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几点建议

 yzsr273 2019-04-28

贵州围绕乡村振兴,做好乡村产业大文章,在产业选择、农民素质教育、农业制度和农民组织等方面不断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总结贵州乡村产业发展的实践,本文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旨在帮助完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和路径,进一步思考应该发展什么样的乡村产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产业兴旺要走乡村经济多元化的道路

乡村产业振兴一定要坚持多业并举,走乡村经济多元化的道路。乡村经济多元化既包括乡村经济主体的多元化,也包括产业内容的多元化。贵州特殊的气候与地理环境,造就了丰富的珍稀特有资源,为多样化产业类型创造了条件。乡村经济在内容上的多元化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好处:首先是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维系了"去货币化"的消费方式,尽管农民的货币收入不高,但并不因此降低生活质量,就是得益于自给自足"福利"。其次,乡村经济多元化有利于降低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其三,乡村经济多元化有利于充分利用乡村资源,包括乡村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也包括乡村空间资源和人力资源。

产业兴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和融合产业是农民视角的农业,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落脚点的农业。

特色农业是指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凭借独特资源条件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产品品质以及特定消费市场的特殊农业类型。特色农业是天时地利人和在农业生产上的具体反映。不可替代和复制是其重要特征之一。特色农业主要表现为地域特色。具体说,发展特色农业要突出三个特色:第一,突出环境特色,贵州的92.5%的山地,自然环境优越,绿水青山可以通过发展特色中药材、食用菌、茶叶、特色蔬菜等有机、绿色农产品实现向金山银山的转变。第二,突出物种资源特色。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丰富的珍、野、稀、名、特物种资源,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宝库"。这些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不可替代性,是特色农业的重要基础,很多地理标志产品就是以特殊物种资源为条件的。第三,突出气候特色。特殊的气候特色不仅造就了特色物种,也形成特色产业类型,气候特色不仅可以生产出特色农产品,还可以通过气候差、季节差获得市场空间。

特色农业除了地域特色外,还应该包括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当特色文化融进了特色农业,便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特色产品。

产业兴旺要发展融合产业

麻江县蓝莓产业从种、加工、科普、教育,到体验、观光,特别是与村寨及其文化融为一体,为农业产业融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板。融合产业特别强调把获得的综合利润留给农民,而不是排斥农民。发展融合产业,首先要明确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是产业融合的主体。产业融合只有在农业生产者内部实现才有意义。其次,要明白融合什么内容。就乡村产业融合路径而言,主要有两种途径可以选择:

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主要指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农家乐之所以受农民欢迎,就在于其有效的产业链延伸模式:从地头延伸到了餐桌。除了传统的产加销产业链延伸维度,另一个方面是利用农业副产品发展乡村手工业,如编织、刺绣、纺织、印染、雕刻等,手工业是乡村经济的重要方面,也是产业融合的重要内容,具有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的价值。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振兴乡村传统工艺,要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为乡村产业融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农业与乡村功能的扩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农业和乡村诸如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与教化等的多种价值,特别是近些年文旅农的融合,成为变乡村综合价值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的有效途径。为休闲、度假、养生、教育等新型业态发展提供了空间。融合农业发展对培养农民综合利用农业资源的素质和能力,激发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兴旺要发展组织起来的产业

农民组织建设是现代农业的基础,也是实现农民增收和维护农民利益的保障。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有利于乡村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实现农民利益,贵州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值得借鉴,即龙头企业做市场、建品牌,下订单给合作社;合作社覆盖全体农户,负责种养环节,农民不承担市场风险。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需要创新农民经济组织,以下三个方面应特别注意。

必须十分清楚家庭经营是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同时指出,要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保证了家庭经营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这是由农业特点和家庭特点所共同决定的。农业劳动对象的生命性、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等性质决定了农业劳动不仅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更需要高度的责任感、自觉性、主动性和灵活性。而家庭特点恰好与农业生产特点相吻合,决定了家庭是土地产出效率最高、风险最小、成本最低的农业经营方式,只要农业生产特点不变,农业经营的家庭方式就不会发生变化。

家庭农场是未来现代农业的基本单位。在肯定农户经营适应性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小农户经营农业的弊端和问题。但是,解决农户生产存在的问题不能以否定家庭经营为代价。应该看到,乡村人口城镇化为乡村规模农业提供了条件,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把已经脱离耕地家庭的承包地流转给种地的农民,让他们种更多的地,培育出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作为中国现代农业的基本经营单位。家庭农场特点在于保留了农户经营的全部优势的同时可以克服小农户的某些劣势。

合作社是农业生产者的理想组织形式。理论和实践证明,通过合作社把农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联合起来,与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起,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这样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民的利益,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合作社发展,要在微观上培育家庭农场,家庭农场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载体,可以激发农民的内在合作需求,解决合作社微观动力不足问题。在宏观上,要解决合作社规模问题,农业的规模效益要通过合作社规模来实现,而不是通过大规模流转土地实现。鉴于中国文化传统和行政体系,以家庭农场和农户为基础,以村落为单位的村社一体合作组织应该成为中国农村合作组织的主要形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联合社形成全国合作社网络。农业的供给侧改革、特色农业、品牌农业、融合农业、可持续农业以及农村多元化产业等农业形式只有在组织起来的框架下才是有效的。

(作者为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农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