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幕阜山名考

 jiangnanvqils9 2019-04-28

 平江幕阜山处湘、鄂、赣三省边陲。自成一脉,脉起平江县境。北至洞庭湖,东延至鄱阳湖的芦山,是两湖下凹之间急剧上凸而形成的山脉。属晚侏罗世燕山第二阶段构造,形成于一亿四千七百多万年前。

幕阜山有伏羲氏之陵(详见云梦学刊34卷第五期)。远古时属三苗之地;禹定九州,属荆州之域。亦是荆州与扬州交界处。战国时属楚国,亦是吴楚交界处。尔后由南郡、鄂州郡、岳州郡、长沙郡等管辖。

幕阜山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山名称颇多,其名称的演变体现了幕阜山的显赫地位。

一、有幕阜山和墓伏山之称

幕阜山相传是三国太史慈为拒刘表而幕兵营于幕阜山而得名。此说有点牵强附会。太史慈拒刘表不可能把兵营安扎在幕阜山上,除非是打败了逃至幕阜山方可。此说不可信。

幕阜山最初古老的山名是墓伏山。这一称呼历久弥新,从新石器时代伏羲“崩葬南郡”,即“江陵郡”那时起,就是墓伏山,墓葬伏羲之山。一直称呼墓伏山,现在平江民众口头称谓很少有人说幕阜山,把“阜”字称“伏”音,口头上都叫“墓伏山”。为什么这么叫,都说不清楚,只是历史沿袭,历代口耳相传都是这样。但平江人忌讳一个坟墓的“墓”字,故而在文字上表述为“幕”。

墓伏山与幕阜山是相通的,而且是一样的意思。“阜”:丘岗土堆曰“阜”。《周语》载:“小阜曰魁陵”。幕与墓字音相同,“墓”与“阜”词义相通为陵墓。墓伏与幕阜、陵与墓是一回事,只是先秦以前民死后的坟墓不能称“陵”,只有帝王死后方可称“陵”。远古先民也曾流行“二次葬”,人死后入土为安,先下葬,坟而不墓,即不起堆,不封不树。待入土后,尸体全部腐烂以后,再改坟迁葬,俗称“二次葬”。平江两次葬俗从远古一直保持至今。改葬后堆土树碑立柱,王者为陵,民者为墓。

幕阜山山脚下有阜山,如今的阜山村,在石浆乡境内,属南江镇管辖。阜山,小阜曰魁陵。阜山,实际上就是陵,就是墓,就是坟。据清同治县志《艺文志》载:“著名学者张瓒昭著《楚陵述略》卷二曰:平江之天岳,即《禹贡》东陵,其下有皇坛,乃伏羲氏之陵。”其“皇坛”正在阜山村,至今还供奉着有“皇坛”土地守护着“皇坛”。

皇坛所在地,西晋以前就有“玉清宫”,宋英宗1064年敕名“冲真观”进行了扩建,如今断垣残壁尚存。

那么阜山的陵在哪里,坟在哪里,墓在哪里呢?笔者带着疑问走访、调查。据古老民谣讲:“幕阜高山大行龙,重重深处落田中,九窍石浆龙戏水,五老尖尖黄土中。”民谣就讲出了其陵在田中的黄土中。而石浆乡整个乡都是沙石土地,哪里还有什么黄土为陵呢?问当地村民,阜山在哪里呢?村民说没有什么具体山叫阜山,只有塅中间有一座小山叫太平尖。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登上太平尖,一览周围,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阜山。正如“《周语》小阜曰魁陵”一语中的与民谣“重重深处落田中”完全吻合。更使我称奇的是太平尖居然是座黄土堆,五老尖尖黄土中,一点不假,坐东朝西。“九窍石浆龙戏水”,老百姓说石浆水原先是有九个窍,不知道哪位皇帝怕石浆出天子,而下令毁了一窍。令人不解的是,石浆全境都是沙石土壤,唯独太平尖是个黄土堆,四周周围都是水田,这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我用锄头挖太平山的黄土,不像是自然形成的山,而像是人工担土堆起来的黄土堆,像壅土。如果是地壳运动自然形成的山那是有层次年代感的,而太平尖的黄土像是人工堆积而成。此千古之谜进一步证实了此地就是伏羲陵。

站在太平尖,使我想起《禹贡》之东陵(见东陵考)。楚国之东祠、伏羲之皇坛都集中在幕阜山。《马注》王逸注:“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而幕阜山正是处楚国之东方。楚国敬奉东皇太一神,《楚辞集注·九歌》注说:“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东皇太一)即伏羲也。”由此可知,太平尖应是东皇太一之山,伏羲氏之陵苑。太平尖是太一山演变而来。

