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病八法和飞经走气四法

 鉴益堂 2019-04-29

针灸治病八法

《金针赋》云:考夫治病,其法有八。

1.烧山火

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凡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李延云:烧山火,一名进气法,治久患瘫痪,顽麻冷痹,遍身走痛,癞风寒疟,一切冷症,先浅入针而后渐深入针,俱补老阳数,气行针下紧满,其身觉热,带补慢提急按,老阳数,或三九二十七数,即用通法,板倒针头,令患者吸气五口,使气上行,阳回阴退。

杨继洲云: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鼻吸气一口,呵五口,烧山之火能除寒,一退三飞病自安,始入五分终一寸,三番出入慢提看。凡用针时,须捻运入五分之运针之道,运者,男左女右,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入三出,慢提紧按,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入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未效依前再施。

前人认为烧山火,先浅入针,得气后,采取三进一退的捻旋手法,慢提紧按为补,即刺入针后,约为该经穴所规定的深度三分之一,找到感觉后,往复捻转几次,以加大感觉,再向下刺入约三分之一,往复捻转,最后将针刺入经穴规定的全部深度,慢提紧按,上下提插几次,稍停,向一方加大捻转固定,即可出热。

近代针家应用烧山火法,这种补法,是以徐疾、提插两种补法结合而成的方法,是由浅入深,分天、人、地三部进针,先插入天部,施以重插,轻提手法九次,使浅层的阳气充实,再进入第二层人部,施以重插,轻提手法九次,使中层的阳气充足,再进地部,如此三次,阳气补足后,局部能有温热感觉,适应于一切虚寒症,例如阳虚肢冷、食欲不振及四肢怕风发冷等证候。

2.透天凉

《金针赋》云: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数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也。皆细细搓之,去病准绳。

李延云:透天凉治风痰壅盛、中风、喉风、癫狂、疟疾单热及一切热证。先深入针而后渐浅退针,俱泻少阴数,得气觉凉,带泻急提慢按,初六数,或三六一十八数,再泻再提,即用通法,徐徐提之,病除乃止。

杨继洲云:透天凉,能除热,三退一进冷冰冰,口吸气一口,鼻出五口。凡用针时,进一寸内,行六阴数,其五分者,即先深后浅也,若得气,便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出三入,紧提慢按,觉针头沉紧,徐徐举之,则凉气自生,热病自除,如不效,依前法再施。

前人认为透天凉,先深入针,得气后,采取三退一进的旋捻手法,急提慢按为泻,即将针刺入经穴规定的全部深度,找到感觉后,往复捻转几次,加大感觉,上下提插几次,向上提出,并向一方捻转,慢慢提出。凡用这烧、透两法以前,需要注意的是,在未针之前,用一拇指或食指,押在需要针刺的经穴周围,用力按压,使患者感到有一定程度的酸胀反应,押手不要离开,再用针刺入,然后分别操作烧、透的手法。

近代针家常用这种泻法,是以徐疾、提插两法中的泻法结合而成的,操作时,先深后浅,分天、人、地三部进出,首先直接插入深层地部,用轻按重提手法六次,引阴邪外出,然后针退到人部,施以轻按重提手法六次,并引阴邪外出,最后将针退到浅层天部,仍照前法再施,由此三次,使病邪外出,就能产生凉的感觉。适用于骨蒸劳热,阳气有余所引起的风痰壅盛、中风、喉风、癫狂等证。

3.阳中隐阴

《金针赋》云:先寒后热,浅而深,以九六之法,则先补后泻也。

李延云:阳中隐阴,治疟疾先寒后热,一切上盛下虚等证,先浅入针,行四九三十六数,气行觉热,深入行三六一十八数。

杨继洲云:阳中隐阴,能治先寒后热,浅而深,阳中隐阴,先寒后热,入五分行九数,一寸六阴行,凡用针之时,先运入五分,乃行九阳之数,如觉微热,便运一寸之内,却行六阴之数,以得气,此乃阳中隐阴,可治先寒后热之证,先补后泻也。

前人认为,阳中隐阴,先浅入针,进行提插旋捻手法,行四九三十六数,气行觉热后,再行深入,并再行提插旋捻手法,三六一十八数,气行觉凉,乃先补后泻法。

4.阴中引阳

《金针赋》云:先热后寒,深而浅,以六九之方,则先泻后补也,补者,直须热至,泻者,务待寒侵,犹如搓线,慢慢转针,法浅则用浅、法深则用深,二者不可兼而紊之也。

李延云:阴中隐阳,治疟疾先热后寒,一切半虚半实证,先深入针,行六阴数,气行觉凉,渐退针行九阳数,此龙虎交战法,俾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盖邪气常随正气而行,不交战则邪不退而正不胜,其病复起。

杨继洲云:阴中隐阳,能治先热后寒,深而浅,凡用针之时,先运一寸,乃行六阴之数,如觉微凉,即退至五分之中,却行九阳之数,以得气,此乃阴中隐阳,可治先热后寒之证,先泻后补法。

前人认为,阴中隐阳,先深入针,进行提插,旋捻手法,行六阴数,气行觉凉后,将针提起,再行提插旋捻手法,行九阳数,乃先泻后补法。阳中隐阴、阴中隐阳二法,亦名龙虎交战手法,但阳中隐阴用龙先虎后,阴中隐阳为虎先龙后,不可混战为要。

5.子午捣臼

《金针赋》云:水鼓膈气,落穴之后,调气均匀,针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转之,千遭自平。

李延云:子午捣臼法,治水鼓、膈气、胀满,落穴之后,补泻调气均匀,针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转之,千遭自平。

