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人的终极梦想

 轻风的起点 2019-04-30

记得大学的第一课,老师说:要学好中文,第一要会喝酒,第二家里要有钱。当时没想明白的道理,过了很多年终于想明白了。

会喝酒,大概是指性格要洒脱,敢于把自己放开,才能敏感捕捉到前人文字中的灵性,与历代书者来场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语,把学问做得有道且有趣;

要有钱……那就是真的是要有钱。

有钱了才能心无旁鹫地读书作文,不用带着功利心啃什么成功复制学;有钱了才能一本书买三册,一册吃饭时读、一册借给人看、一册雨夜独赏;有钱了才能说走就走去感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那种游学之乐。要是没钱呢?那倒也没关系,我建议读一读韦力的书,跟着他走一通中国古典文学的地图,省钱开眼界,这叫读书上的“傍大款”。

打开任何一个图书销售网站,搜韦力的名字都能看到他的诸多书《觅诗记》《觅文记》《觅词记》《觅理记》《书店寻踪》《书坊寻踪》《书肆寻踪》……不是觅、就是寻,反正一直在找,就跟丢了东西似的。

韦力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

但凡一个人丢了东西,找起来必定会更加耐心和细心,翻看周围的眼神也会大不一样。从这个角度来看,韦力的这些书倒确实挺符合“找”这个主题的。

首先是有耐心。他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位大家列出了名录,一处一处地寻找他们在当代的遗踪。那些建成了纪念馆或是景点的倒还好,无非是赶点路程买票参观。还有许多只是隐身普通的街道、寥落的山村甚至是荒山野郊,那就需要想办法找人一路打听一路寻访,跟着可怜的一点线索,凭运气去碰。更有一些只留传闻而踪迹全无的,只能在一遍又一遍尝试之后无奈放弃。每一篇寻访的文章都记录了一段颇为不易的旅程,急不得缓不得,要在紧凑的行程安排中耐住性子慢慢去找。纸面读来都会觉得辛苦和不耐烦,何况作者这一路的奔波呢?

其次是够细心。既然是在找,作者这一路上便不放过每一处可能提供指示的线索,并且无论有用没用,都事无巨细地记录在书中。因此题为寻访遗踪,实际上描绘了当代社会对待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有时让人欣慰,有时让人气愤,有时让人哭笑不得。

作者寻访杨雄故里,远远看到一座巨大牌坊,心想应该就是了,招呼当地司机停车拍照,却发现牌坊上写的是“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这时司机提醒他,旁边更有可拍之物,打眼一看,不是杨雄,而是当地曾举办“同一首歌”的纪念物。就在作者准备乘车离开时,又意外地发现牌坊背面书写着“杨雄故里”。感谢作者细心地记下了这一波三折的经历,让我们感受到这个时代的喜剧性和荒诞感。

还有就是童心。别看现在有些人笑起来像个二百斤的孩子,可说出的话、做出的事那可都是相当老辣的。而作者在书中记录了自己寻访途中和各类人打交道的情况,臧否人物直抒胸臆,有种是即是非即非的童真自在。只是这种读书人的童心,遇上百姓的爽直,倒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无奈。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一段是作者去寻访屈原祠,中巴上有位妇女把瓜子嗑得满地,韦力拿出塑料袋递过去给她,结果对方白了一眼说:“吐到塑料袋里哪有吐到地上省事!”作者又忍不住问对方,难道屈原的人格魅力对你真的没有影响吗?妇女再白一眼,问屈原是谁?韦力回答:“你真幽默!”这短短问答之间,我读懂作者那颗被伤害的童心。

读万卷书易,行万里路难啊!

韦力的书写得雅俗共赏,有对历代名家作品的赏析、个人的点评以及后世研究的概述,还有寻访遗迹旅途中的种种见闻,就是一部通古贯今的文学导览。读了韦力的书,促动我认真思考读书人如何与这个世界打交道的问题。不出门,书就读成了死书;太妥协,书便读成了废书。

能带着书中的道理上路,揣着自己的理想去行万里路,将书中所学与这个世界发生小小的交汇或碰撞,归来却依然少年——

这不就是读书人的终极梦想吗?

题外话: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不太想凑热闹写书,转而写写读书的人。据说真正有情人的人从来不过情人节,想必读书人在今日也有同感吧?何必为已经拥有的日常创造一个节日出来呢?再说今天还是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的忌日,不是应该沉痛悼念不读书吗?难道是要提醒我们:没有阅读就没有伤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