二、有天岳和幕府相称

《舆地纪胜》曰:幕阜山“山名之列凡五:曰天岳、雷台、雷公、天柱、幕府。” 《舆地纪胜》是南宋中期的一部地理总志,王象之撰。

幕阜山有幕府之称。府:古时国家收藏文书财物之地方。后延伸为官署、政府。府还有宅第之称,达官贵人的官邸称府。幕府,应是后者。史学家刘俊男(湖南工业大学教授)认为,幕阜山为纪念舜之先祖虞幕而得名。所以幕阜山古名有幕府之称,源于此。《国语·郑语》曰:“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协”,和也,也就是说虞幕发明了以律吕测气定候以助万物的候气法。有大功德于天下,故能同夏商周三代始祖相提并论。能听:观察协风,东风为协;西风为韦;北风为洌;南风为凯。直到虞舜之父瞽叟,瞽是乐师非瞎子,出任尧帝的乐师。“瞽叟伴五弦之瑟,作以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叟既是乐师,亦懂历法,能听协风。幕阜山是古代重要的天文观测中心,虞幕家族世代研习天文历法,以幕阜山作为研习基地,其“候气法”就在教化天下按风、按季节生产,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使农事与佃渔畜牧有规律进行。所以天文历法为古时生存的根本大法。

虞幕是东夷族后裔,夏、商、周朝之前,还有一个虞朝。《韩非子·显学》中:“商、周七百余岁,虞夏2000余岁。”虞代积年约在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100年之间,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成果,夏代起于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良渚年代与虞年代相吻合。

那么虞幕怎么会到幕阜山来研习天文呢?因为幕阜山是古代观天察地的平台。

孔子曰: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察法于地,旁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 ”。西汉《周髀算经》有“伏羲作历度”的记述。《通鉴外纪》中有伏羲氏“以作二十四节气”甲历五运的评述。《拾遗记》曰:“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阜山村的皇坛,正是八方神坛,且有四十八灯、四十八柱,供奉着手捧八卦的伏羲神像。伏羲观天察地,定东南西北四方,分春夏秋冬之四季。北斗斗柄春分指东,立夏指东南,夏至指南,立秋指西南,立冬指西北。北斗旋转,北极星不动。

《说文解字·注》易通卦验曰:“立春,调风至。春分,明庶风至。立夏,清明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阊阖风至。立冬,不周之风至。冬至,广漠风至。伏羲听八风而画八卦,为周易之源。”

而幕阜山正是观天察地听风最好的平台,是伏羲氏研习天文历法创制八卦的地方,《帝王世纪》曰:伏羲“崩葬南郡”。《水经注》:“南郡即湖北江陵郡”。而幕阜山是江陵郡所管辖,是伏羲的崩葬之地。虞幕是研习天文历法的世家,虞幕至幕阜既是师古,怀念伏羲氏,又是利用幕阜山这个观察平台,是伏羲氏事业的延续与发展。因而有“幕府”之称。近代直到解放以来,一直都是国家防空观察之哨所,至八十年代才撤下来,可见幕阜山是古今观天察地之要地。

幕阜山又有“天岳山”之称,成天下众山宗。最早见诸于文字笔者所看到的是唐代诗人吕洞宾。明朝《隆庆岳州府志》卷十八记载:吕洞宾《沁园春》,其词曰:“昨日南京,今朝天岳,倏焉忽焉指洞庭……”。《舆地纪胜》是宋朝的地理总志,幕阜曰“天岳”。古代对天地山岳的崇拜,是很神圣和严肃的,何况是“天岳”,更不能随意僭越。五岳是方位之岳,都是西汉王朝敕封的。幕阜山天岳山相传是舜帝所封。

《史记·五帝本纪》中说,“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就时于负夏。”

“舜耕历山”,历山在哪里呢?汉朝刘向《说苑·九》有荆台之游,“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水,南望猎山(历山)。”此历山就是指幕阜山或幕阜山脉。因为洞庭湖与彭蠡湖即现在的鄱阳湖之间就只有幕阜山脉,再无它山,所以刘向南望猎山,就是指幕阜山或幕阜山脉。《括地记》:“雷首山亦称历山”。

“渔雷泽”,雷泽在哪里呢?《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雷泽在吴西”。幕阜山正好在吴国的西边,渔雷泽应改为虞雷泽,渔虞同音。渔雷泽不是在雷泽中佃鱼,而是虞舜之先祖虞幕,在幕阜山研习天文历法之地,而叫虞雷泽,是幕阜山幕府之来源。

