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时间分享最具实战景观干货 这两年景观设计公司经常从地产公司会接到这样的业务 ——给我们做套景观标准化吧?对于这样的业务,设计公司经常陷入两难的境地,接不接? 怎么接?要不要收费?收多少费? 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相比普通项目设计,通常的标准化制作所需的人力物力很难衡量和界定,难点在于: 甲方爸爸,你到底要什么样的标准化? 友情提示:有一类标准化设计公司请果断说不!那就是以直委项目换取免费标准化制做的业务。如果你连标准化立项和资金都没批下来,那还能指望做成啥样呢? 换个说法,一场歼灭战你连打哪个山头都不清楚,你不当炮灰谁当炮灰? 很多地产公司认为,领导有了诉求,我们找个设计公司来做就行了,给他指点一下,剩下就是定期要成果开会讨论就行了。错了!!!标准化到底是给谁服务的?是甲方爸爸自己啊! 你要选件趁手的兵器也得想清楚,你自己的力量、耐力、擅长和打斗场合是啥,选错了如意金箍棒也得玩砸,选对了三寸匕首也能杀敌。 所以,标准化 50%以上的成果(所谓成果是指研讨分析并不是单纯纸面意义上的)是必须由甲方自己完成的,这一点不管是哪类标准化都绕不过去的。 只有甲方自己明确了诉求和解决问题的逻辑和思路,设计公司才能帮你完善和成型,没有上述路径,那么一套标准化会在制作的前半程会异常艰难。另外,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标准化任务的汇报及沟通对象层级越高越好,毕竟这个东西不是低阶玩家玩的。 前期沟通甲方领导越早出现越好,一旦工作开始,三次会议不见领导层,只能说明一件事,完蛋了…… 接下来,笔者用这些年来所亲历或者接触过标准化类型给分个类,做个路标,好方便设计公司们在业务接洽时分辨清楚,尽量少走弯路。标准化分几种?就笔者个人经验而言,基本分为五种(个别小种类不列入)。 第一类:见贤思齐型 这一类标准化诉求最多,通常的客户是由其他成熟行业跨入地产开发领域或者快速发展中的开发商,一般情况下的切肤之痛是专业人才受限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寄希望于拥有一套完整的标准化来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 这一类的通常问题是对标准化认知偏差,把标准化当成“大力丸”(也可能是被他人用标准化功效忽悠了),认为拥有一套完整的标准化文件就可以让项目操作者按照规定指令完成可类比同行效果的项目。 因此,他们通常对标准化的诉求通常是模糊的,既不能对自身已有产品进行清晰的叙述也不能对未来将发展的产品做准确的定义,这就使得标准化没有了针对的目标; 另外也忽视了标准化执行者的判断能力和职业水准,更重要的是忽视了不同类型的开发公司自身的管理流程差异很大,标准化既然是标准,操作过程中就需要跟企业自身的管理惯性相吻合,如果标准执行与企业管理习惯相冲突,那么再有效的标准也会在极短时间内失效。 说得直接点,标准化是一把双刃剑,制约和管理下属的同时也要制约和管理老板,不同的“游戏规则”就需要出台不同的“标准”,了解自身是关键。 第二类:四库全书型 这一类的客户以国企开发商为主,也有些是已走入国企管理模式的私企。 因产品线丰富、涉足地域宽广,为了规避内部各类评审会的决策低效(参与的人实在太多且外行居多),希望以标准化来协助企业进行优化决策和评审管理。 初衷不错,但是由于此类标准研发和出台需要经过各类部门统一意见,因此标准化所涉及的品类和地域类型变得无比庞杂,光是前期梳理产品线就已经晕了,更别提要理清其中的开发逻辑和客户诉求。 要知道,标准化不是图集,而是基于客户需求或者开发逻辑的思维地图。 它能给开发者带来的是面对每一个新项目时能够统一参与各方的分析逻辑和解决措施,每一个外界条件的改变,都会导致最终的结果产生变化,但是只要大家的逻辑是一致的,那么最后的结果就能保证少出偏差。 如果认为标准化就是一个傻瓜操作 APP,忽略了人为的影响因素,那么为了保证结果的质量,就需要海量的数据和超大的成果,这就不是单一开发公司或设计公司能够完成的工作了。 也正因为此,这一类标准通常会在研发半途变戏,满汉全席变东北乱炖。最终的成果是资料大而全却没有严谨的逻辑,各类信息充斥却让操作者无从下手。 要知道不管是什么样的标准化都是要让人去操作执行的,如果是为了标准而标准,这样的四库全书的命运只能是摆在领导书架上而已。不过也有益处,这一类标准化为下一次的研发提供了基础资料数据,也算是有功德。 第三类:王者荣耀型 这一类的客户基本都是成熟开发商,在分管大领导变动后开始有了此类需求。他们需要在业内快速树立口碑并能够引领行业风潮,所以对于标准不重视梳理自身问题和产品线或管理模式,更侧重于研发本身。 