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跨界|于谦,一名被相声“耽误”的好演员

 心本心123 2019-04-29
人物 2019-4-10 2019-04-29 17:44:49 7859人

人物跨界|于谦,一名被相声“耽误”的好演员

壹笔·作文 汇编

最近,于谦火了。这次不是因为他和郭德纲的相声,而是一部口碑很好的电影《老师·好》。或许很多人最开始都在想,“一个相声演员跨界,能演好电影吗”?但看过《老师·好》这部电影之后,它一定会在各方面打破你的预判。

 

当你以为于谦老师演电影,一定会是一个喜剧的时候,他却在里面一点也没搞笑,反倒是结结实实地把观众感动出了眼泪。当你以为电影会讴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高高在上的完美老师形象的时候,它却刻画了一个性格鲜明、举止言谈又散发着熟悉味道的普通老师。

/电影素材/

教育类电影是以教育事件为主题,以塑造教师和学生形象为主的艺术电影。它们描绘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结并传递富有内涵的人生哲思。国外的影片诸如《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起跑线》;国内的如《一个都不能少》、《美丽的大脚》都是教育类电影的经典之作。虽然这些电影年代不同,文化背景各异,但是总能从中找到一些共通的叙事元素和文化内核。

 

《老师·好》很客观地塑造着一个老师:老师并不是圣人”,他有可能会在上学时限制你很多方面的自由,有可能是一个不讨学生喜欢的人;他有可能很固执,有可能会过于严厉,也有可能有点小市井;但是,在学业上,他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在学生遇到事情时,他一定会第一个挺身而出;他会固执地用自己的方式对学生好;他会成为学生在某一阶段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那个人。

 

“老师不是圣人,不可能是完美的。我觉得,只要出发点是为学生好的,那这个老师就是一个好老师。”在《老师·好》中,并没有大笔墨去表现于谦饰演的这位苗老师怎样的崇高,反倒是在更多地去展现他在一位老师的身份之下,身为一个人的烟火气。

 

◆“问题”学生: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教育类电影一定离不开“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他们是推动故事的发展的源动力。电影《老师·好》中的高一(三)班是一个典型学生的根据地:桀骜不驯的洛小乙、温婉可人的安静、新潮前卫的关婷婷、爱看武侠小说的王海……虽然班里所谓的“问题学生”花式作妖,但是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问题都不是无缘无故的,电影中每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都是各不相同的成长故事。他们不是“坏”,而是为了和权威对抗或引起关注。当他们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怀,内心的善良就被最大化地激发出来。

 

与其他类型电影中的反面角色不同,教育电影中的“问题”学生已然有着“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格本质,这就为后期他们的“改邪归正”做出了情节与情感上的铺垫,而这一转变过程恰恰彰显的是教师作为其中变量的重要意义。

◆好老师:矛盾挣扎中坚守育人本色

黑框眼镜、朴素的衬衫,手拿搪瓷杯的于谦还原了八十年代老师的形象。影片中的苗宛秋要求严厉,对“不听话的学生”毫不留情,对好学生存有“私心”。但是好老师形象就是在教师身份与普通人的身份被剥离开的某一个瞬间完成的。

 

作为普通人他是好面子的,当他得知学生被抓到了派出所,他抛下面子跑去“营救”;作为普通人他是怀才不遇的,但是当他与学生提及人生遗憾时,不忘激励他们去勇于追求;作为普通人他是缺钱的,但当学生生病,他捐出了一个月的工资。

 

这种身份剥离的催化剂,正是教师这一普通但又特殊的职业本身。不论遇到什么,作为教师的苗宛秋始终不能放弃的是将每一个学生变成更好的人的坚守。正如苗宛秋的扮演者于谦表示:“我觉得尊师重道必须要内心对教师尊重。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一辈子的。”

 

<素材导写>

小视角中的教育情怀

教育类电影应当给观众留下许多关于教育的思考。《起跑线》引导我们思考学区房带来的阶层流动和教育公平的问题;《放牛班的春天》引导我们思考教育的目的是灌输知识还是培养人格完整的“人”。《老师·好》则让我们思考一个好老师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自古以来,师生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好老师不仅仅是授业解惑,还需要传道。要传授教育道德观念。而《老师·好》中,也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了一些家校关系、师生关系、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

 

 “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是最好的时光。”电影以这句话开头,也以这句话结尾。结尾的这句话是苗宛秋老师离开学校前在黑板上的留言,这句话深深影响了王海。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当上教师的王海重复了苗老师的教导。

 

适用话题:教育、师生关系、情怀

/人物素材/

于谦:被“逼出来”的大男主

◆“懒人”的小角色

“导演是个操心的活儿,自己是个懒人,怕累,性格也不适合,耳根子软,没有自己的坚持。”不爱操心是于谦的显性特质,起码在公众认知层面如此。太过认真会失去玩儿的乐趣,对他来说,影视剧就是玩儿,相声也是玩儿。他对这个行业没有野心,偶尔当一回演员近乎是他对这个行业的融入极限,给小角色添些光彩是他对表演的要求。

 

于谦表演上的才能在小角色上颇为凸显,在他自己的评判体系里,这些表演是合格的,既对得起朋友,也对得起自己。这几年他曾先后在主流院线影片《缝纫机乐队》和《战狼2》里两次扮演小老板,熨帖地完成表演任务,后者如今是中国电影票房纪录保持者,有网友称于谦是被忽略的总票房五十亿演员。

 

◆表演与相声的“次元壁”

于谦并不是影视圈忽然的闯入者。上世纪90年代相声不景气的时候,他接演了很多影视剧,接二连三的小角色让于谦找到了新行业的存在感,“相声养不活自己了,只能往别的门道里看看”。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身在院团的于谦没有登台说相声的机会,也正是这段时间,影视剧向他打开了大门,与表演接触得多了,发现自己能靠这个吃上饭,但身上的东西不够用。为此,于谦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成考班,有过职业化的打算。

 

搭档郭德纲,于相声舞台走红后,粉丝整理了于谦在影视作品中的角色,这些角色穿插在电视剧的黄金期,代表着品质与创意的高峰,豆瓣评分多在8分以上。这种考古式的整理,属于饭圈文化,在曲艺演员里并不多见,在影视行业中,也多限于当红流量明星。于谦的例外在于,他几乎没有做过任何主动的形象经营,却轻松地突破了次元壁,让传统成为潮流的另一种走向。

 

<人物导写>

有人说于谦是“说相声里演技最好的,演员里相声说的最好的”,于谦演技好不是没有道理,很多人不知道于谦这位捧哏界的“扛把子”,竟然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早年间于谦老师演过小品 跑过龙套,将近20年的时间,于谦没有讲相声。电视剧《李卫当官》中于谦饰演魏知府 ,《战狼2》中于谦饰演钱必达,这段时间刚好是相声的低谷,他把此称作“痛苦的寂寞期”。然而,也正是这段时间的锤炼,成就了现在的他。

 

从无相声可说的相声演员到黄金捧哏,从路人甲到唯一大男主,于谦用二十几年显露天分。电影学院学的知识,从来没有变成于谦的职业评判标准,他形容自己的表演风格是生活流,一切全靠感觉。

 

适用话题:跨界、演技、突破传统


/互动/

谈谈你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位老师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