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欣赏元代青花?这样解读终于读懂元青花的艺术价值!

 你我入画 2019-04-29

穿越千年的岁月,元青花在今天声名鹊起。而在历史上它仿佛昙花一现、流星坠落,来无影去无踪。成为了遥远的绝响,让今天的人们回味无穷,又摸不着边际。

一、元青花为什么诞生就这么成熟?

一个鬼谷子下山大罐,2005年佳士得拍卖竟然拍卖了2.3亿元人民币,这吊起了国人的胃口。最直接的疑问就是元青花为什么这么值钱?也就是为什么这么珍贵?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

这事实上就是对元青花艺术价值的探讨,这是严肃而又高雅的问题,所以首先请原谅作者(管窥中国)用了元青花为什么这么值钱这个标题,可能这更适合头条的推荐机制。

探讨元青花的艺术价值,这就涉及到元青花的几个疑点。元青花为什么一诞生就是如此的成熟,没有童年期?为什么在元代以前没有诞生青花?这些都值得我们一一探讨。

二、唐青花是怎么诞生的,诞生在哪里?

其实在元代之前,严格意义来说已经诞生了青花,目前发现最早的是唐青花,1975年,扬州唐城遗址发现了一块不到巴掌大的青花瓷片,归于一个瓷枕的残片。而生产这片瓷片的窑址却不在扬州而在河南的巩义黄治窑。该窑为什么能最早生产出青花呢?

唐青花残片,有色差

黄治窑在唐代是唐三彩的主要生产地,而唐三彩的主要颜色是黄、绿、蓝三种颜色。细心的读者可能就发现了,青花学名就是釉里蓝。能够烧制出这种蓝颜色就具备了烧制青花的基础。而同时该窑还是白瓷的重要产地,把白瓷的透明釉和唐三彩的蓝彩一结合,不正是青花吗!

巩义窑三彩,注意蓝彩

唯一的疑问是唐三彩都是陶器,能够烧制陶器上的蓝彩,不代表能够烧制瓷器上的蓝彩,因为陶器的烧制温度在800°左右,而瓷器至少在1200°以上,陶器上的蓝彩也有可能在烧制瓷器的时候被烧飞,消失不见。

巩义窑青花

那么黄治窑的窑工们会不会掌握了在瓷器上烧出蓝彩的技术呢?答案是肯定的!目前在该窑址不仅出土了三彩和白瓷,还出土了一些青花瓷残片,而且在上街和荥阳的一些唐墓里也出土了青花瓷,而这些唐墓距离该窑最近,都从侧面证明该窑确实烧制出了青花瓷。

三、青花为什么到元朝才大放异彩?

即然黄治窑已经烧制出了青花瓷,那为什么到元青花才大放异彩呢?这就要从元青花的钴料说起了。青花瓷的蓝色,是以青花料中的钴为呈色剂呈现出的蓝色。但是该窑采用的是土青料青花的呈色发灰、发暗,而且画工粗糙,因此并不受欢迎,只是民间偶尔会使用。

而元青花就不同了,元青花的钴料采用的是著名的苏麻离青。这是一种极为纯正而又个性突出的颜料,用它描绘出的青花瓷器,具有鲜明、大方、潇洒、立体感强等诸多优点而倍受人喜爱。

元青花西厢记焚香图罐

可惜的是苏麻离青是产于西亚波斯一代,也有一说是在伊拉克的萨马拉地区,不管在哪里距离当时的中国都相当遥远。唐代很可能没有获得苏麻离青的信息,也无法运送,宋代疆域缩小,西域脱离中央政权,更不可能获取。

到了元代机会就来了,成吉思汗和他的后人们打造了空前庞大的大帝国,西征军一直进军到多瑙河畔,西亚自然也在掌控范围内,于是苏麻离青就被运送到了国内。

元帝国版图

我们今天依然可以想象一个个驼队穿越漫漫黄沙、戈壁峭石,翻葱岭、穿新疆、越黄土高原、过黄河、进中原、下长江,最终运到景德镇。加上苏麻离青十分稀少,从元至正到明宣德以后便绝迹了,现在只能看到一个一个的废洞。可想这苏麻离青比黄金更要贵重,元青花珍贵也就不足为奇了!