这类标准化会尽可能的搜集国内外的新型产品和科学技术,整合成一套逻辑完整、卖相可人的设计指导手册,通常也会绑定一到两个实操项目进行试验。 这样的标准化在一定时期内的确会让领导及业内同行侧目关注,而且对客户也有足够的吸引力,对于设计行业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但是缺点在于前期研发时对于成本体系和物管模式的忽视,在持续项目落地上就会变得艰难,除非是领导重点关注的项目可以实现,其余就变成了纸上谈兵了,而且后续的标准化更新也变得微妙和尴尬。 所以此类不应该叫标准化,叫“研发手册”更为合适,在产品线成熟之后再做梳理再作为标准推出执行更为妥帖。对设计公司而言,就相当于花了三倍的功夫做了一个全新的标杆项目。 第四类:屠龙宝刀型 这一类都是了解了标准化精髓的客户,出现的频率较少而且通常都不会对外委托业务,一般自己就研发制作完成了。 这一类型的标准通常非常简短,以文字和数据表格为主,目标精准目的明确,明晰自身企业所面临的核心问题(管理模式、成本、开发周期等),标准虽然存在矫枉过正的情况,但是一旦执行能够快速解决企业的问题,统一管理思路和价值判断标准,短时期内就能为企业带来明显改观。 这类型的标准光从成果看,外部单位较为难理解其中奥妙,需要研发者解读,也就是常说的功夫在诗外,更为重要的是高超的领导执行者,宝刀虽可屠龙而持刀者也需是大侠才行。 第五类:高开低走型 这一类的客户通常以有雄心的私企为主,对自身企业已有产品并不满意,希望通过标准化来全面提升自身企业的产品线或者产品形象。 所以他们通常会有明确的对标对象,希望能够把对方的经验快速套用。 那么这类的标准刨除表面的包装,内容本质基本是套用的对标方的成熟标准,或者是几家对标方的标准叠合(这就更要命)。 要知道,成熟企业的标准化是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出台的不同功能的标准,目的是不断协助企业业绩增长,而且这其中不乏有失败的标准需要仔细辨别。 套用或者借鉴标准没有问题,但是需要明确自身企业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找到对应的对标企业标准或者是对应阶段的企业标准,以适用为原则,以能够快速解决问题为目标,甚至某个对标项目的操盘标准都可能是最有效的。如果借鉴错位,那么就是得不偿失了。 那么,你是哪一类?如上所述每一类都存在问题,当然也有相对应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规避措施,同时也需要制作方有丰富的经验和沟通技巧,当然这就是另一个课题了,欢迎各位同行一起来拍砖探讨。 记住:标准化不是目的,你的问题才是! 关于本文作者: 曹 阳 源创易设计集团董事及北方区域总经理 l 1998年参加工作; l 专业背景:城市规划、北大光华EMBA l 现为百锐、博智成、中国房地产企业管理商学院、京海博瑞等机构特约金牌讲师; 任职机构:现任源创易设计集团董事及北方区域总经理,曾担任EDSA(美国四大景观设计公司之一)北京公司副总裁、万科集团总部万创设计管理中心景观总监; 成立至今合作的项目有 成都万科金色海蓉、重庆万科城、天津万科金色雅筑、福州万科金域榕郡2期、厦门万科金色悦城、福州三盛国际公园、深圳万科浪骑游艇会、天津旭辉玫瑰湾、常州景瑞等近40余个项目。 源创易集团(中国)有限公司(Unlimited Creativ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group ltd.)是极具发展潜力和创新意识的景观品牌设计机构,目前在国内四大区域(深圳、北京、上海、成都)均设有分支机构,具有风景园林工程设计甲级资质,是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会员,主要致力于住宅社区、商业开发项目、城市公共空间、城市绿地、公园绿地、旧城改造以及环境整治的专业景观设计及咨询服务,并努力在更广的服务范围内为客户做出优秀的设计。公司服务的客户涵盖了各地政府部门及国内知名地产集团,如万科集团、万达集团、中海集团、保利集团、金地集团、中粮集团、华夏幸福地产、中梁集团、阳光城集团、华润置地、华侨城集团、沿海集团、中航里城地产、金科地产、恒大集团、海亮集团、碧桂园集团、绿地集团、招商置地、龙光集团、卓越集团、华强集团、宏发集团、领地集团、新城控股、鸿坤集团(排名不分先后),并多次与SWA、Belt Collins、Bennitt、Ekistisc、Bensley等国际知名设计机构合作项目。 |
|
来自: BGG6ihmcf7rkqk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