“就时于负夏”,《汉志》:夏水为汉水下游河段,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幕阜山古时属江夏管辖,又临近古夏水,故有负夏之称。详见《水经注》。舜帝就时于负夏,就是迁到了幕阜山。舜迁至幕阜山,基于三个原因:

一是虞舜对三苗地区(指洞庭湖与鄱阳湖之间的长江中游地区)比较熟悉,在尧时代,“舜却苗民”,用战争征服苗民。尔后舜帝明德于三苗地区,故《左传》昭公元年记载:“虞有三苗”。“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其次,幕阜山是舜帝先祖虞幕研习天文历法之地,又是以自己祖先的名字命名的山——幕府,是舜帝就时于幕阜的最主要的原因。以幕阜山作为天文历法研习之地,看天地的变化、季节循环、星移斗转,占卜未来制定历法。

三是幕阜山是人文始祖伏羲氏之葬地。舜帝师古而未,并赐“幕府”为“天岳”,成众山宗。“天岳”由此而来。

三、幕阜山有雷台山、雷公山之称

幕阜山有雷台、雷公之称亦是南宋地理总志《舆地纪胜》所载,属幕阜山的古地名。幕阜山相传是雷神居住之所。山高,拔地而起,山上风生云起,月从水中流,云从脚底生。经常风云际会,雷电交加,云多,雨多,雷电多。奇怪的是有高山平原,有三池喷泉,长年汩汩而流,水量大,清澈,甘甜。三池即沸沙池,在一峰尖;九龙池,在流水庵;凤凰池,在凤凰山。高山平原,又有长年四季的地下水喷涌,山上又是云雨多,雷电多,是自然形成的雷泽区。

山上不但是雷泽区,还有雷神庙,有三尊雷神像,人首鹰嘴龙身,一手拿锤,一手拿规。神像似很久远以前的雕像。

《山海经·海内东经》这样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也。在吴西。”雷泽在吴西,应是吴国之西。幕阜山正好在战国时吴国的西边。杜甫诗云:“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就是指吴国与楚国相邻。而幕阜山正是吴楚交界处。地望相合。这是古时幕阜山有雷台山、雷公山之称的原由。把雷神称为雷公是先秦以前之说,战国时流放在汨罗江边的大诗人屈原在《楚辞·远游》中有“左雨师使径待兮,右雷公为卫”。

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庖牺氏,风姓也。燧人氏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相传巨人即雷神,华胥氏当时处于女权社会,群居,后代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华胥氏在雷泽以足履之而有娠,怀孕一成纪就是十二年,十二年而生伏羲,成纪而生就是这个意思,即为雷神之子。所以幕阜山古有雷台、雷公山之称缘由伏羲。

四、幕阜山有“桓山”之称

朱谋玮《水经注笺》曰:“幕阜山古名桓山”。北魏郦道元注《水经注》曰:“湘水又北汨水注之,水东出豫章艾县桓山。”豫章艾县即江西修水,桓山,实为幕阜之黄龙山。

幕阜山左抱黄龙,右揽凤凰,实乃天子阵仪。史书记载禹之父鲧因治水不力,被舜所杀。《图解山海经》有记载:“洪荒时代,到处漫天大水,禹的父亲鲧偷拿天帝的息壤来堵塞洪水,被天帝所杀。因尸体三年不腐,天帝又遣天神用吴刀剖开鲧的肚子,肚内飞出一条虬龙,这就是大禹,而鲧则化作一条黄龙。”这就是黄龙山的来历。古书记载的先人都与神话紧密相联,黄龙山的来历可能古人为纪念鲧而得名。难怪大禹治水要拜黄龙,要登幕阜山谒祖伏羲。

“桓”,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之意,后延伸为指路的木柱木牌的意思。是设在宫殿、城垣或陵墓的地方作为标志和装饰之用,后称为“华表”。幕阜山没有宫殿城垣,只有伏羲氏的“皇坛”和祖祠。谁敢以山岳为“桓”,谁敢以“黄龙山”作为“华表”?恐怕只有伏羲才配享有如此高的规格和待遇,向世人指明前去祭祀和膜拜的道路。

五、幕阜山有“东陵”之称

清同治平江县志《艺文志》载:“著名学者张瓒昭著《楚陵述略》卷二曰:平江之天岳,即《禹贡》东陵。”《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专门记录着大禹治水定九州的地理宗篇。其中就写到了荆州之“东陵”。笔者有《禹贡》“东陵”考(详见云梦学报)2013第五期)。《禹贡》之“东陵”,乃楚国之“东祠”。东陵,是东皇太一之陵。东皇的陵苑称为东陵是很自然的。且又在楚国之东,从方位上或内容上看,东陵实至名归。

