,Homayoun Amini,Hassan Fallah-Pour,Amir-Hossein Jamshidi and Mousa KhaniCrocus sativus L.in the Treatment of Mildto Moderate Depression:A Double-blind,Randomized a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J ]PHYTOTHERAPY  RESEARCH,2005,19:148-151

[59] 张捷,裴音,陈杰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10:63-64

[60] 翟淑华,张群,田学丽.音乐疗法在抑郁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8):7-8

[61] 王米渠.中国古代医学心理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58-77

[62] 王米渠.中医心理治疗[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55-57

[63] 汪卫东,王米渠.国际中医心理学论丛[M].新加坡:新加坡医药卫生出版社,2006:77

[64] 陈可冀.中国传统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267-270.

[65] 熊抗美,赵志付,王彩凤.心身并治法在心身疾病中的应用体会[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1:85-86

[66] 王彦恒主编.中西医结合论治抑郁障碍.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67] (日本)中村敬,施旺红主编.轻松告别抑郁症——森田疗法.西安:出版社,200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