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钟鸣鼎食 | (二)战国中山国青铜器

 年年有大鱼 2019-04-30

灿烂的青铜文化最初是由奴隶们创造的,到了春秋战国之际,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社会制度发生急剧变化;与此同时,青铜器工艺也挣脱了奴隶制时的束缚,面貌一新,形成了群芳争妍的局面。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生活欲望,要求占有更多、更新的精美青铜器。由注重礼器的制造转而注重生产种类繁多的生活用具。各类器物由以前的浑厚笨重转变为轻薄精巧;花纹装饰也由以前的庄严神秘转变为富丽繁缛。同是还盛行填漆和镶嵌绿松石、红铜、金、银为纹饰的新工艺,尤以镶嵌金银为普遍。中山国的青铜器亦是如此。本篇文章将分类介绍中山国的青铜食器和乐器.

一、食器,其中又分炊器和蛊食两类器。炊器有鼎、鬲、甗,古人用来煮肉、煮粥、蒸食。辅助工具有匕。盛食器有簋、盨、敦、互、聋、敦、豆、铺、盂。

1、鼎,是古代中国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

一号鼎

二号鼎

三号鼎

四号鼎

五号鼎

六号鼎

七号鼎

八号鼎

九号鼎

成公墓出土的九升鼎

升鼎又称正鼎,用来盛放煮熟的肉食,是古代重要的食器和礼器。宴飨和祭祀时,升鼎内分别盛放牛、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等肉食。西周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纷纷擅用九鼎,中山成公墓和中山王厝墓都出土了成套的九件铜升鼎,表现出战国石岐区诸侯僭越礼制的局面,也体现了当时中山国国势的强盛。一套九件。鼎均带盖,鼎体扁圆,鼓腹,三蹄形足,两侧附耳长短不一。盖均为圆鼓顶,顶上有三只环形钮。通高51.5~19.5、口径42~12.8厘米。中山成公墓出土。

成公墓出土的陪鼎

一套五件,鼓腹、平底、附耳、三蹄形足。器盖为圆鼓顶,鼎盖上饰有三只探头探脑的小兽,盖面中心装饰两周凹弦纹,内填云雷纹。鼎盖合鼎腹由上至下各饰四周椭圆形鸟纹,小鸟作展翅飞翔状,刻划精细。三只蹄形足的上部也铸有兽面纹,把器物装饰得活泼生动,羞鼎又称陪鼎,与升鼎相配使用,用来盛放做佐料的肉羹。通高11.7、口径9.1厘米。中山成公墓出土。

铁足铜鼎

通高51.5、口径42、最大直径65.8厘米。重60公斤。铜体铁足,共有469字铭文,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战国时期铜器铭文字数最多者。出土时鼎内有咖啡色肉羹,底部有烟熏的痕迹。中山王厝升鼎中的首鼎。中山王厝墓出土。

细孔流鼎

通高21.6、口径21、最大径28.6厘米。中6.8公斤。上有器盖,子口内敛,两侧有对称长环形附耳一对,腹部稍鼓,平底,三蹄形足。盖平顶立边,顶面玉等距三个环形钮,腹中部有一道凸弦纹。腹部一侧上部有一流,流有十细孔。此鼎为首次发现,用以烧肉汤,细孔流的作用是倒汤时可防止杂物流出。中山王厝墓出土。

乳钉蟠虺纹带盖铜鼎

鼎盖微鼓,上置镂空环形捉手。鼎为深圆腹,圜底,三蹄形足。鼎身两侧有长方形附耳,鼎腹中部饰凸弦纹一道。鼎盖、耳和腹部满饰以蟠虺纹为地的乳钉纹,纹饰细密精致。口径22.2、腹径25.7、通高27.6厘米。行唐县庙上村战国初期墓出土。

铜鼎

折沿,平唇,直口,方形侈耳,半圆腹,圜底,三蹄足。鼎腹部上下各有凸弦纹一周,中间饰雷纹带一周。蹄足上部内存范芯,鼎腹底尚存较厚的烟炱。鼎高27.2、口径28.4、耳高5.8、宽9.2、厚1厘米。鼎内置长条弯柄桃形铜勺一件。春秋中期中山鲜虞族墓出土。

铜鼎

盖上有三个缺口环钮,其中一个曾修补过。器身子口,附耳,鬲式底,底内分裆不明显,蹄足。器身以勾连云纹为主,鼎盖面有勾连纹三周,钮上饰雷纹,鼎腹饰勾连雷纹,中间有凸起的绹索纹一周,鼎耳内外面为蟠虺纹,侧面、顶面为绹索纹。器底有烟炱痕迹,通高21.3、口外径19厘米。战国早期中山鲜虞族墓出土。