驼队穿越大漠

唐宋青花不受重视,到了元青花大放异彩,除了原料基础,还有两个人文基础。而很多人认为的元青花大放异彩的釉下彩技术的突破,作者(管窥中国)并不太认同,因为宋代磁州窑的白底黑花已经出现了很多精品,金代也出现了成熟的红绿彩。

四,元青花大放异彩的人文基础。

一个人文基础是唐宋时候,单色瓷器更受欢迎,也就是青瓷、白瓷。如唐代的耀州窑青瓷、邢窑白瓷、越窑青瓷。宋人审美崇尚素雅,宋人爱玉,宋代的五大名窑。汝官哥钧都属于青瓷系统,定窑是白瓷,这里边都有一种玉的高洁精神。只有磁州窑的白底黑花算是彩瓷,可也是在民间流行。蓝色在官方和民间很长时间并不受重视和欢迎。

宋代的汝瓷

到了元代,蒙古人和西亚的游牧民族都“尚白、尚蓝”,这其实很好理解,他们骑在马背上,因为干旱,多为晴天,抬头望见的始终是蓝天白云,这从蒙古族的民歌中也可以看到。因而他们崇尚蓝色和白色。而青花又是白地蓝彩,因此最受他们欢迎。

蒙古高原的蓝天白云

西亚人也崇尚蓝色,伊斯兰教的教堂里面图案都是蓝色的。伊斯兰教不允许崇拜偶像,因此教堂和生活中创造了很多以花草为蓝本的图案。青花瓷里边常出现的“缠枝莲”等很多花卉图案,都直接受到了中东伊斯兰教的影响。因此西亚人对青花的需求,为元青花解决了消费需求基础。直到现在街头兰州拉面小馆里,也都是用青花餐具,就是这个原因。

伊斯兰教堂的蓝色

兰州拉面小馆的青花瓷

另一个人文基础是,元朝是蒙古人统治,虽然并不像大家认为的元朝没有科举制度那么荒凉,但是情况其实也并不乐观。在元朝不足百年的历史上,共举行了16次科举,共录取进士1139人,其中大部分还是蒙古等少数民族,汉人不足一半。

况且元朝采取的是排斥汉文化的高压政策,大量的汉人读书人也采取了对抗朝廷,不参加科举的举动,不参加科举无法进入仕途,这就为元青花的诞生提供了便利条件。

这从元杂剧的诞生可以看出来,元杂剧诞生的一大原因是,大量的汉人知识分子无法进入科举或者不愿意进入元人的科举,因此选择了创作剧本,维持生活。或者即使进入仕途也是底层官吏,官场无法得意,把毕生的心血投入杂剧创作。元代的文人很不幸,但是艺术却因此获得了大发展。

比如元曲四大家中的关汉卿和白朴都未出仕,尤其是白朴,他的父亲白华在金朝还中了进士,做了高官。白朴多次被征召做官他都拒绝了,把毕生的精力投入了戏剧创作。而马致远虽然做了小官,郑光祖连小官都不是只是杭州城的小吏,而且他们都没有考科举。都把一生的心血献给了中国的戏剧事业。

关汉卿

还有元四家的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山水画的顶峰。在这里真的可以不用之一。倪瓒、王蒙、吴镇也以鲜明的个人风格成为了中国山水画的丰碑。然而黄公望与吴镇都曾以卖卜为生,倪瓒虽然家世还行,也众生未仕,王蒙是赵孟的外孙,也是晚年才做了小官,他们把毕生的心血献给了中国的山水画。“元四家”是山水画走向文人画的代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