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72岁,退休职工,于2017年7月10日初诊。主诉:双侧胁肋部、右侧头颞部疼痛反复1年余,加重1个月。现病史:患者于2002年发现右侧肾癌,行右肾切除术后,一般情况良好,1年前患者自觉牙齿颜色变深,全身多处疼痛,遂于南京市第一医院查核素骨显像示:多发骨代谢异常;考虑多发骨转移可能。患者拒绝行放化疗,长期口服曲马多缓解疼痛,疗效不显。2017年6月9日于南京市中医院体检时查MRI示:①右侧第7、9肋骨,左侧第8肋骨及右侧肩胛骨破坏,左侧第6肋骨前段骨破坏伴皮下软组织肿块;②肾癌切除术后改变;胆囊结石。癌胚抗原(CEA):19.04 ng/mL;肾功能:肌酐(Crea):142.0 μmol/L,尿酸(UA):453.0 μmol/L;心电图: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刻下症:双侧胁肋部、右侧头颞部及背部疼痛明显,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为8~9分,四肢活动不受限,精神差,纳少,二便调,夜间疼痛明显,影响睡眠;舌尖红、苔黄腻,脉弦数。西医诊断:肾癌术后多发性骨转移;中医诊断:骨瘤。治法:①先取仰卧位,选用0.25 mm×40 mm一次性针灸针,常规针刺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大横、足三里、三阴交、悬钟、太冲、风池,右侧率谷。选用0.25 mm×40 mm一次性针灸针于局部痛处(两侧胁肋部、右侧肩胛下角)沿皮从上下左右4个方向围刺,直径约10 cm,进针角度约为15°,深度为30 mm。双侧足三里、悬钟各接一电针(连续波,30 Hz,约2 mA),留针30 min。同时予涌泉穴悬灸(采用普通艾条,规格为1.8 cm×20 cm)30 min。②再取坐位,选用0.25 mm×40 mm针灸针,针刺大杼、脾俞、肝俞、肾俞,沿膀胱经向上45°角斜刺10 mm,捻转得气后,留针10 min。起针后沿背部膀胱经第1线,采用直径为5 cm的竹罐于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大肠俞等穴位处从上至下单向依次闪罐,直至皮肤潮红。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 d。1个疗程后,疼痛明显减轻,VAS评分为4~5分,纳食、睡眠好转。2个疗程后疼痛偶有,VAS评分为2~3分,纳食、睡眠正常。患者自述治疗前每日服用盐酸曲马多100~200 mg镇痛,治疗1个疗程后减至50 mg,2个疗程后可停用盐酸曲马多,牙冠颜色变浅。3个疗程后患者病情稳定,疼痛不显。继续针灸治疗,治法同前,频次改为每周3次。随访4个月,患者双侧胁肋部、右侧头颞部及背部疼痛不显,VAS评分为2~3分,活动不受限,精神状况良好,纳可,二便调,夜间疼痛未复发。2017年11月10日复查MRI显示骨转移部位未见变化。
临床系统评价[3]表明,针刺在癌痛的镇痛方面疗效显著,可降低镇痛药物的使用频率和剂量,减少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但是目前,仍有较多癌痛患者得不到有效治疗,或因过量服用止痛药产生胃肠道不良反应和依赖性。针灸疗法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和研究。针灸治疗过程中患者疼痛可明显缓解或消失,但骨转移病灶并未被消除,故治疗期间疼痛时有反复,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与患者沟通,使其保持良好心态和生活习惯,积极配合治疗。后续研究应以提高针灸疗效的时效性和针灸抗肿瘤作用机制为重点,进行大样本临床研究,量化针灸效应,推广和普及针灸疗法在癌痛治疗方面的应用。(选自《中国针灸》杂志2019年第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