铜鼎

器盖上有三环钮。器盖中心有雷纹,外圈为斜角云纹,再外为蟠虺纹,盖钮饰雷纹。器身子口,附耳,圜底,底中心略平,蹄足。器腹均为蟠虺纹,其中以凸起的绦纹相隔,腹带下饰束带花叶纹。鼎耳内外均饰雷纹,侧面和顶面饰绹索纹。器底有一层较厚的烟炱。通高22.4、口外径17.2厘米。战国早期中山鲜虞族墓出土。

2、鬲,煮饭用的炊具。

通高12、口径15.5厘米。直口,折沿方唇,束颈,腹部微鼓,腹较深,平裆矮蹄足,足的横断面呈U形。鬲腹下半部铸有三个等距的月形凸棱。中山成公墓出土。

铜鬲

带盖,盖为圆鼓顶,盖面等距环立三个云形钮。器口微侈,口沿平厚,颈较短,腹部微鼓,款足中空。出土时器内有汤汁的结晶物。腹壁刻有铭文“左使車(厙)弧”。高16.7、口径15.6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

3、甗,原为烹饪用的厨具,后作为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造型分上下两部分。

铜甗

甑鬲合体。甑直颈,口沿外折,附耳,耳面试蟠蛇兽头。甑颈饰菱形雷纹,肩部有绹索纹一道,上腹部纹饰和颈部纹饰同,下腹部饰蝉翼纹。甑底内三十个放射性长箅孔,中心为四个半圆形箅孔。甑底有内圈足,坐于鬲口的凹槽内。鬲肩有二个竖环耳,平底,高蹄足。腹部有凸弦纹一周,足肩饰兽面纹。鬲底部有较厚的烟炱。甗通高42、甑高18.5、口径23.5、腹径23厘米。春秋晚期中山鲜虞族墓出土。

青铜甗

甗是由甑与鬴两部分组成。甑敞口,折沿方唇,有颈,圆腹,平底,圈足。上腹部两侧各有一对称的牛角兽面衔环铺首,腹部饰一道凸弦纹。甑底箅孔呈长条形,中心我曲尺形孔,外圈孔排列呈放射状孔;鬴子口,圆肩,鼓腹,平底,三蹄足。肩部两侧有对称的铺首衔环,腹部饰凸弦纹一道。通高25.9、甑口径19.7、圈足径9、鬴口径7.6、腹径17.2厘米。中山成公墓出土。

青铜甗

由甑和盉两部分组成,甑敞口,折沿方唇,短颈,圆腹内收,平底,圈足。底部有细密的圆形箅孔。颈下有一道凸弦纹,两侧各有一铺首衔环。盉子口,圆肩,鼓腹,平底,三蹄足。盉口下饰一圈微凸的宽带纹,肩部两侧各有一对称的铺首衔环,在两铺首间出一注,注形为一展翅欲飞的凤鸟,鸟首为注口,颈下有一环钮,内套一环,用小链连接注口上的小盖。通高20.03、甑口径13.2、甑圈足6、盉口径5.2、腹径12.6厘米。中山成公墓出土。

青铜甗

由釜和甑两部分组成。釜的器口为直立子口,颈短而厚并出一平沿,宽斜肩,经商两侧有对称的两个兽面衔环铺首,肩部下折内收为腹部,鬴稍鼓,小平底,短平圈足,圈足上有等距的三个支钉。甑敞口小折沿,腹部下收微鼓,平底圈足。腹的上部有一道凸弦纹,两侧弦纹处有对称的两个兽面铺首衔环,底部密布细长的箅孔。通高62厘米,重33.47公斤。中山王厝墓出土。

4、匕, 古代的一种取食器具,长柄浅斗,形状像汤勺 。

匕身呈长圆形片体,柄向上斜,断面呈抹角长方形,游侠往上渐大,銎口呈杏核形,出土时銎口内有朽木灰及黑漆皮。匕面上有镂孔如意云纹及菱形纹、弧形纹。通常24.25、匕面宽9.24厘米。

5、簋,是古代中国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

盝顶形盖,顶面中间饰以横条饰,盖面四角各有一曲尺形足,足间有舌状或菱形饰,两端各有一环形耳,直边与器口盖合,器身与盖形基本相同,为直口斜壁,平底,两端各有一环形耳,底部四角为一曲尺足,但其间不饰菱形饰。通高23.8、长34.2、宽23.6厘米。中山成公墓出土。

盝顶形盖,盖面四角各有一环形钮,直边与器口套合,器身直壁,下部内折,平底,两端各有一环耳,器底四角各有一曲尺形足,足间有一舌形或三相形饰。高17.2、长31、宽20.9厘米,重7.4公斤。中山王厝墓出土。

6、豆,古代指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状像高脚盘。

平盘豆

平盘直壁,盘底稍深平底,细长柄,喇叭形圆底座,豆把中部偏上处稍鼓,呈优美的曲线。通高20.6、盘口外径18.5、底径11.7厘米。中山成公墓出土。

盖豆

器盖扁圆形,顶面有三个大半圆环钮,器身为子口,深腹,腹上部两侧有两个对称的竖环耳,实心高柄,喇叭形圆足底。通高30.7、深腹盘口外径16.8厘米。战国早期中山鲜虞族墓出土。

