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铁器的应用,牛耕技术的推广,促进了战国时代经济方式的重大变革

 国学新知堂 2021-06-30
《诗经·秦风·驷驖》中说“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学者们认为,驖是指铁灰色的马。这首诗是记述秦襄公一次田猎活动。秦襄公是西周末春秋初期人,那时人们就用铁来形容马的颜色,这说明铁在当时是人们很熟知的事物。
考古发现证明,春秋时代至战国早期的铁器主要是兵器,铁很少被用作农具。铁不能用于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力就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而且由于受冶炼技术水平的限制,春秋早期使用的铁都是锻铁,质地脆,强度低。
战国中期以后,铁制的农具获得广泛使用,铁器成为社会经济部门的核心要素,是当时社会生产力的代表。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在已发现的先秦铁器中,属于战国中后期的占了绝大部分,而且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常常成批出现。《管子》中记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这说明在一家一户的个体农业经济中,铁器是必不可少的。
铁制农具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开垦荒地的能力,便于精耕细作,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历史学家将古代生产工具的发展过程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三个阶段,铁器的广泛使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春秋时代,牛耕技术出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从前,农民耕种土地完全依靠人力,牛被用作祭祀神明的牺牲。牛被应用于农耕,畜力代替了人力,既节省了资源,又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就是当时牛被用于耕地地反映。
春秋战国时代,各国都很重视水利灌溉,修建了不少著名的水利工程。例如,魏国西门豹“引漳溉邺”工程,引漳水灌田,既除了水害,又改良了土地。该工程一直沿用了一千多年。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筑的水都江堰,是我国古代最著名水利工程。时至今日,它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韩国水工郑国帮助秦国修建了郑国渠,引泾灌溉了大量良田,使关中地区避免了干旱,成为秦国粮仓,为秦国吞并六国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铁制工具的使用,牛耕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劳动者致力于私田,公田反而被荒废了。什么是公田呢?在春秋以前,土地国有,名义都属周天子所有。但是,周天子又通过分封将土地分给各级贵族。贵族又将土地划分为若干份,其中有一份属于贵族所有,这就是所谓公田;其余的份地则分给若干农户经营,农户经营的土地就是私田。
据记载,公田的收成属于贵族。但贵族并不参与生产劳动,经营私田的若干农户共同在公田里劳动,大家先将公田治理好,然后再回到自己的份地上耕经营。私田里的收成属于劳动者所有,但生产者没有所经营土地的所有权。农户的私田数量很少,收成有限,也仅够维持家庭温饱,少有剩余。所以,井田制并没有儒家学者所憧憬的那般美好。
伴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与牛耕技术的推广,大量荒地得以开发,私田的面积扩大。农民种植私田的兴趣自然要高过种植公田,所以农民在公田里的劳动越来越少,杂草丛生,荒废起来。
但是,贵族并不甘心自己的收入减少,要通过改变剥削方式来维持其地位。他们废除了公田与私田的界限,承认土地私有,但要根据农民耕种土地的亩数收取不同的实物地租。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前548年,楚国“书土田”、“量入修赋”,前408年,秦国实行“初税禾”。这些事件标志着战国时代的经济方式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参考资料:中国通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