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山堂弟子:张德山、赵泽仁、鲁胜利、张云、谷云、赵爱国、贺宏瑞、赵惠来、王林杰、李树庭、骆建华、骆建宏 。 我们都是骆舒焕先生的入室弟子,多数都是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跟随骆恩师学艺。骆恩师是王培生师爷的早期入室弟子,自幼随王师爷习武,因其尊师重道、勤奋刻苦、善于思考, 故深得王师爷器重,更因艰难之中见真情,师徒关系异常紧密。骆恩师常在周末或节假日期间将 王师爷请到家中,有时是一整天,有时是两三天,这时我们这些学生也就都有机会聆听王师爷讲 课、说手。从七十年代中期,骆恩师又亲自陆续将我们中的几个送到王师爷家深造,直接求教, 因此,我们也常有将师爷请到家中说手的机会。我们两代人都与王师爷建立起密切的关系。 1984 年春节,王师爷批准骆恩师在同辈中首次正式开门收徒。为此骆恩师建友山堂,我等非常荣幸地 成为吴式太极拳第六代中的首批入室弟子。从中可见王师爷对我们的关切与期望。1987 年秋,骆恩师驾鹤西游。在悲痛之余,大家也都在思想今后的学艺问题。当时有人提出 能否请师爷来讲课,但多数人认为可能性不大。因为,第一我们差一辈儿,不太合规矩;第二当 时师爷很忙,很少有空闲时间。最后大家决定,不管行不行都要试一试。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之 外的是,我们刚一提出要求,师爷马上就答应了,当场就决定每周六晚上到张德山家给我们上两 小时课,隔辈传艺,而且不收费。这是多大的荣幸! 在第一天上课时,师爷先讲了为什么他会来给我们上课,他说:“我来是因为我很喜欢你 们,从你们老师开始,你们这一支都能够讲传统、守规矩、踏实勤奋,这点很重要,德立,技艺 才能上身,你们要努力,我把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在以后的几年中,师爷风雨无阻,从不缺 课。说好两小时的课,常常延长到三个小时。连说带练,异常辛苦,但师爷从来都是精神饱满, 认真细致,特别是一讲起技术应用,更是神意贯通,拿发自如。自此,每周六晚上都是我们异常兴奋的时间,大家都早早地来到大师兄家,大嫂总为我们准 备好茶水。师爷讲课时,大家都认真听,还做笔记;师爷做示范时,轮番起身去认真体会。每次 师爷离开后,我们还会继续练习两三个小时以巩固刚学到技术,大家共同研究分析师爷讲课的内 容,力求能够理解透彻、基本掌握。 几年的时间里,师爷详细讲解了太极拳三十七势的练法、用 法、养生功能,太极推手,尹派八卦掌,程派八卦掌,刘氏八法,以及气功、养生功与部分器械 等。其中对于各种功法的技击应用讲得尤为精彩,大家无不为师爷的高深技艺所折服。当时师爷是以一种完全开放的态度传艺,我们可以随便试手,可以随便提问题。开始大家还 有些拘束,后来也都放松了,气氛十分融洽。比如当师爷讲解内家拳技击特点时,特别强调因敌 变化,无法胜有法,要追求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的境界。并以此为依据,经常在讲解一个技法 的运用时,同时解说各种变化,从而使我们能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技法的本质。 最有意思的是在 讲解一个技法的使用后,常常会接着讲如何去破解此法,甚至再讲破法的破法。这种一环扣一环 的讲解后来竟成了惯例,每次师爷都要被我们追问几轮。在学习中,这种连续的攻防变化特别有 启发,使我们能够理解到内家拳追求的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道理、是能力。师爷教学中的 细心、耐心、态度使我们觉得十分亲切,因此互动特别多,大家都习惯于提问题、以致追问,同 时也促使大家多思考。在这种环境中,师爷也常常做出一些特别精彩的演示,讲出一些特别经典 的句子。有很多画面一直都保存在我们的脑海中,永远都忘不了。比如有一次讲起长拳的练法特 点时,师爷当即起身练了一趟。只见年已七旬他,旋风脚接下势,蹿腾蹦跃,畅快淋漓,我们无不看得目瞪口呆。至今大家谈起此事时,还都赞不绝口、余韵难消。师爷对我们的敞开教学还表 现在他允许我们录音、录像,使我们能够保存了一些珍贵的资料,对后来我们的自我修炼有极大 的帮助。 1989 年为送张云出国留学,我们有一次聚会。那天师爷兴致很高,说要让张云多带点东西 走。那天的天气特别好,虽然是冬天却一点都不冷。在院子里,师爷演练了太极刀、枪、粘杆、 推手、技击等多种技术。从推手到技击,师爷多次发放,令人惊叹。特别是各种器械的实战应 用,刀进枪,枪对枪,劈杆等,其技法之高、之精,难以形容。其中粘杆的用法特别精妙,真的 是使我们大开眼界、深受启发。比如张云与师爷对练时有一个劈头盖顶好机会,本以为绝对有把 握,结果师爷并没有在头顶前做任何防范,而是以意念转移,只是从下面轻拨了一下,结果造成 张云的上手劈盖完全落空,人被掷出去四五米外。这是跟师爷学拳三十年中最精彩的片断之一。后来张云将这次演练的录像中的一小段放给美国最著名的太极拳协会的人看,使他们马上放弃了 原来的邀请计划,改请师爷赴美讲学。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有直接受教于师爷近三十年的经历,其中印象最深、受益最多的就是 那几年每周六的讲课。 今天我们在太极拳的教学、传播中的一点成绩,离不开师爷当年的敦敦教 诲、悉心培养。在纪念师爷百岁诞辰的日子里,我们共同追忆与师爷在一起的日子。回忆师爷对 我们的关爱、照顾。往事历历,记忆犹新。更能激发我们共同努力,为传播、发展我们民族的传 统文化贡献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