凸铸狩猎宴乐图盖豆

器盖顶有圆捉手,器腹两侧有对称的竖环耳各一个。深腹豆盘,子口,实心短柄,喇叭形圈足座。在捉手顶面、盖面、器腹、柄座上共有七组图像。通高19.6、深腹盘口径17、底座径10.4厘米。战国早期中山鲜虞族墓出土。

铜平盘盖豆

直壁浅盘,平底,细长柄,喇叭形座。盖为平顶,顶上有三个等距云形钮。豆座立边刻有铭文“左使車(厙 ),工㬎”,出土时器内有汤汁残迹。通高25、直径19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

铜方座盖豆

盖豆造型敦厚。器上覆盖,盖为圆鼓顶,上有盘状捉手,盖口与豆口吻合。豆身子口内敛,鼓腹,平底,束腰圆柄,方形座,豆腹两侧各有一环形耳。方座一侧刻有铭文“左使車(厙),工弧”,出土时器内附着食物痕迹。通高26.3、口径13.4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

7、敦,敦是中国古代食器,在祭祀和宴会时放盛黍、稷、稻、粱等作物。

器盖弧鼓,顶面有三蹄足。盖面上饰有稀疏的乳钉纹,器盖口边缘与三个间距相等的小爪,以使器盖不致滑动。器身鼓腹,圜底,器底有三蹄足。腹部两侧有对称的竖环耳一对。器腹饰有稀疏的乳钉纹。通高19、腹部通宽27.6、口径23厘米。战国早期中山鲜虞族墓出土。

8、套盘

套盘

敞口,弧腹,平底,素面,壁厚0.1厘米。中山成公墓出土。

9、套钵

套钵

五钵一盆套合在一起为一套。钵口部较厚稍敛,浅腹,壁内弧,平底,胎极薄,有的地方只有0.5毫米,五层钵套在一起,口部平齐严丝合缝,仿若一个整体,可见设计之巧妙铸工之精细,由外层至内层逐渐缩小套合在一起,外层高4.2、径19.7厘米。内层最小者高3.8、径18.2厘米。小盆,直口,平折沿,立壁,下部内折为平底。高3.8、直径19.6厘米。小盆套在五层钵上,其折沿正好把钵的裤边扣在里面,使之成为一体。小盆原口上还有竹编罩盖。此套钵便于出行携带,属民族的传统工艺。中山王厝墓出土。

二、青铜乐器:有钟、钲、铙、鼓、镦于、铃、铎、句铎等。

1、编钟,中国古代 大型打击乐器,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

编钟

钮钟

出土时大小依次排列,各钟形制相同。钟体较轻薄,合瓦形。梯形扁钮较短薄,表面平整。舞部椭圆形,鼓部较短,钲布有圆枚。铣边微侈,有弧度。曲于。篆饰涡纹,鼓满饰蟠虺纹。共出土十四件钮中,应是完整的一套。此套编钟造型精密,不仅调音时锉磨现象不明显,而且音质清晰优美。中山王厝墓出土。

2、铙,又称钲,执钟。中国古代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为军中传播号令之用。

分置于二号车马坑3号车和4号车的后栏上,每车配4件,大小各2件,小者居中,大者位于两侧。铙合瓦形,有方形插孔。花纹极精细。口边或侧边刻有铭文,但多已锈蚀不清。壁内外均有花纹,虽是模铸但线条精细程度需用放大镜才能看清,同时花纹上中下叠压的层次关系表现的还很突出,工艺之精湛难以言状,可惜有害锈十分严重。几件器物的花纹大同小异,可能由于战争的需要,神秘感很强。花纹均衬以雷纹地,中心纹饰为凸起的两条蟠结的大虺和两条小虺,配以云雷纹,有的云雷纹压在虺体上,仿佛众虺穿行在浓密而游动的云雷之中,十分生动。外围纹饰有的只有规整的云雷纹一种,有的则有兽面、虺纹两层。底面周边为“人”字纹,中分线处为绳索纹,主题为活跃的云雷。銎部主为“人”字纹,口边为一道横绳索纹,一道横“人”字纹。器内壁均为雷纹地变形蟠虺纹。中山王厝墓出土。

3、铜铎,号期,作战时振铎击鼓,鼓舞士气。

铜铎

铎形似钮钟,整体为合瓦形。顶部有系舌的两孔,并有半环形状钮,钮上有缠革带的朽迹。舌顶有环状系鼻。铎上纹饰繁复,顶面为重叠的云纹,器身为云纹构成的兽面纹,纹上和纹地均满布细如毫丝的雷纹,纹线细密清晰,刻工精巧,铸工技艺高超。通钮高12.8、长径9.8、短径8.1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

END

中山国公众号投稿信箱:zsgclg@126.com

编辑组电话:0311-828800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