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数一,地数二,天数三,地数四,天数五,地数六,天数七,地数八,天数九,地数十。天的数共有五个,地的数共有五个。五个方位的数分配得宜并且各自配合。天数加起来是二十五,地数加起来是三十,天地之数合起来是五十五,这些数造成了各种变化,并且使鬼神之道得以运作。 天数是一、三、五、七、九,也就是奇数;地数为二、四、六、八、十,是偶数。这十个数字可以统括后面所有的发展。在这段话中,“鬼神之道”指的是占卦,通过数字来了解天地每个方位合起来的现象。 朱熹对这一段话的解释是:“变化,谓一变生水而六化成之,二化生火而七变成之,三变生木而八化成之,四化生金而九变成之,五变生土而十化成之。”他讲的是相对,一、六,二、七……依此类推。一、二、三、四、五是生数,六、七、八、九、十是成数,先生再成,生数为主,成数与之配合,就是变化。变代表阳爻,有生命力,朱熹以阳数为变,阴数为化,化代表接受之后,再加以化成,这是坤、阴爻的作用。所以一、三、五先讲变,二、四先讲化。 至于鬼神,我们可直接把鬼神认为是占卦的神妙作用,好像有鬼神从中安排一般。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知道的鬼神是指不受限制的力量。 下一段是讲到占卦实际的做法。
在进行大型演算时,准备五十根筹策,真正使用的是四十九根。将这四十九根分为两组,象征天地两仪;由任何一组中抽出一根挂在左手小指间,象征天地人三才;再以四为单位去计算筹策,象征一年的四季;把剩下的零数夹在左手中三指间,象征闰月。每五年有两次闰月,所以要把另一组筹策依四单位计算所剩下的零数,也夹在指缝挂起来。乾卦的策数是二百一十六,坤卦的策数是一百四十四,总数为三百六十,相当于一年的天数。《易经》上下篇六十四卦的策数有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相当于万物的数目。所以,要经过四次经营才能形成《易经》的一爻,经过十八次变化才能完成一卦。 为什么进行大型演算时,只使用四十九根呢?因为有一根要拿出来作为太极,代表安定下来,构成一个世界、一个宇宙。前面提到“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这里却只用五十,有两个说法。一说是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但因为已经有了六爻,所以五十五必须减六为四十九;另一种说法是天地之数到了九了之后,第十不要用十,因为十是两位数,所以再把十算做五,亦即九之后再一个五,加起来是五十。这两种说法,很难确定到底何者正确。 一般常说三个月之内不要占同样的问题,三个月之后就变成另外一个季节,事情或许会有变化。古时候的历法与我们现在的不完全一样,是根据阴历,也就是月亮实际的演变来算,一年是三百六十天。我们如今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一年多出五天,每隔五年就等于比古时候多一个月。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乾卦的策数是二百一十六,因为乾卦有六个阳爻,每爻以四策为一组,阳数用九,所以总数是六乘三十六,共二百一十六;坤卦的策数是一百四十四,因为坤卦是六个阴爻,阴爻每四策为一组,阴数用六,所以四六二十四,再乘以六,就变成一百四十四。两个加起来三百六十,一年的天数就由这样相加而来。 至于万物的数目呢?“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易经》上下篇六十四卦的策数是一万一千五百二十,便相当于万物的数目。六十四卦有三百八十四爻,阳爻阴爻各半,意即各一百九十二爻,阳爻乘以三十六,得六千九百一十二,阴爻乘以二十四,得四千六百零八,总数即是一万一千五百二十。要经过四次经营才能形成《易经》的一爻。所谓四次经营,指的是“分二”、“挂一”、“揲四”、“归奇”四个步骤。 事实上,完成一爻要经过三次同样的方式演算,六爻才会经过十八次变化。这一段原文恐怕是漏掉了一些字句,经过后代学者一再的研究,大家才了解。
八个单卦代表初步的成就,由此引发而延伸出去,再按感触的类别扩展出去,天下可能取象的事物就全在里面了。《易经》呈现天地之道,使其功能与效应显得神妙无比,所以它不但可以用来应对各种需要,也可以用来助成神明的化育。孔子说:“了解变化之道的人,大概也会了解神明的作为吧。” 知道变化之道,就知道神之所为,这是很好的观念。变化一定有规则,只要了解规则,就知道下一步大概往哪里走,就知道神怎么安排。八个单卦代表初步的成就,由此引发而延伸再按感触的类别扩展出去。八个单卦有六十四种结合的方式,天下可能取象的事物就全在里面了。 《易经》呈现天地这道,其功能与效应显得神妙无比,所以不但可以用来应对各种需要,也可以用来助成神明的化育。“酬酢”就是各种需要,原意则是有任何情况都可以应对;现在则把酬酢当作与别人往来的社交活动,一起吃饭喝酒等。“可与佑神”的意思是可以助成神明的化育,因为知道神明的安排,人便可以配合。 《易经》最主要是教我们德行、智慧与能力,人生除了这三点,还有什么是可靠的呢?其他不管是依赖钱财、依赖权力、依赖他人,都是向外求,只有德行、智慧、能力是在自己身上,开发之后可以在很多方面协助神明、帮助别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