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政篇》第十九章

 诸诸行无常常 2019-04-28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哀公,是指鲁哀公,生于公元前521,于公元前468年去世,姬姓,名将,鲁定公之子,春秋时期鲁国第二十六任君主,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在位期间由于朝政被“三恒”把持,想请越国攻打“三恒”,没有成功,被逼外逃。最后国人迎哀公复归,卒于有山氏。其一生是悲哀的一生,故谥号为“哀”。

对曰”, 《论语集注》中朱熹的注释是“凡君问,皆称孔子对曰者,尊君也”,就是说《论语》中记载与国君或上位者的问话时都用“对曰”,是为了表示尊敬。

“举”,选拔或选用的意思;“直”,正直;“错”,同措,放置的意思,《论语集注》中朱熹的注释是“错,舍置也”;“诸”,众多;“枉”,本意为弯曲不直的,是与“直”相对的,可以理解为行为不正直的。

本章整体解释就是,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统治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统治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也有将“何为则民服”的“服”字解释为信服的。

对于“错”字还有一种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其原意是“为物镀金”,引申为“使之改变”的意思,后面孔子还讲过“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所以“错”在这里不应该理解为放置一旁,而应该理解为使之改变的意思。“举直错诸枉”就可以解释为“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教育引导邪恶不正的人使之改变”。而“举枉错诸直”则可以理解为“重用邪恶不正的人,会使正直无私的慢慢向不良的方向转变”。

这段对话应该发生的鲁哀公十一年,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后,孔子是由鲁哀公十六年去世的。从当时鲁哀公的情况分析,鲁哀公当时非常想从“三恒”手中夺回权力,但是明显的力不从心。所以这句问孔子的话也包含了“怎样让三恒能服从管理”的意思。孔子给出的回答是应该从君王执政的原则上入手,重用正直无私的人才,舍弃奸佞小人,才能使人民服从管理,对君王产生信心,才能逐步改变当前不良的政治局面。另外,这句话也存在着对鲁哀公用人不当的提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