东陵是大禹所封,乃有《禹贡》之东陵。幕阜山下的阜山村太平山又叫太一山,就是东陵,正处“皇坛”旁边,其地“重重深处落田中,五老尖尖黄土中”。正与古谣民谚相吻合。在全是砂石土壤中的黄土山堪称一奇,且又都是封土,是堆起来的土。这使我联想到屈原投江殉国后,楚国老百姓自动为屈原堆起十二座坟墓,至今堆土犹存。大禹治水期间上山谒祖,拜伏羲“皇坛”,并赐为东陵。组织民众为人祖伏羲封土为陵,至楚国,立东祠,将陵又加封土。使太一山高约三十多米,占地四至五十亩的面积。名太一、太平、阜山。阜山,就是陵。阜山即“东陵”。

大禹治水,“生偏枯之疾,步不相过,人曰禹步”。《太平御览·皇王部》这样记载。大禹有足疾而留禹步,一直流传在民俗之中。是道士在祷神礼中常用的一种步伐动作。依北斗星的位置而停步转折,宛如在罡星斗宿之上,又称“步罡踏斗”。平江民间至今还传颂着禹治水的功绩。其曰:“夫水者,汗漫浮天,方圆随地。百川决,而禹王治水,诸圣伏魔而万神听,龙吐毫州欲老子神生之相;潜流鸡岭洗许由耳听之音。在地曰泉,在天曰雨。九江风静,映星斗之光华,四海波平,侍鱼龙之变化。济仁利,濯景浮化。洒水则可以除厌秽,咒之则可以荡妖气……”

六、幕阜山有天柱、昆仑之称

平江清同治县志卷五记载:“天岳山,又称天柱山,高一千八百丈,周回五百里,跨义宁、通城数州县。岳州称岳阳以在天岳之阳也。”(注:岳州府当时应在汨罗长乐)

天柱山又称昆仑。晋《晋仙翁传》曰:昆仑,一曰玄圃,一曰积石瑶房,一曰阆凤台,一曰华盖,一曰天柱,皆仙人所居也。

幕阜山拔地而起,似天柱,直插云霄,相对高度在一千三百米以上。山陡峭,雄伟。是道家的第二十五洞天,“元真太元之天”。是历代道士隐居、合药、修炼和求乞成仙的地方。幕阜山壮丽的景色,奇峭的峰峦,幽奥的洞壑,千变万化的云雾,幽邃的溪流,都足以引起修炼者的共鸣并激发幻想,从而形成修正成仙登天的感觉。是仙人所居的洞天福地,天柱由此可以登上天庭。昆仑即仙人居住之所,都曰昆仑。

幕阜山是中国道教发源之地,亦是“八卦”的原创地,是伏羲的陵苑,更应是仙人所居之所。道教的四大天师有两大天师葛天师葛玄和许旌阳天师在幕阜山合药修炼,求乞成仙。所以有天柱、昆仑之称。

幕阜有昆仑之称,使我又想起了幕阜山的女娲宫。又叫骊山老母庙,供养着女娲神像。《春秋世谱》载:华胥生男为伏羲,女子为女娲。唐李冗《独异志》卷下:“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妇,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妇,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乃结为夫妇。还有一说:两人到昆仑山顶推石磨成婚,兄妹两向天祷告,将此磨两扇推下山去,天若叫我兄妹成婚,石磨即合,不许,则散。结果石磨合而兄妹成婚,繁衍人类。而幕阜山磨子山至今还在。由此传说可知,伏羲与女娲是同胞兄妹,是烟为媒,石磨为媒,地点在昆仑山,亦即幕阜山。

幕阜山的名称演变,静静地向我们华夏子孙诉说着上古历史上一个天大的秘密,伏羲葬于斯。“皇坛”是伏羲氏的葬地,东陵是伏羲氏的陵苑。阜山就是东陵的别称。最古的名字是墓伏山,历久弥新,一直口头流传至今。“墓伏山”与“幕阜山”,墓幕音同,墓与阜同义,是一致的。幕府是纪念虞舜之先祖虞幕而名,虞舜基于是先皇伏羲的陵苑,是先祖虞幕而名的山而封天岳。天下第一山,成众山宗,唯此唯大唯一。

禹治水登幕阜山,拜谒先祖陵苑,封土为陵乃为东陵。雷首山、雷公山因伏羲是雷神之子而名,桓山因伏羲氏东陵、天岳而名,还有历山、昆仑之称。

清朝著名学者李元度对天岳幕阜感叹曰:“天子三经地,皇帝九谒门。”道出了幕阜山显赫的历史地位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伏羲氏之陵,虞舜之天岳,《禹贡》之东陵,楚国之东祠终于昭然于天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