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铁器的推广带给社会的巨大影响,恩格斯曾经指出:“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给手工业工人提供了一种其坚固和锐利非石头当时所知道的其他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其实,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战国中山的铁器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在农业、手工业、军事以及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促进了中山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从战国初期到战国中期,短短百年光景,随着治铁业的发展和治铸技术的改进,铁器已成为农业劳动者重要的生产工具,成为一种新的劳动手段。 在古代中国,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农业发展主要决定于农业工具和农业技术的发展。在战战国铁器中,生产工具是其主要门类;生产工具中,农业生产工具又是其主要门类。从已发掘的资料可知,在灵寿城址内出土的铁器中,绝大部分是农具。仅灵寿城址和中山王墓出土的454件铁器中,钁、铲、锄、镰、锸等农具就有100件。石家庄市市庄村出土的大批生产工具中,铁器占67%这说明铁器已成为主要的生产器具。不仅如此,从出土的铁农具和农具陶范看,铁农具的种类也比较齐全,大致可分为四类:翻土工具、中耕工具,收割工具、辅助工具。可见当时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已经用上了铁制工具,反映出中山国农业技术的全面发展。铁器制造业的发展直接为农业提供了大量质量较高的农具,因而扩大了垦耕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促使农业采取精耕细作的耕作方法;同时,又为修建水利工程提供了物质基础。铁器制造业从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业生产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从而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 农业工具及陶范 铁制手工工具的使用,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冶铁业是中山国手工业中的一个重要部门,它的发展,反过来又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锐利的工具,促进了其手工业顾部门的发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山国出土的铁质手工业工具主要有斧、锛、凿、削、刀锥、锤等,种类繁多。一般从事手工业的工匠所需工具都大体具备。这些手工业生产工具的使用,促进了青铜制造、玉器制造和建筑的手工业的发展。坚硬而锋利的铁质錾刻工具的出现,为青铜器上的线条纹饰及刻铭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中山国出土了大量精美地错金银青铜艺术品,这些青铜器上错金银也需用硬度较大的工具来錾刻浅槽。铁制手工工具的应用,促进了中山国青铜器上这些新型装饰工艺的发展。玉器加工同样也离不开铁制利,玉料的切割、玉器钻孔都需要锋利的工具,铁器显然是比较理想的工具。中山王墓m1xk:472是一件利用加工玉璧产生的边角料制成的龙形佩,在其弧曲的边缘五毫米的厚度之内有细密的管钻痕迹二十多道。而且玉器的平整度很好,没有薄厚不均匀的现象,这说明开料时使用的工具锋锐。铁制手工工具,对建筑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灵寿城址内有许多大型夯土建筑遗址,城外有高大的中山王墓,这些浩大工程的修建都离不开铁制的工具。中山王厝墓上的飨堂建筑遗迹乱瓦下面和封土中均发现有铁钁、铁铲等工具,这些显然就是当年修建王墓的人们遗留下来的。铁制的手工工具如斧、锛、凿等,同样为这些建筑物木构件的制作和安装提供了坚固锐利的工具。铁制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日趋细密,从而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需要铁制手工工具才能完成的艺术品 铁制武器装备的使用,加强了中山国的军事力量 铁兵器的使用,提高了中山国军队的装备水平。中山国出土的铁兵器主要有镞、铁铤、木皮铁杖等。其中木皮铁杖是中山国很有特色的兵器,出土于二号车马坑,身八棱状,铁心外包木皮,两端有错金银纹饰的铜帽和铜鐏,制作工艺十分考究。《吕氏春秋·贵卒》曾云:“赵氏中山。中山之人多力者曰吾丘鸠,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可知中山有以铁杖为兵器而迎敌者。有学者认为此木皮铁杖也可称为殳,即《周礼·夏官·司兵》中所指兵车上的五兵之一。 木皮铁杖复原图 战国中、晚期,中山国的兵器基本上还是青铜制造,铁兵器还远没有普及。中山国出土兵器大多是青铜制造的,不过这一时期中山国青铜兵器向铁兵器过渡的历程已经起步。在中山王墓还出土有铁甲片,这表明中山国军队的防护装备也进一步加强了。在车马坑里出土有铁轴箍,战车经过铁箍加固,可以增加战斗中错毂格斗时抗碰撞的牢固程度,从而提高了战斗力。修建长城是费时费力的巨大工程,铁器的普遍使用,为中山国修建长城提供了坚固锋利的工具。中山长城的修筑,有利于抵御赵国的进攻,对发展生产、保证边境地区的安全起了一定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