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不能不知道的两大心理学定律,第一个必须的要学会!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19-04-30

水滴的声音也能杀死人——心理暗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凶残的德军曾经用俘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把一个俘虏绑起来,蒙住他的眼睛,告诉他要把他的血放光。然后,德军在俘虏的手腕处施加一点刺痛,再让水龙头一滴一滴地放水,持续发出滴答的声音。

他们也许只是想捉弄他,但没想到的是,过了一段时间,这个俘虏竟然真的死掉了!当然他并没有被施加任何致命的措施,那为什么会死掉呢?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这是心理暗示产生的作用。所谓心理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某种特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者按照被暗示的方式活动。

在这个事例中,德军给俘虏的暗示是:他的血会被放光。而他相信了他们的话,就是接受了暗示,继而影响了自己的身体机能,最终导致死亡。

暗示施行起来是非常简单的。暗示者只要给一些现成的信息,并使被暗示者无对抗地接受,暗示就会发生作用。

暗示不需要讲道理,只靠直接的提示。比如美国有一种戒烟电话,当一个人烟瘾上来难以抑制时,就可以拨打它,然后便会听到难听的气喘声和咳嗽声。这就是一种暗示:如果不戒烟,下场也会是这样!这种暗示,往往比大堆的说教更要有效,也许是因为它能给人很直接的感受吧。

那么,人为什么会接受别人的暗示呢?难道人们没有所谓的“主见”吗?

人格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任何人作出判断,都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综合了个人需要和环境限制之后而进行的。我们把这样的决定和判断称为“主见”。

一个“自我”比较健康、发达的人,是比较“有主见”的。但是,我们知道,人毕竟不是神,世上并没有万能的和完美的人,任何“自我”都不可能在所有情况下都正确。这就使得“完全有主见”的人是不存在的。正是“自我”在客观上的缺陷,才为别人的影响和心理暗示提供了机会。

当然我们对心理暗示不要一概地恐惧和排斥,因为心理暗示并不都是消极的,还有很多是积极的。前面提到的戒烟电话就是一例。另外,我们的古人也早已学会了这个方法。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望梅止渴”的故事。有一次曹操率兵马远途跋涉,天气炎热,官兵们又累又渴,偏偏又找不到一口水井或是一条小溪。于是曹操告诉士兵们前面山上有一片梅林,马上就能吃上梅子了,到时就不渴了!

梅子是酸的,一提到“酸”,因为条件反射的作用,身体就会分泌大量唾液,这样就可以暂时解渴了。士兵们听说有梅子,一下子分泌出许多唾液(当然他们自己意识不到),便感觉不那么渴了,大家来了精神,不自觉地加快了脚步。

在这里,曹操就巧妙地使用了心理暗示。

生活中也有许多利用积极心理暗示的例子。比如有一名运动员,他的成绩已经非常接近世界纪录了,这时,他的教练在旁边轻轻暗示道:“你能行,你一定能得第一!”这一暗示,激发出了他全部的潜能,使他发挥出最好水平,真的在比赛中得了第一。

其实积极的心理暗示,不必一定要等待别人给予我们,我们自己就可以给予自己。许多成功学家提出的“人要有积极的心态,要善于自我激励”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你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是最好的!”你就能调动起更大的积极性。这就是自我暗示的作用。

大象被细竹竿拴住了——定势思维

我们都知道大象是一种力大无比的动物,可我们不知道的是,那样的庞然大物,只用一根细细的竹竿就可以被拴住。许多的驯象人都是这么做到的。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象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拴在上面,那时小象虽然会拼命挣扎,却是无力逃脱的。最后它们只好放弃努力,并形成了一种观念:这竹竿是我无法挣脱的。渐渐地,象长大了,虽然它已经有了很大的力量,别说是竹竿,就是一棵树也可能被它连根拔起,但它自己却不知道!它仍然以为这根细细的竹竿是他无法挣脱的,甚至连试都不会试一次。

这就是因为它把小时候形成的印象一直保持到长大,却没有通过尝试去发现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或者说,拴住大象的不是什么竹竿,而是那种“我没法逃脱”的想法。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心理定势”,即用过去形成的经验来衡量新的事物。

其实我们不应该笑话故步自封的大象,因为生活中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

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新开的一家印第安珠宝店里,女老板为一批脱不了手的绿松石珠宝发愁。当时正是旅游旺季,她的绿松石虽然价廉物美,却总也卖不掉。后来,在去外地进货的前一天晚上,她气急败坏地写了—张纸条给售货员,“此盒内物件,价钱乘以二分之一”。她打算亏本也要卖了。几天之后,她从外地回来,发现那批珠宝果然卖光了。但令她惊讶的是,不是以一半的价钱,而是以两倍的价钱卖掉的,因为售货员没有看清她写的字,以为是“乘以二”!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这也是心理定势在起作用。许多顾客都有这样的心理,认为价钱高的东西是好的,价钱低的东西是差的。顾客也许对这些珠宝并不了解,而只是盲目地相信价钱高等于质量高,也许他们正想买的就是高档货呢,所以珠宝成功地卖了出去。

这也折射出了人们的一种心理规律,就是在认知人或事时,总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知识和认识来判断,在主观上有一定的定型。

当然定势思维并不总是让人“上当”,它具有积极的作用,就是帮助人们按类型来记忆事物,判断事物。头脑里积累一定的知识、经验,可以使我们在认识同一类新的事物时,更加省力,更加容易,不再需要长时间的摸索。

但是客观事物千差万别,情况又总是在变化,“老眼光看人”,凭“想当然”,有时也会出错,就像我们上面说的那些情况。定势思维还容易阻碍人们的创新。

日本的东芝电气公司1952年前后积压了大量卖不出去的电扇,7万多名职工费尽心思,也想不出办法。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董事长石坂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而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为浅色。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结果大获成功,而且从此以后,世界上的电扇就再也不是一种颜色了。

这一设想看似简单,但其实突破定势思维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否则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没有想到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被定势的思维束缚住的情况,只是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谁能突破定势思维,推陈出新,谁就更容易成为这个时代的赢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