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教学要提高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比较

 立恒语文 2019-04-29

比较的目的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经常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比较性阅读训练,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同思维,继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

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这方的一些做法,以就教于读者诸君。

一、立意比较

在阅读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许多主题相似的课文,学习这些课文时,引导学生对这些课文的主题进行比较,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和吴敬梓的小说《范进中举》是两篇揭露科举制度弊端的杰作,但二者同中有异。《孔乙己》意在通过孔乙己的不幸身世来唤醒国人的灵魂,激发他们的反抗意识;同时,从作者的角度看,作者的态度是同情的。所以,读《孔乙己》读者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悲,也有喜;既有哭,也有笑。《范进中举》意在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社会地位的变化,揭露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对社会风气的毒害;作者所取的态度是讽刺、嘲笑。因此,读《范进中举》读者的感情是相当单纯的,这就是笑。

二、结构比较

文章的结构体现着作者的思路。同一种结构方式对不同的作者,或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来说,具体的表现形式会大不相同。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是说理的文章,并且都采用了逐层深入的结构方法,但细细分析,具体形式却很不相同。前者先提出论点,后设例逐层论证;后者先例举事例,后读出结论。

三、人物形象比较

《触龙说赵太后》和《烛之武退秦师》是两篇通过主人公的辩才表现人物性格的典范之作。触龙和烛之武都通过他们雄辩的口才,出色地完成了各自的任务,表现了他们的爱国思想。品读这样的作品,令人赞叹。但细细思之,两人又有不同之处。触龙面对国家危险、满朝文武束手无策的局面,挺身而出,显示了一种大丈夫的气概;烛之武和触龙面临着相似的局面,但烛之武在出使之前,却和郑伯计较个人的得失,不免有小人之嫌。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辨别这种差别,就会有助于学生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

四、写作方法比较

初中统编教材《阅读》课本第三册第八单元有三篇小说:鲁迅的《故乡》、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李宝嘉的《制台见洋人》,这三篇小说都采用了对比的方式来结构小说,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同中有异,在具体运用比较法时,三篇小说却很不相同。《故乡》把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作比较,是人物身世的比较。作者这样比较的目的是要揭露旧中国农村的破败、萧条。《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比较大体有两类:自然环境的对比和不同环境下人物的不同遭遇的对比。小说通过这两种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残酷。《制台见洋人》中的对比属于人物性格的对比。作者把制台在下属面前表现出来的的性格和在洋人面前表现出来的的性格作了鲜明尖锐地对比,从而深刻地勾画出了制台的奴颜婢膝、崇洋媚外的嘴脸。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当地引导学生这样去比,对开阔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功莫大焉。

五、语言比较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比较,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不同作品的语言风格,进而把握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创作风格。比如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宋词作品中,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同为豪放派作品,两为大家的作品在语言风格上有相似之处。但是,深入体会,我们会发现,苏词的豪放主要是通过对相关景物和场面的描写显现出来的,且多抒对人生的达观理解,因此,苏词的豪放显得自然、洒脱,有一泻千里之势;辛词的豪放主要是通过用典显现出来的,且多抒壮志难以实现的悲愤,因此,辛词的豪放显得悲慨、悲壮,给人有九曲回肠之感。这种区别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表现得非常明显。教学中,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在这些细微之处多下功夫,学生自会获益良多。

阅读教学中的比较十分丰富,笔者以上所谈只是择要举例,抛砖引玉,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开掘,源头活水自会源源不断地涌来,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自会显著地得以提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