杨继洲云:子午捣臼法,水鼓膈气,子午捣臼,上下行针,九入六出,左右不停,且如下针之时,调气均匀,以针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转之不已,必按阴阳之道,其证自愈。

前人认为,子午捣臼,入针得气后,进行左右前后较重之旋转提插,为泻。

6.进气法

《金针赋》云:进气之诀,腰背膝肘痛,浑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补,卧针五七吸,待气上行,亦可龙虎交战,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按烧山火亦名进气法。

前人认为,进气法,针入天部,行九阳之数,气至速卧倒针头,先令病人吸气五口,使气上行,阳回阴退。

7.留气法

《金针赋》云:留气之交,痃癖症瘕,刺七分,用纯阳,然后乃直插针,气来深刺,提针再停。

李延云:治痃癖症瘕气块,先直入七分,行老阳数,气行更深入一寸,微伸提之,却退至原处,不得气,依前法再施,名曰留气法。

杨继洲云:留气法,能破气,伸九提六,留气运针先七分,纯阳得气十分深,伸时用九提时六,症瘕消痞气块匀。凡用针之时,先运入七分之中,行纯阳之数,若得气,便深刺一寸之中,微伸提之,却退至原处,若未得气,依前法再行,可治症瘕气块 之疾。

附:运气、提气、中气法

杨继洲云:运气法能泻,先直后卧,运气用纯阴,气来便倒针,令人吸五口,疼痛病除根。凡用针之时,先行纯阴之数,若觉针下气沸,便倒其针,令患者吸气五口,使针力至病所,此乃运气之法,可治疼痛之症。

杨继洲云:提气法,提气从阴微捻提,冷麻之症一时除。凡用针之时,先从阴数,以觉气至,微捻轻提其针,使针下经络气至聚,可治冷痹之症。

杨继洲云:中气法,能除积,先直后泻之,凡用针之时,先行运气之法,或阳或阴,便倒其针,向外至疼痛,立起其针,不与内气回也。

8.抽添法

《金针赋》云:抽添之诀,取其要穴,使九阳得气,提按搜寻,大要运气遍周,扶针直插,复向下纳,回阳倒阴,指下玄微,胸中活法,一有未应,反复再施。

【飞经走气四法】

《金针赋》云:若夫过关过节,运气催气,以飞经走气,其法有四。

(一)青龙摆尾

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

李延云:青龙摆尾,以两指扳倒针头朝病,如扶船舵,执之不法,一左一右,慢慢拨动九数,或三九二十七数,其气遍体交流。

针法云:进针得气后,以拇、食二指,扳倒针尾(角度视进针之浅深而定),不加旋捻,如扶船舵,一左一右,慢慢拨动,为补,能行气,使气流通遍体。

(二)白虎摇头

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

李延云:白虎摇头,以两指扶起针尾,以肉内针头轻转,如下水船中之橹,振摇六数,或三六一十八数,如欲前行,按之在后,欲气后行,按之在前,二法轻病亦可行之,摆动血气,盖龙为气,虎为血,阳日先行龙而后虎,阴日先行虎而后龙。

前人认为,进针得气后,以拇食二指持针,不加旋捻,似手摇铃,一左一右,慢慢拨动(随其肉内针头自然旋转)为泻,能活血通瘀,使血液流通。

(三)苍龟探穴

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

李延云:苍龟探穴,以两指扳倒针头,一退三进,向上钻剔一下,向下钻剔一下,向左钻剔一下,向右钻剔一下,先上而下,自左而右,如入土之象。

(四)赤凤逢源

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其原,上下左右,四周飞旋,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进之。

李延云:赤凤逢源,以两指扶起针,插至於地,复提至天部,候针自摇,复进至人部,上下左右,四围飞旋,如展翅之状,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进之,又将大指爪,从针尾刮至针腰,此为刮法,能移不忍痛,可散积年风,午后又众针腰刮至针尾。又云:病在上刮向上,病在下刮向下,有挛急者,频宜刮切,循摄二法,须连行三五次,气血各循经络,飞走之妙,全在此处,病邪从此退矣,放针停时约半个时辰之久,扶起针头,审看针下十分沉紧,则泻九补六,如不甚紧,则泻六补九。补泻后针活,即摇而退之,摄者,用大指随经络上下切之,其气自得通行。

杨继洲云:若夫关节阻涩,气不通者,以龙虎大段之法,通经接气,驱而运之,仍以循、摄、切、摩,无不应矣。又按、扪、摩、屈、伸、导引之法而行。

杨氏云:苍龙摆尾手法,补。苍龙摆尾行关节,回拨将针慢慢扶,一似江中船上舵,周身遍体气流普。或用补法而就气,则纯补,补法而未得气,则用泻,此亦人之活变也。凡欲下针之时,飞气至关节去处,便使回拨者,将针慢慢扶之,如船之舵,左右随其气而拨之,其气自然交感,左右慢慢拨动,周身遍体,夺流不失其所矣。苍龙摆尾气交流,气血增来遍体周,任君体有千般症,一插须交疾病休。按杨氏把苍龟探穴及青龙摆尾二补法合拢,故称苍龙摆尾手法。

杨氏云:赤凤摇头手法,泻。凡下针得气,如要使之上,须关其下;要下,须关其上。连连进针,从辰至巳,退针从巳至午,拨左而左点,拨右而右点,其实只在左右动,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针似船中之橹,犹如赤凤摇头,辨之迎随顺逆,不可违理胡求。按杨氏把赤凤源及白虎摇头二泻法归纳,称之赤凤摇头手法。

本文转载自http://user.qzone.qq.com/5434033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